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个喜悦的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到死亡就避开来的人,以佛法来看不但不是乐观鄠的表现,反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忧悲苦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才会一天到晚如此疯狂地做那么多事而闲不下来,不在当下。许多人最怕的就是和自己单独相处,而事实上只是怕和念处今论相处罢了。而不能和生命中最基本的真相和谐相处的人,当然不可能有佛教中所谓“如实观”的生活态度。此种人的生命中始终会有一股胸中的“闷气”,郁郁而无以纾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4)

  故佛教中有时会有一些教法,就是要用当头棒喝的一种方式,去故意突破这些人的禁忌。越是不爱看、不爱讲的事情,就偏偏拿到面前来看、来讲。四念处中的“白骨观”就属于这一类的教法。《念处经》中也有一段文字是专门讲白骨观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让修行人看出自己有哪些执著及禁忌。真能看出来了,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老是不在当下,而知道什么是“接受人生”的如实观了。修行人能在这一念之间看出了自己生命中的事实,能接受死亡,接受生命,就是开悟了。从此再也不会把自己弄得如此之累,而只是在逃离一个事实罢了。
  人往往绞尽脑汁,费尽心血,想要使一样东西“不朽”。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哪一样不是“想逃离生命中之事实”的产物?而哪一样又不是夹杂着几十万人的鲜血与眼泪?
  事实上仔细想想,这只是两个突出的例子罢了。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其中又有多少是出于真正理性而利他的慈悲心,而又有多少只是疯狂的人类想向自己证明自己的“不朽”的产物呢?而毕竟这一个想要逃离的事实的努力,只是一个妄想。它本身不是一种不安,蕴藏着苦。而人类却不断地从劫至劫想要逃离这一个事实,逃离当下,创造了更多的苦与更多的不安,也感受到更多的不安与更多的苦。故佛在彻底洞见了人类行为的本质后,会悲悯地说世间是“纯大苦聚”,实在是良有以也!
  故“白骨观”(也就是不净观)的修法,其原则就是要唤醒人类去正视生命中的事实——即人的生命是和世间其它东西的生命中的事实——即人的生命是和世间其它东西的生命一样,均是短暂的。修行人能有了这样一个如实的觉知,他的生命才算是苏醒了。能彻底地接受了这一个事实,才不会有那许多妄想,老是要逃离舍弃什么。而奇怪的是当一个人能真的和谐地和这些生命中简单的事实相处时,他不但一点都不是个悲观灰色的人,反而会在生命中升起一种“觉醒”,格局和眼界反而更开阔,也更能真地享受世间的美景。这一种结果,是世间一般有逃离事实与当下倾向的人们所想象不到的。
  修白骨观时,心中不当有任何神秘的想法,或以为这是一种“秘法”,有不可思议的功力。修行人当本着一种平常心,去观察人生中每一秒都在发生的事实——死亡。《念处经》中有要比丘去仔细观察人死亡后身体逐渐分化消散的情形,不外就是要修行人较深刻地有这一个“人及万物总是有分散的时候”的觉知,并不是要佛教要悲观地去扩大人生的负面,事实上佛只是要人做个更改的人罢了。我们往往有一千一万的理由会心情不愉快,总觉得世界对不起我们。以佛法的哲学看来,这是不够更改的表现。事实上生命是无常的,人只要还能有健康的身体,就已是非常幸福了,哪里还有那么多理由及时间去不愉快呢?人之所以会不愉快,只是因为没有生命中的事实——“无常”——的觉知,故把一切都视为当然而不知感激。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人的生命往往就在旦夕与呼吸之间。故前一口气呼出去,后一口气还能再吸进来,就已是很值得喜悦的事了。生命中一切的事情都是许多因缘聚在一起才能发生的,是一个非常奥妙而难得的组合,也是很不容易的。故真的见到无常律的人不但不会悲观,反而是个特别懂得珍惜生命,把握现在,而有“惜缘”个性的人。一个真正懂得惜缘的人,是不会有那么多不满足与不愉快的。而白骨观的专利法,不外就是能使修行人有这一个生命中事实的觉知,而能有更合理的人生观罢了。
故四念处中所有的这些观法,包括“白骨观”在内,全部都只是要提升修行人对生命现象如实观察的能力,而不是在作一种否定式的价值评判,硬要把人生想成另一种样子。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5)

  今天一般的学佛人是有很强的价值评判倾向的。动不动就说“四大皆空”,一副万事皆休的心态,还以为自己是正道。事实上这是不符合四念处中“如实观”的态度的。你就算讲的话和佛经中讲的一模一样,如果不是你修行生命中自己的体验,有什么用?修行人该做的是透过四念处去做自我生命的观察,自己去看看生命到底是不是无常的、无我的。如自己也看出来了,当下就能有佛法的法喜道乐,再小的体会也是真的修行。否则修行总是“假”的,不过是把别人的话再整理或提出罢了。也许就是因为太多的人尝试用一套自己的体系去说明佛法,才把佛法搞成今天的样子。但佛法真的有那么复杂吗?有那么神秘吗?依我看,佛法的复杂化及体系的庞大化,并不是好现象。太复杂、太玄妙的东西往往使人抓不到重点,花了许多精神与力气,却仍觉得在五里雾中。佛法固然有其深刻及不可思议的一面,但却并不代表它在一切层次皆是如此的。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该是层次分明,有次第可循 ,而不应是要不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一旦知道了就是“一通百通”。这样的现象不是科学的学习过程,也不应是佛法的学习过程,而是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的。佛教本身不应鼓励这样的一种学习的过程与心态,而该鼓励一种更如实,更层次分明的学习方法。要学习者一生都觉得自己是什么都未证,什么都不懂的“缚地凡夫”,依我看不但是对谦退的德行过度膨胀的结果,也是一种“泛道德主义”。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它不“如实”。不如实的东西是禁不住考验的,也是很难有生命力的。也难怪控许多佛法学习者最后会有“不忍于法”的表现,动辄宣称自己又是证了这个“果”,得了那个“通”了的。这固然是那么人不忍于法,不安于生命的表现,但一般来说佛教没有实际地提供一个修行的次第,让修行人明确地知道自己修行进步的情形,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这也就是为何我会反复强调一点——佛教真正的问题,不在外道的兴盛,而在佛教自己本身。教内所提倡的修行如果是如实的、次第分明的,的确让学习者有法喜道乐的,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外道声势如此之盛。而目前之所以会有外道兴盛的现象,正说明了所谓传统佛教本身是有缺点的,不够有力的。
  而欲使佛教恢复生命力,我以为就一定要使学习者有明确的次第可循,真的有法喜道乐才行。而依四念处的修行理趣来讲,要产生法喜道乐,修行最重要的原则是必须要如实。
“如实”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往往就有障碍。最主要的是修行人当如实地“见”到自己生命中的种种,然后再调整自己身、口、意的行为。而所谓“见”到,却不一定指的就是佛法中颇为深奥的空、无我、无自性等法则。修行人在见到这些较高层次的理则之前,他一定会先见到自己身、口、意上的缺点及偏执的。就好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见到“远山含笑”之前,一定会先见到较近的“小桥流水人家”。若只能看到远的东西,却看不见近的,则此人的视力一定有偏差。同样的道理,修行人若能见到空及无我等道理,却对自己的毛病见不到,你能说他的“智慧”没有偏差吗?我以为不但有偏差,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智慧。因为智慧的功用是见到事实。能讲“空”理的人如见不到自己生命中的缺点,他的了解只能说是一种心中的“投影作用”,而不是真的在生命中观察到空理。最多只能说这人的脑筋较好,想象力强,但不能说他有智慧。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6)

  真有智慧的人并不一定能想出许多道理,在心中作种种复杂的,“投影作用”或“系统分析”。他只是如实地知道了自己在做什么。复杂的人往往建立了庞大的功业,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