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没听见布谷鸟叫声。他有点沉不住气了,“不对呀,它该来了。”他问家
人,也都说没有听见。于是他嘱咐道:“注意点,它该来了,谁先听到赶快
告诉我!”终于在两天后的 5月25日,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他和家人同
时听到了“布谷、布谷,快快布谷”的悦耳叫声。
在长期的观察中,他发现了几个有趣的规律,如:相同动植物表现的物
候现象,会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推迟,但不同月份速率不一样。在南京,桃李
开花约在3月31日前后,而北京到4月19日才露花瓣;前后相差近20天,
但5月下旬以后,许多物候现象就仅相差几天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
受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冬末春初,南北温差大,而进入初夏后,北方迅速升
温,南北温度便相差无几了。像南京、北京,3月相差4℃,5月就几乎相等
了。
再如,相同植物随地势升高,物候现象推迟。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
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庐山上桃花比山下开
得晚多了。这又是为什么?原来,地球上随地势升高,气温会以平均每 100
米0。6℃的速率下降。这现象在竺可桢的多次考察中被一再证实。
1961年初夏,他的一次考察记录清楚说明了这一点:6月3日晨,自阿
坝出发,海拔3200米,树枝上见霜;行至某地,观察路边小河有冰,海拔
3600米;至米亚罗,小麦半腰深,海拔2700米;傍晚至茂汶,小麦金黄,
正在收割,海拔760米。他们一行在一天之内从冬走到夏。
还有,在同一地区各种物候现象发生的顺序是一定的,绝不会前后颠倒,
… Page 64…
如北京北海公园,一定是湖先解冰,然后草木先后出叶开花,开花顺序必是
桃、杏、丁香,最后洋槐;燕群出现均在阳历4月21日前后,布谷鸟则在5
月下旬……。
竺可桢这位敏锐的观测者,从万千人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中,得出了极
不寻常的科学结论。
气候变迁
人们在常识的范围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最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
世界是不变的。
然而,竺可桢在他的气候变迁的研究中却给我们揭示出令人惊奇而有趣
的事实,它充分证明,世界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
竺可桢30多岁时,曾看到一篇外国杂志说过:欧洲12~14世纪200年
间,气候异常寒冷。这引起他很大兴趣,他想,亚洲是否也一样呢?有什么
事实可以证明呢?凭着他博古通今,能敏锐抓住事物内部联系的特质,很快
想到了雪是寒冷天气最明显标志,每年第一场雪早,最后一场雪晚,即标志
这年冬天长。而对雪的记录,在我国繁浩的古文典籍中并不鲜见。
他开始了对二十四史等各种历史典籍的艰苦查找工作。结果,他发现了
惊人的秘密: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记载中,宋朝记录的下雪次数最多,尤其
是南宋,在1131~1264年的133年中,杭州春天下雪的记录就有41次。而
南宋所处年代不正在12~14世纪之中吗!竺可桢从不同的角度和依照不同的
论据,竟得出与欧洲科学家完全相同的结论!
竺可桢还发现,在今陕西关中地区,从公元前 770年到宋朝的近2000
年中,梅树的生长曾从南向北发展,最后又逐渐消失的事实。清顺治至康熙
前期,气候也异常寒冷,如1654年(顺治十一年)北京冰冻期达110天,比
近年最冷的1957年还长半个多月,江西向来做贡品的柚、桔也多被冻死、绝
迹。这些现象和结论,均与欧洲惊人地一致。
竺可桢在著作中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罗布泊附近发
现了古楼兰国遗址,证明它曾盛极一时。在一个少女的墓葬中还发现了鱼骨
草编的鱼篓、篙杆和桨橹。这至少说明,现在一望无际的沙海,古时竟有人
以打鱼为生!原来,在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气温比现在平均温度低3~4
℃,且气候湿润,雨量较丰;无奈气候变迁,遂成沙海。
竺可桢以他出色的研究,揭示了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并雄辩地再次证明:
永无休止的变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文采·人品·日记
竺可桢是自然科学家,然而他的文采也是有口皆碑。他2岁认字,7岁
能诗;他遍读史书古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他的文章言简意赅,行
文流畅,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的演讲和授课,引经据典,博古通今,深
入浅出,富有情趣。
竺可桢具有极好的人品,他热爱祖国,从年轻时就立志科学救国;他热
爱学生,关心他人,为教好学生,他倾其所有毫无保留,为保护学生和教工
免遭反动当局迫害,他不顾个人安危,据理力争,甚至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
… Page 65…
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尤为突出的,是他那成为习惯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连
续观察和记录。因此,他的论著,证据确凿,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他一生
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终于在72岁高龄之时,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竺可桢的日记,在科学界是出了名的,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写日记。
只是由于抗日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1936年以前的日记大部散失了。保留下
来的,是从1936年起至1974年2月6日的,共计38年零37天,830余万
字,中间无一天间断。竺可桢的日记,文采飞扬,记事准确严谨,许多日记,
不用整理,即是一篇科学文章的初稿。竺可桢的日记,忠实地记录了他周围
自然的和社会的演变,记录了这位科学巨人勤奋、探索的一生。它成为我国
科学界的无价之宝。
竺可桢日记的最后一篇,是在他逝世的前一天写的,这时,他已在床上
不能动弹。在听了当天的天气预报后,他写到:“1974年2月6日,气温最
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 (局报)”……。
(赵北志)
… Page 66…
侯德榜
——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
(公元1890~1974)
看看你的四周便会发现,你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工产品。衣着,化纤织
品占了多半;食品,免不了使用面碱、香精、味精、糖精、颜料;药品,更
是少不了化学制剂;用品,人造革、油漆、塑料做的梳子、钢笔、暖壶壳、
食品袋、盆、衣架……;再说得远点,化肥,农药,薄膜,绝缘材料,建筑
装修材料……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工业,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
重要基础产业。
我国化学工业起步较晚,正式打下现代化工的基础,也不过是几十年的
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一位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者是不会被人们忘
记的,他就是侯德榜。
德榜之初
闽江畔,一个小学堂正在上课。教书先生要学生背百家姓。一个小孩站
起来刚背两句,就想不出了。其他小孩,有的想背,有的想躲。忽听窗外传
来悦耳的背书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一会,把百家姓一字不差
地背完了。
先生惊讶地向窗外看去:啊,是那个因家穷读不起书,常在窗外偷听的
圆脸小男孩。先生喜爱上这个爱学习又聪明的孩子了。他亲自到孩子家中告
诉其父母,学费不收了,让他读书吧!意外的惊喜使父母对孩子的希望有了
着落。
原来男孩的父亲姓侯,在孩子生下时,就给他取名“德榜”。那是希望
他将来能有功德于世。侯德榜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八月九日,老家
就在离福州不远的闽侯。若没有那位好心的先生,也许他的命运就是另一个
样子了。
1904年,由于他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