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的产物,不是佛教本来的面目。当今的修行人,唯有好好地修四念处,在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上去看自己的那些心态,然后对其不再执着,也就是所谓的看破、放下,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放下包袱的过程”——苦、集、苦灭、苦灭道,然后修行才算修行,才如实。否则一定仍在当今流行的这些心态中打转,尚未开始修…行还不知遭,还自以为自己是正宗、正道呢!
闭关自守的心态,也是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关起门来称王,谁不会?结果形成佛教界一山又一山的山头,每一个山头都觉得自己最高。而每一山中都有“山大王”,各领徒众,占据一方。结果形成佛教中教团与教团间甚少往来,大家皆有颇重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也就不能彼此切磋学习,交换心得。佛教这样发展下去,不形成一滩死水也实在是奇迹了!
讲来讲去,谈了佛教中许多的问题。但我主要的目的,仍是在讲四念处的修行。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事和修行没有关系。事实上修行人若不能自觉而走出这些神秘主义与权威主义的圈圈,他的修行是不能深入的。不能体会解脱道的精神,也就不能发挥菩萨道的旨趣。有神秘主义的心态者、修出来的东西总是神秘的。一天到晚不是见到这就是见到那,一辈子都在“活见鬼”而不自知;若不能自己发现自己的心态,你给他讲所有的佛经都是没用的。他听进去的也仅就是经中“精彩”的神通变化部分。我就是把四念处的技巧从身到受一直到法念处都说尽了,他修出来的仍是身上的神通,受上的神通乃至法上的神通。故人若不自悟自觉,实在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神秘主义较明显,一般人应皆感受得到。而玄学的存在及其影响力,就只有对佛学理论及其发展过程有较深入之认识者方能见到。简而言之,就是当学理只是为了学理而存在,或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存在时,它就会开始走上玄学化的道路;而失去了佛教实践的意义了。心的架构本身是抽象的,它可以复杂到无穷尽。但若它失去了四念处中洞察力与离执力的功能,佛法就已不是佛法,而成为纯粹的心之架构了。当然,它也就能成为执着的对象而形成障解脱道因。佛法的理论,从来就不是为了要能圆满地说明或解释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从不需要说明与解释,而是执相凡夫才需要说明解释。一个人若发现自己有修行的需要,他就修行了,并不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之后方可修行。人在修行到一个程度后,对一些问题会有一些较过去更深入的看法,但修行的整体并不是建立在这些看法上。修行应该建筑在人对人生苦恼的认知与了解上厂也就是四谛中的“知苦”与“知苦集”上。
现代许多颇有知见的佛教徒,能很圆融地把佛学中的一些理论发挥得很好,这固然是好,但佛法的重点应在实践,而且一切的理论皆一定要在实践上有其作用才行。离开实践谈理论,不论理论讲得再圆满,毕竟是不着边际的。
现代人研究佛法,·往往讲了许多佛法的“世界观”、 “宇宙观”等等,或研究论证六道的有无“轮回”的真实性等。我不敢妄议这些研究没有意义。一个相信六道轮回的人,至少在行为上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对不当做的事知所戒惧。但我要指出的是人不需要了解佛教的宇宙观也能修行,甚至不需要接受六道、轮回,也能修行。六道、轮回等观念,并不是在眼前能完全看到的事,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生命中直接接触得到的。一个人的修行如果必须建筑在这些观念上,他的修行是不坚固的,禁不起试炼的。而这些观念的接受与否,也都不是佛法的主题。
当我们听到一个观念,或在书上看到一个观念,或在自己心中兴起一个观念,则我们当知这是一个“观念”,这就是“法念处”的修行。如实观诸法,于中不取亦不离。这就是佛法的主题。人能如实地看见观念是观念,不多加什么,亦不减少什么,就不会去辩解须弥山的有无,或六道、佛土、地狱,乃至众生的有无了。佛经上讲的就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没讲的就是佛经上没讲的:我知道的就是我知道的,我体验过的就是我体验过的。修行人能一根肠子通到底的知道实际的情形是如何,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皆可迎刃而解了。佛陀当初之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对学人开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道理,就是要修行人不要忘了——这个世界只是我们根尘相对所浮现的影像。在此暂时显现的影像
中想要“得到”什么或“证明”什么,根本就是颠倒梦想。佛法根本就不是一件那么复杂的事情,要了解了那么多的名相方能体会。真正的修行人只要能了解自己生命中最简单直接的事情,也就是,“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想只是想”,能用四念处见到了这些最简单不过的事,当下就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如实观事实;亦了知那只是“事实”。
能对事实和自己的所见皆不执取,就能逐渐深入佛法的“般若慧”而明了什么是“不二”了。入“不二法门”者,深知观念就只是观念,名言就只是名言。能清楚地看清了一个东西的“自相”,就能看见了它的“边”和有限性。如果同时也能深刻地了知一切法的“共相”——也就是其由缘所生而无有自性的道理,我们的心就“自由”了,生命也就开始会透着法的芳香。此时一切世间的纷乱吵嚷,皆在诉说着诸佛妙智慧海法性空寂的美妙音乐,而我们正是这无言的法界交响诗中的一个音符。每一个音符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每一个众生亦原原本本就是如来。修行人若能亲切地有这样一种体验,法念处的修行就算是有要领了。此时哪里还会去执著什么大小与权实,原始与末后?一切法本无始终,是执相凡夫妄生分别,佛菩萨才会随顺众生地“作小儿言语”。我们凡夫于此未深刻了知,反而引经据典说古论今。讲来讲去;凡夫的字典里只有二个词——“我相”与“法相”。而所谓的“三界”与“六道”,就是围着这二个东西一年到头刮不尽吹不完的“风”。佛法的修行不能靠众生的取相、执相。要靠修行人以慧眼观世间。深解缘起法者,于生灭相中不起有无二见。见生是生,见灭是灭,随顺法性而不起生灭之自性见。见一切相(包括思想、观念)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