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学良家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年时的张学良聪敏过人,思想活跃。当时正值辛亥革命,不久袁世凯篡夺了大总统要职,杨景镇老师就此事叫张学良作文一篇,题为《民国之害甚于帝制》。这时的张学良已经具有新思想,拥护共和,反对帝制,所以他写了与老师的作文题目截然相反的内容,阐述民国是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复辟帝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那时敢于反抗老师的教诲是大逆不道的事,老师看罢大怒,告到张作霖那里提出罢教。张作霖非常生气,要责罚张学良,被督署秘书袁金铠劝住了,他对张作霖说:“大帅,你不能只听老师一面之辞啊,还是先看看汉卿的作文写了什么再说吧。”张作霖觉得此话有理,便要袁金铠去看看张学良的作文。袁金铠看了后大加赞赏,向张作霖报告说张学良的作文符合时代潮流,根本没什么错误,而是杨景镇老师的头脑已经跟不上潮流了。张作霖这才知道错怪了张学良,他当然不会再惩罚学良,反而解聘了杨老师,另又请到辽阳名儒白永贞讲授古典文学。    
    白永贞是清代拔贡出身,当时担任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教授,学品端方,素有文名,写得一笔好字,对学生循循善诱,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再读《论语》、《孟子》直到《史记》,还学作文、填词和书法,张学良的国文水平在白永贞的教导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能作千言,下笔颇快”。他古文功底扎实,作诗填词得心应手;书法师黄庭坚,喜作篆书和钟鼎文。这一时期的儒家传统教育,使张学良的忠孝仁义思想根深蒂固,使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愚忠思想,这从后来他对蒋介石始终不渝的忠诚,反映得最为明显。    
    转眼间,张学良长大了,他交了个南满洲医科大学的学生作朋友,耳濡目染,他对医生职业心生敬慕,也希望能成为一个医生,悬壶济世。可是父亲一心想让他继承自己的军阀事业,并不同意他学医。张学良暗暗下定了决心,打算离家出走,逃往美国,进美国的大学学医。他买好了车船票,又与美国的朋友联系妥当,万事具备,张学良又有了犹豫,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朋友陈英,陈英先是责备他太不懂事了,“你父亲不是希望你成为军人吗?你这样做,你父亲肯定会难过的。”接着又给他出主意,“我教给你一个好办法,向你父亲撒个谎,就说到美国去读军校,你父亲肯定会赞成的。到了美国,你想干什么都没关系了。”听了朋友的话,张学良又考虑了好久,“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束缚了他,父亲早已为他选择了军旅之路,最终张学良还是屈从了父命,放弃了自己认定的“救人”职业,走上了行伍生涯。    
    张学良先是和三个朋友一起报考保定军校,不料考期已过,学校专门为他们设了个考场,考时四人互相抄袭,但因没学过数学,都答不上来。考官拿出去找人代答,结果四人居然都考取了,还名列前茅。不过,张学良最后也没有去就学,他被父亲用“激将法”送进了讲武堂。    
    讲武堂原是清光绪年间赵尔巽任东三省总督时所设,训练陆军巡防和八旗武员,是东北唯一受新式陆军训练的军校。1919年,张作霖为增强军事势力,培植奉军军官,特拨巨款重办讲武堂,课程设置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相差无几,张作霖自兼监督,他切盼张学良能获得军事学识,很希望学良第一期就入学。他怕张学良不去,又怕他吃不了苦,受不了军纪约束,于是用“激将法”对张学良说:“你甭去了,去了怕给我丢脸。”果然此计很灵,自尊心极强的张学良就是受不得激,他决心进讲武堂,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让父亲刮目相看,于是,张学良就进了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    
    从此天马行空惯了的张学良,举止行动乃至饮食起居都严格按照章法,张学良学习很勤奋,除了规定的战术、军制、兵器、地形、交通、筑城这六大军事课程外,每天还有作五十里路急行军练习,训练非常繁重。张学良的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名列榜首,其他学生不服气,误以为是他沾了父亲的光,校方有意偏袒。学校知道后,有一次就采取突然袭击,教育长熙洽亲自监考,要学生全部调换位置,当堂出了四道题,结果只有张学良一个人全答对了,这次考试解除了学生们的误解。其实奉军的中、下级军官都是行伍出身,文化素质很差,有的甚至从未读过书,而张学良本就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再加上天资聪明,学习刻苦,学习成绩自然是鹤立鸡群了。    
    一年后,张学良以炮兵科第一名的成绩从讲武堂毕业,被授予陆军炮兵上尉衔,任奉天督军署卫队营营长,从此正式踏上了军旅之路。    
    晚年张学良曾自嘲地说:“我希望学医,成为救人的医生,结果倒成了杀人的军人。”


第三章 潇洒倜傥的民国四公子3、青年会的热心人

    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张学良开始希望能够学习一门外语,当时奉天城是东三省的军政和文化中心,那里有许多日本、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的租界及领事馆和商务代办机构。特别是日本,不仅有总领事馆,还有警察署、独立守备队、特务机关等。但张学良没有选择学习日语,他首先学的是英文,老师是奉天交涉署英文科科长徐启东。以后,经同学周大文和医师杜泽先介绍,张学良结识了沈阳基督教青年会的许多人物,该会的总干事美国人普赖德便成了此时张学良的英文教师,张学良为青年会所吸引,逐渐成为该会的活跃分子。    
    沈阳基督教青年会开始筹办于1914年,张学良入会之前,该会仅有狭窄的十几间租赁房屋作临时会所,游艺室很小,与北京、天津、上海青年会的规模无法相比。开展的活动也很有限,仅有英文夜校和周末的讲演会。尽管条件简陋,但夜校的英文课程由外籍干事亲自讲解,因此办得很有生气,极受青年人的欢迎。青年会的经费,除了外籍干事由各该国供给外,其余全都依靠募捐,草创时期,筚路蓝缕,进项极少。    
    自从张学良加入青年会,并成为其中的中坚分子以后,它的面貌便大为改观。张学良对公益事业十分热心,他入会后,自作董事并拉来许多东北名流加入,还与地方当局商洽请拨会址。每次募捐,张学良总是踊跃打头阵,自任队长,穿着紫衣玄裳,手拿大把物品,在会场往来穿梭,逢人就劝说购买,高呼“密斯特”,最为活跃。只要有他参加,募捐的收获必定丰厚。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青年会的业务蒸蒸日上,终于正式宣告成立,盖起了一幢三层大楼,教室、游艺室、讲演大厅等应有尽有,设备也很齐全,足以与京津沪会所媲美。    
    青年会成为当时奉天最时髦的地方,是少年张学良最早与社会的接触,他用不纯熟的英语,求教于普赖德,普赖德每天教张学良两个小时英语,还附带介绍世界知识,西方风俗习惯,张学良的思想见解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倾向西方化。除普赖德外,张学良还结识了不少外国友人,其中有不少西方传教士和教育界人士,如苏格兰人邱树基、丹麦人华茂山、文汇书院派克尔夫妇和在奉天西方人中声望最高的惠特等。    
    张学良在青年会学会了跳舞、打网球、玩高尔夫球,后来又学会了开汽车、驾驶飞机,他开始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会里,张学良如鱼得水,享受着在家里得不到的乐趣,呼吸着传统式中国家庭所缺乏的自由气息,他越来越喜欢这里的所有活动。当时沈阳基督教青年会在外面已经小有名气,能够邀请到许多社会名流、学者文人来作讲演,每当这时,张学良总要参加听讲,并且在大帅府里铺张一番,隆重招待。基督教青年会上海总会的余日章、北京总干事陈敬一、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都曾经先后来沈阳讲演,其中张伯苓的演讲给少年张学良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爱国思想自此萌生。    
    那天张伯苓先生讲演的题目是《中国之希望》,面对内忧外患,张伯苓先生大声疾呼:“中国不亡吾辈在”,张学良一听很生气,当即反驳说:“有我在,中国就亡不了,你这是讲的什么,你把你自己想成什么人了!”在张学良看来,张伯苓虽然是社会名流,有很高的地位,但他毕竟不过只是一校之长,无财无权更无一兵一卒,一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