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究竟在说什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而言,德高而才不足者,尽管不能创造性地做出业绩,却能真心诚意为大众服务,“以百姓心为心”,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事,忠诚执行上级交办的任务,不存私心,不谋私利,对于稳定政权,完成日常工作,协调党群之间关系皆有益处。相反,才高而德不足者,必须使之处于相应制度约束中和有效监督之下才能放心使用。否则他们一旦有机会位居高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人民之上,做出侵害大众利益的种种坏事,而且能力越大为害越大,职务越高祸害越广。到头来殊途同归 ,一害他人,二害社会,三害自己。

  面对变幻无常的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人人都想趋利而避凶;于是摇签问卦;四拄星座;忙的不亦乐乎;那么改变命运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千百年来众说不一;且听老子如何说:“积重德,则无不克”(《道德经》59章)。明白了;天道无亲;唯德是辅;只要能与人为善;自利利他;回报社会;广积功德,则没有不能克服的困境,没有不能改变的命运。佛家认为;假使百千劫,所做因不虚;因缘际会时;果报自现前;因果关系决定了命运;命由心生;运自我立; 相随心转,寿随心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老子又是深谙辩证法的大师,“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他懂得怎样变不利因素为有利,知道强弱之间的转换策略,他明白;要想削弱对方,必须先让其逞强一时,要想夺取对方,必须暂时给予对方。对立的事物无时无刻在相互转化,一切都在变化中,明白这一点,你就会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胜而不骄,防范未然,寻找差距,在遭受挫折受人冷落时不会气馁,保持安然心态埋头努力静待转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45章)。一生都没有发财成名的老子有着如此一颗坦然自在的平常心,难怪他活的自在能够长寿。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14章)。
一切事物相反相成,就连看似永恒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而存在的,用佛家的语言来形容,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依他而起”,没有任何一样事物可以独立存在。难怪老子的思想引起了海内外如此众多科学家和学者的关注,美国高能物理家卡泼勒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场”的概念。与“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见《物理学之道》一书)。一代科学巨匠在《爱因斯坦文集》中高度评价说:“中国的贤哲们没有走,“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因果关系,他们全都做出来了”。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把老子当作东方文化的代表。胡适说: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道。徐复观说:老子思想最伟大贡献之一,在于对自然性的无的生成、创造提供了新的有系统的解释。。。。如此看来,莫非老子说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相和、前后,不正是相对论?这个无所不在的“道”莫非冥冥中指引人类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

老子总结出物质世界的一大规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40章),道的运动变化循环往复,道的作用潜移默化而化于无形,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从“无”到有,就像是一栋高楼大厦开始不过产生于一个企业家的一闪念一个道理,“无”是什么?就是“道”亦即“如来藏”;只有“无”才能通向一切的“有”,施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帮穷,首先要转变被帮者的观念,有了致富的想法和点子,才能变成丰收的果实。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56章),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好也罢,坏也罢,亲也罢,疏也罢,所以无法对它亲近,也无法对它疏远;无法使它得到利,无法使它受害;无法使它尊贵,无法使它下贱,它就是这样,所以才为天下所尊贵。 “道”本无我,对待他人以无我之心,以“不可得”的心态而“善利万物”,才是真正的人生知己,“故为天下贵”。佛说“此法无诤”,皆因如来藏这颗清净心,这个“道”本身不取不受,无染无别,人我一如,平等一如,甚至一个蚂蚁的“如来藏”本体与人和神也没有任何不同,明了此理,回归于道,就自然不会去和人家“诤”个高低,“诤”个你死我活。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亦如是,人天和合;圆融和谐,人类并非万物至尊;绝不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破坏自然伤害动物;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从而使人类珍惜一切生命,热爱自然。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28章),就像是清新的空气一样,“道”的作用无处不在,只要心和于“道”,就能够主动灵活的运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成为无坚不摧的“利器”,形成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从而纲举目张。由此可见,“道”绝非是倡导无所作为的“消极避世”,而是能生万法的巨大宝藏,就看你是怎么领会它。
“孔德之人,唯道是从”(《道德经》21章);有德行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道”,随“道”而转依自己的意识心,道家叫做“返本归真”,佛家称之为“转识成智”,意思是把自己这颗处处作主妄念纷纭的意识心转依于清净无染的第八识“如来藏”,处处以“道”为师,时时唯“道”是从。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道德经》34章),一个修道人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断修行,真正做到“无我”之后,才能证得这个百千亿劫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这个“道”,这个“真实的我”,知道这个真我后,便会静下心来,返本归真,回归自我。这时他早已将“道”丢在脑后,但做事做人,却合乎于“道”。我们敢于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挫折我们则要报以平常心,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会悲观失落。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在待人处世上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个企业家如果悟“道”,他就会充满爱心,就会珍惜万物,就不会为非作歹,这样一来,企业自然就会长治久安,“厚德载物”,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之用,“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虽说“道”不可见,但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只要你依“道”而行,就会得“道”多助,为人敬重,就会善始善终,得大受用。

由于篇幅所限和悟境不同,老子对于“道”的体性和功用不及释伽牟尼在佛经中讲的那么清晰完整,但通过《道德经》,我们对于什么是“道”依然至少能得出如下认识;
“道”之体――无我(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无为;万物持之而生而不辞;);
“道”之相――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之用――无为而无所不为(衣养万物,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朴散则为器)
如此说来,“道”果然是个不可或缺的精妙之物,无怪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是,我们又怎样能得到它呢?

五、如何得“道”;
“道”在哪里?就在我们心中,不用到处去找,“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23章)。只要你说话做事合乎于“道”的规律,就一定能从“道”中领略成功的乐趣,就不会离经叛道,因为道不远人,人自远道,种什么收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对别人失信,人家就会对你失信,你远离道,道也远离你。

“我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经》70章),大“道”至简,并不莫测高深,上至帝王,下至乞丐,人人皆有,大至牛马,小如细菌,各个不无,有啥神秘的?无须故作玄虚,将“道”亦即“如来藏”神秘化,这样会误导他人。“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如人见影,见如来藏亦复如是,是故说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