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修行人能逐渐远离褊狭的唯心论修行的缺失,而能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世间。如果我的假想是正确的,则近代不少站在“原始佛教”立场而完全否定了“大乘佛教”的人,就该重新思索大乘思想的本质及其和原始佛教的关系了。
我相信当初大乘思想的倡导者们,是因为见到佛教整体的发展已越来越远离了佛教的基本精神,才出来作佛教复兴的工作的。从许多地方可以看出当时那些复兴工作者用心的良苦。重新把修行由唯心思想带回世间,也只是其中的一面。故以我对佛法的了解看来,不但不会觉得大乘思想是对原始佛教的反动,反而觉得大乘在本质上是很接近原始佛教的,只是后来因为发展的年代久远;所谓“大乘”也逐渐变质了。像当初大乘思想所批判的唯心思想,也又重新回到了大乘之中。但如果有人看到了大乘后期的现象,就全盘否定了大乘,就和有人用部派佛教后期的现象否定了原始佛教一样,是不公平也是不正确的。
我之所以要讲这些,是希望大家在研究佛教及修学四念处时,能彻底地摆脱宗派与门户之见的束缚,直观人生而不再在古老的问题上打转。对一切佛教的问题均是可以反省、讨论及研究的,但没有必要再去“打倒大乘”或“打倒小乘”了。凡是修学四念处者,均应有“如实观”的修行素养,而能远离一切的“大小乘见”。事实上平心而论,今天又有哪一个宗派,哪一个团体能完全代表当初的大乘呢?而又有哪一个国家,哪—个地域的佛教徒敢说他们所传承的佛法就是最原始的佛教呢?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如果还有人在攻击“大乘”或“小乘”,以我看不但是史识不足的表现,反而更让人觉得是“过时”甚至“过气”了。
本章我想要研究的,并非佛教史上大小乘对立的问题。我的主题是接着前章唯心论的探讨后,希望能进一步地再探讨修行中对“性”与“相”的另一个偏执——也就是对“形式”的偏执,并分析其对修行的影响。
四念处的修行,精神上该是合乎中道的,既不偏重内涵,也不流于形式。偏重内涵的修行,容易有唯心论的倾向,其缺点和影响我们已在前章中讨论过了;而偏重形式的修行心态,不可否认的也已在佛教发展的后期形成了。我希望在本章中能分析并批评流于“形式主义”的修行,进一步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四念处修行的旨要。
我在前章中曾指出人是形式的动物,而修行也不能离开形式,故“形式”当然是重要的。从修行人的身体、环境,到整个的教法,都是其修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形式。但同时修行人也不可忘的,就是形式固然重要,但修行绝不“只是形式”。
《金刚经》中佛所说的四句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正是经典中对“形式主义”的修行最有力的批评。近代已有若干新兴的佛教宗派在强调某一种“声音”,甚至某一种音波的震动,就包含了全部的佛法。于是把所有的精神皆耗在发出那一种声音上。这正是形式主义的修行发展到了极至的表现。而通常这一类型的形式主义修行思想,大半皆有极浓的神秘倾向。
当然,一般的佛教徒还不至于如此偏激地以为某一种“音波”就真的能贯穿佛教的整体。但程度上没有如此之甚而本质上很接近的思想,是不是也存在于传统佛教中呢?以我看不但有,而且还不只一端呢!
最明显的就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功德思想”,普遍地存在于传统佛教中而成为修行人很本能的一种心态,使得许多人以为“某一件事”或“某一种行为”就必然是菩的,或有“功德”的。于是对这
些有功德思想心态的人而言,人生就像是算一本“功德录”上的总帐。这种人的修行会成为斤斤计较的“执相”,而不能发挥佛法中不离形式但也不即形式的中道,是很可以理解的。
这种思想表现在修行上,就造成一种以“业”为主要对象的修行观念。不少修行人修行的主要内容就是“消业”。这种态度最严重的缺点就是不够直接。因为不直接,也就不够有力。四谛讲的修行态度,是以人生中之烦恼一也就是“苦”——为直接对象的,而不是以任何思想或概念。故四谛修行的方法论鼓励人用洞察力去直观苦及苦因,而不鼓励人直接去观察“业”。“业”并不是存在,但它是一个较“苦”更抽象的东西,而且更概念化。修行人可以很直接地观察“身”及“心”上的苦,但要人观察身及心上的“业”,就仿佛隔了一层什么,没有那么直接。故修行人若以四念处去观照身及心的一个“苦”,他是可以很明确地知道那个苦的升起及落下的种种情形,而清楚地知道修行在每一个状况下自己当如何拿捏。但要修行人借着拜佛、念佛或唱念而“消业”,就没有那么直接了,也很少有人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消业了,或至少消到了什么程度。大多数人皆是先采取了一种类似基督教徒“我是罪人”的思想,认为自己业障深重.然后再用许多方法来消它。但到底消了没有,却缺乏一个有力的修行生命中的体验来验证它。结果是许多人梢了一辈子的“业”,却没有能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以此而说,这是因为佛教整体地忽略了直观人生的四谛及四念处,却用了一些比较偏重抽象观念及形式的修行而造成的现象,我以为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事实上形式如果离开了内涵,还能在整个因果流转的过程中有多少作用,是不难想象的。同样的一个布施的行为,有人做了是慈悲,而有人做了就可能是贪图名利。布施者如果没有四念处自我观照的工夫,而深知自己到底是在“做什么”,布施了一辈子仍可能是一十极自私的人。这个道理不用我多说,相信大家应皆能了解。
常有人问我:“修佛法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呢?”或“我每天是不是都要打坐?该打多久?如果太忙有一天不打有没有关系呢?”
面对这一类的问题,我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为问题’太难”,而是因为当我再三地面对形式主义思想所形成的问题时.会觉得如果真要回答,就必须要指出这种思想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但通常问的人都没有耐心坐下来自我反省,修“法念处”。他们要的只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希望我能马上说“是”或“不是”,“该做”或“不该做”然后就能使他们达成一个事先想好的目的。而我又不愿意像哄小孩一样地给人一块“糖”,让他吃去故当问者和答者双方的目的不同时,问答本身似乎就是十分荒谬的。通常问这类问题的人,皆有一种至少近似“功德思想”的倾向,以为只要自己能符合一种“形式”,就会得到一种利益。其实传统佛教中讲的“吃素”,是和慈悲的内涵一体的。修行人如不能怀着“不忍众生苦”的悲心,光是初一十五地算日子,好像小学生为老师才交作业一样。这样流于形式的吃素,仍然有功德吗?而打坐也只是自己的自修,并不是在对佛菩萨交差,否则无论你“打多久”,只不过是在赶紧做完一件每天都必须做的事罢了!
人每天都有许多必须做的事,像吃饭、睡觉、工作等。现代人尤其忙碌,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如果所谓佛法的修行真的是能像“订一个作息表”般地每天做完交差了事;当初佛陀不早就订了吗?何必还要说了这许多道理,再要修行人去透过身、受、心、法地做四念处的观照呢?问题就在修行并不仅是形式,因为生命本身并不仅是形式。众生的烦恼毕竟是有探、浅、内、外等层次的,故修行必然也是有深有浅,有内有外的。修行人如果只知道抱住一套形式或一个作息表、一个理论或一个法门,而不去体会这一个形式的内涵时,这就是所谓的“执相”修行。而这一种修行会成为“入诲算沙”式地徒劳无功,是不难了解的。
现代人每每迷信于知识与力量;以为任何事皆可凭借着“上了一种课”或接受了某位专家的意见而得到解决。我在和许多学法者交谈时,均发现他们希望能在佛法里得到一样东西或技巧,而使他们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成为更具竞争能力的人,而使他们“成功”,或赚更多的钱。当他们发现我并不认为佛法可以给他们这样东西时,不少人就觉得十分失望。
故以我来看现代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会觉得大多数人的思想的确是倾向“唯物”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