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教堂,现在是新教徒的布道厅。可是到了星期一,教士前往拜见市长大人和议员们,想愤愤不满他说说这人不行那人不好的时候,官员们却又“开会”,不能接见这些虔诚的人。如果虔诚的人坚持不懈,召集好几千名忠诚的教民在市政大厅前“示威”(这种事常常发生),官员们也会彬彬有礼地垂顾,接过虔诚的人抄写整齐的诉苦书和建议书。可是,大门在最后一个穿黑袍的请愿者后面关上以后,官员们就会用那些文稿点烟斗。
他们已经采纳了实际有效的格言:“一次足矣,下不为例。”上拉普萨里安教派掀起的大规模内战的骇人年月把他们吓坏了,于是他们坚定地压抑宗教狂的发展。
后代并不总是夸赞这些贵族。他们无疑把国家视为私有财产,也不能持之以恒地把祖国的利益和他们自己的利益区分得一清二楚。他们缺乏从整个帝国角度的宏观,因此常常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但是他们做了一件事,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推崇。他们把国家变成了国际交换站,持各种思想的人物在这里都有最广泛的自由,随心所欲地去说、去想、去写、去出版。
我并不想描绘得太动人。不时在内阁否决的威胁下,市议员也会被迫镇压天主教的一个秘密协会,或没收某一本过于嚣张的异端派印发的小册子。不过一般说来,只要不爬到市场区中央的肥皂箱上高声诋毁宿命论的宗旨,不把天主教的念珠带到公共餐厅里,不否认南方卫理公会的上帝的存在,就可以确保一定程度上的太平无事。在差不多两个世纪里,许多人在世界其它地方会因为思想而受到迫害,而荷兰共和国却成为他们的名符其实的天堂。
这里又重新变伐为天堂的消息四处传开了。在以后的两百年里,荷兰的印刷所和咖啡馆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热情者,他们是精神解放的奇特新军的先锋。
正文 二十 布鲁诺
手机电子书·TXT小说下载到52zy 更新时间:2007…10…16 17:07:45 本章字数:2918
据说(而且很有根据)世界大战是没有军衔的军官们的战争。将军、上校和三星战略家坐在某个无人光顾的大别墅的大厅里,守着孤独的光亮,盯着数英尺长的地图沉思,直到想出一点新战术,使他们能得到半英里的领土(以三千人丧生做代价),而与此同时,下级军官、中尉、下士却在聪明下士的帮助和鼓动下,做着所谓“黑活”,最后导致了德国边线的崩溃。
为精神世界的独立进行的伟大征战与它相差无几。
没有投入几十万人的正面交锋。
没有孤注一掷的冲锋为敌人的炮兵提供叨显顺手的靶子。
我说得更进一步,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在打仗。好奇心会不时驱使人们寻问早晨烧死了谁,明天下午又会把谁绞死。然后他们也许会发现,有几个亡命徒还在继续为天主教徒和基督徒从心底下赞成的几项自由原则而抗争。但是我想,这消息只会使人们轻叹惋惜而已。下过,要是自己的叔叔落得如此可怕的下场,亲戚们一定会痛不欲生。
情况大概只会如此。殉道者为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业绩不能简化成数字公式,也不能用安培和马力的概念表示。
攻读博士学位的勤奋学生会仔细阅读乔达诺·布鲁诺文集,通过耐心地收集所有充满感情的话语,如“国家无权告诉人们应该想什么”和“社会不应该用剑惩处不同意通常公认的教理的人”,写出以《乔达诺·布鲁诺(一五四九——一六○○年)和宗教自由的原则》为题的可以被人接受的论文。
但是,不再研究这样重要课题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我们在最后的分析中说过,有一批虔诚之士,他们对当时的宗教狂热深感震惊,也震惊于人们头上的枷锁,各国百姓被迫在枷锁下生活。于是他们起来反叛。他们真是穷鬼,除了背上的披风以外几乎一无所有,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保证。但是圣火在他们胸中燃烧,他们穿梭在大地上,演讲,写作,把高深学府里的高深教授拉进高深的争论里。在普通的乡间酒馆里与普通的乡巴佬进行普通的辩论,并且一如既往地宣讲要善意、理解和仁慈地待人。他们提着书和小册子,穿着破衣烂衫,四处奔走,最后患肺炎死在波美拉尼亚的穷乡僻壤的悲惨小村里,或者被苏格兰小村里的醉醺醺的村民私刑处死,要不就是在法国的大道上被车轮碾得粉身碎骨。
如果我提到乔达诺·布鲁诺的名字,我并不是说他是这类人中唯一的一个。不过他的生活、他的思想、他为自己认为正确合意的东西所产生的不息热情,确是所有先驱者的典型,是很好的例子。
布鲁诺的父母很穷,他们的儿子是个普通的意大利孩子,没有什么天资,只是按照一般惯例来到修道院。后来也成为多明我会僧人。他与这个团体格格不入,因为多明我会教徒热情支持所有的迫害,当时被称为“真正信仰的警犬”。他们都很机警。异端者无需把观点写出来让追踪的暗探嗅出味道。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耸肩膀,便常常足以露馅,使他与宗教法庭打打交道。
布鲁诺成长在一切都要俯首听命的环境中,他是怎样成为叛逆、丢弃《圣经》而捧起塞诺和阿纳克萨哥拉的著作的,我也搞不清楚。但是这个奇怪的新手还没有完成规定的课程,就被赶出了多明我会,成为大地上的流浪者。
他翻过阿尔卑斯山。在他之前,有多少人冒险穿过了这个古老的山口,希望能在罗纳河和阿尔弗河交汇处的大森林里找到美好的自由啊!
又有多少人心灰意冷地离开了,他们发现这里和那里总有那么一个内在的精灵迷惑了人们的心,改变一个教义并不一定意味着改变了人们的心灵。
布鲁诺在日内瓦住了不足三个月。城里挤满了意大利难民,他们给这个同乡弄了套新衣服,还找了个工作,当校对员。到了晚间,他就读书写作。他得到了一本德·拉·拉梅的书,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德·拉·拉梅也相信,中世纪教科书所宣扬的暴政不打碎,世界便不能进步。布鲁诺并没有象自己的著名法国老师走得那样远,不认为希腊人教诲的一切全都错了。但是十六世纪的人为什么还要受早在基督出生前四个世纪写下的字句的束缚呢?究竟为什么?
“因为一直都是这样”,正统信仰的支持者回答他。
“我们与祖先有什么关系,他们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死去的人死去吧,”这年轻的反传统观念者答道。
很快,警方便来找他,建议他最好打起行李到别处碰运气去。
布鲁诺以后的生活是无休无止的旅行,想找个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安全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却从未如愿。他从日内瓦来到里昂,又到图卢滋。那时他已经开始研究天文学,成为哥白尼的热情支持者,这是危险的一步,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都在狂吼:“世界围绕大阳转动?世界是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呸!谁听说过这种胡言?”
图卢滋也使他感到不快。他横穿法国,步行到巴黎,接着作为法国大使的私人秘书来到英国。但是等待他的又是失望,英国的神学家并不比大陆的强。也许他们更实用一点,譬如在牛津大学,他们并不惩处犯有违反亚里士多德教诲错误的学生,而是罚他十个先令。
布鲁诺变得好讽刺挖苦了。他开始写一些文采勃发却又颇为危险的短篇散文和以宗教哲学政治为内容的对话;在对话中,整个现存的秩序被弄得颠三例四,受到细致但绝无奉承之意的检查。
他还讲授他喜爱的科目:天文学。
但是学院的当权者对受学生欢迎的教授是极少给笑脸的。布鲁诺又一次被请离开。他回到法国,又到马尔堡。不久前路德和兹温格尔曾在那里争论在虔诚的匈牙利伊丽莎白地堡里发生的化体的实质。
他的“自由派”大名早已先他而行。他连授课都得不到允许。维藤贝格应该好客一些,可是这座路德信仰的堡垒刚开始被加尔文大夫的教徒把持,从此,布鲁诺自由倾向的人也不再有容身之地了。
他向南行,到约翰·赫斯的地盘碰运气。新的失望在等待着他。布拉格成了哈普斯堡的首都。哈普斯堡一从前门进入,自由便从后门离去。再回到大路来吧,走向遥远的苏黎世。
在苏黎世他收到一个意大利年轻人乔瓦尼。莫塞尼哥的信,诸他去威尼斯。我不知道什么使布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