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说历时6分钟。
参众两院几乎以全普通过了罗斯福的宣战要求,只在众
议院有1张反对票。同日,英国对日宣战。9日,中国国民党
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次日又对德国宣战。紧接着,对日宣战
的国家增加到20多个。11日,德国对美国宣战,意大利也紧
随其后。
美国的参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最后的阵营结构。它
已成为西方两个最强大的民主国家同社会主义的苏联结成公
开宣布了的或心照不宣的同盟所进行的联合战斗。这种搭配
是被一系列的历史偶发事件推到一起的。尽管过去岁月中这
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彼此都留下了大量的不信任情绪、偏见
和敌意,但此刻已显得次要。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都面
临着共同的对手。严峻的形势促使观念发生变化。三人为建
立协调的战斗合作,都从不同侧面并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懈
的、坚忍不拔的和真诚的努力,虽然也不时在自重和疏远中,
彼此感到过失望,但这种携手使他们比肩而立于浊世恶浪中
一直到终局,从而更衬托出他们不愧为非凡时代的历史巨人。
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尽英雄本色。
战时体制
罗斯福在珍珠港事件两年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幽默
地对记者们说,自1933年以来,〃新政大夫〃这个内科专家
把美国的急性内科病医治好了。可这个康复了的病人在1941
年12月7日,因一场严重意外事故折断了骨头,〃新政大
夫〃于是就把病人让给〃胜利大夫〃这个外科专家。
战争使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其全面性和
深远的意义,直到战后才被美国人逐渐体会到。它无微不至
地、不可抗拒地延展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一切的运转围绕着赢得战争胜利这一中轴。总动员开始
了。观察家们发现,罗斯福〃表现了掌握和控制十分紧迫的
事态的高超才干,而这正是一位政治家最难能可贵的特点〃。
他〃显得有条不紊,镇定自若,心情愉快,神态庄重,不知
疲倦而又满怀信心。〃孤立主义势力已烟消云散,从前处处与
他作梗的人也大大地收敛了敌意。另一方面,罗斯福本人也
注意到要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他认为在战争最艰苦的日子
里,〃利己政治〃是万恶之首,于是他立即暂停那些存在着分
歧和极易导致分歧的国内政治活动,尤其是〃新政〃式的改
革和党派政治活动。不过,罗斯福仅仅是强调了战争与内政
之间的轻重缓急,〃在危机时刻,我们不可能既是战争的现实
主义者,又是未来的设计者〃,他并没有将两者截然割裂,而
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强调两者在终极意义上的基本统一性
——都是为了拯救人类文明或民主政治。珍珠港事件激起全
国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保证了人民自愿入伍、配给供应和
经济统制,罗斯福在这种情势下更能显示出战时统帅的作用。
同时,这种情势也使罗斯福更自然地把人民的战争观同新政
的自由民主价值联系起来。乔纳森·凡尼尔斯写道:〃在他那
个时代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美国人惊惧之时,能唤起
美国人的内在信心。由于他深信美国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
求或者期望美国人拿出勇气来的时候从来是没有什么顾忌
的。〃
美国宣战后立即展开了规模浩大的重整军备运动。国会
迅速废止了禁止将应征入伍者派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并规
定服役期延长到战争结束后6个月。新兵役法还规定所有20
岁至44岁的男子进行兵役登记,年龄在45岁至65岁的男①
子进行后备劳务登记。这样在征兵局登记者共达3100万人,
其中1000万人经严格的体格和智力检查而被征召入伍。战争
期间在各种武装部队中服役的人数,共达1500多万(含志愿
兵),其中计有陆军1000万人,海军和海岸警卫队400万人,
海军陆战队60万人,妇女服军役者约21.6万,黑人入伍者
117万。空军力量也急剧地得到增强,珍珠港事件爆发时,美
国陆军航空队不足30万人,能适应作战的飞机不过1500架,
而大战结束时在陆军航空队服役的人员高达230万,飞机7
万架。海军也迅速发展为世界上最强大者,海军在编人员在
4年不到的时间内增加了10倍,它所拥有的各类舰船增加到
①1942年国会又把义务兵役的应征年龄降低到18岁。
91000艘,为1941年底的20倍。
美国在参战的同时又兼充〃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军火装
备和后勤物资的需求量激增。国民经济迅速被纳入战时生产
的轨道,无数民用工厂改装为生产军需物资的工厂。从巨大
的集团工业到乡村的简易车间,一切可用的厂房和机器设备
都转向军工生产。汽车工业几乎全都改为制造飞机、坦克、卡
车、吉汽车,其他轻工企业则制造机关枪、步枪、雷管、炮
弹,化工企业则生产炸药和梯恩梯。日夜运转的生产线吸纳
了更多的就业者,自大萧条以来的顽症之一——失业现象几
乎完全消失了。失业者从1940年的900万下降到1944年的
67万,而这67万人大多是因极特殊的条件限制不能工作的。
不仅如此,〃兵工场〃还吸纳了大量中学生和原已退休的老工
人。罗斯福授权战时人力委员会负责人力总动员和就业协调
工作。
1942年1月6日,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指出,
现代战争的方式更迫切地要求劳动和生产,他要求国会同意
他列举的生产指标:(1)飞机——1942年为6万架,1943年
为12.5万架;(2)坦克——1942年为4.5万辆,1943年为7.5
万辆;(3)防空火炮——1942年为2万门,1943年为3.5万门;
(4)船舶——1942年总数为600万吨位,1943年建造1000万
吨位。他强调,〃民用生产将不得不进一步地
削减,再削减,在许多情况下,还要完全取消。〃为了便于统
管战时经济,罗斯福政府建立了一系列调节和管理经济的临
时机构,这是一批让人们应接不暇的以大写英文字母缩写为
代称的机构。
其实早在欧洲战争爆发的一周后,即罗斯福颁布〃全国
有限紧急状态〃宣言的9月8日,罗斯福就把原属财政部的
预算局改为总统直属机构,它负责向总统汇报政府各机构活
动的进展,并可前往各部门和各个战场为总统收集准确材料,
使总统了解经费使用的前因后果及规模。德国入侵低地国家
后,罗斯福成立了紧急事务处理办公室。它下辖的主要机构
有生产管理局和物价管理局,此外还有民防局、国防运输局、
租借管理局、科学研究和发展局、全国战时劳工局、经济作
战局和战时航运局。1941年9月,罗斯福又成立供应、优先
调拨和分配局,它掌握国防生产、民用经济以及对英、苏物
资供应和分配的权力。
现在,罗斯福依据国会新近赋予他的权力——根据作战
需要建立任何新机构在经济范围内优先配置资源——建立了
战时生产局,作为最高战时机构。他慎重地物色了3个月的
局长人选,最后选中了唐纳德·纳尔逊。战时生产局担负起
生产管理局和供应、优先调拨和分配局的职责。罗斯福又于
1942年10月建立经济稳定局,任命最高法院法官詹姆斯·
贝尔纳斯为该局局长,并授以处理经济问题的最高指挥权,有
权管辖战时生产局。1943年5月成立战时动员局,仍由贝尔
纳斯领导。这使得他实际上成为有权协调一切战时计划和对
经济实行全面控制的总统助理。通过这些机构,政府控制了
全国经济。
战时经济体制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全国经济中国家投资的
急剧增加。骤然铺开的如此壮观的军火生产规模,其所需要
的资金缺口太大。联邦政府运用多种方式筹集经费,主要有:
加强同包括银行在内的经济生活各部门的联系;致力于控制
通货膨胀,使支出下降,并使消费者有更多的余钱投向数目
激增的政府公债,于是政府便能把这些公债以较低利率售出;
扩大征税的范围和方式,使国内税收在几年间增加了8倍多。
即令如此,由于战费支出过于庞大,初期即达每天1亿左右,
这就使得联邦政府在有效实行了上述措施后,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