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解人生、接受人生、改善人生,你只是自命清流地表达了你的不满,责怪你的环境。但以缘起观来看,人只会“责怪环境”正是“我见”(以自我为中心的看法与态度)深重的表现。真正有智慧的人会知道“自己”正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且自己和环境是相依相存的。人无法离开文化及环境单独存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皆有环境留下的影响与色彩,而环境也是众人不同的“所作”而在时间及空间的坐标上所形成的“转化体”。当一个人在责怪环境时,以佛法的缘起观的角度看来,他真正责怪的正是自己。真正有中道人生观素养的人,不会觉得世界之所以会成为现状,是完全和自己无关的。他会深切地了解自己正是所谓“存在”现象的一部分,而去做自己那一分的努力,使世界更趋向于一个更好、更和谐的境界。而且无论目前的情形有多糟,他的看法和态度都是如此。
菩萨道就是这样。它从来都不是一种很激烈的情感,故真正的菩萨道在世界上从来都不“热闹”。但行菩萨道的人因为深解世间实相,知道这件事情无论你如何说皆是如此,故他对世间及众生所作的种种事情就像那涓涓细流般从不间断。他从不会“放弃”众生。因为在缘起流转相中,并找不到一个或多个“众生”可放弃。虽不放弃,但也不黏着。因为既无可弃者,自然就亦无可着者。在无弃无着中,就有菩萨道中所谓的“中道”。菩萨游于世间,以清净慧深观缘起及诸法实相,于世间种种深切了知,行于其所当行,或立或破,均不着“二边”,处中道而行。
能接受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善自我。否则一动心念去作修行的努力,就容易走入极端(二边)。不是走入贡高我慢的一边,就是走入自我责罚的一边。但无论走的是哪一边,比不切实际,也难有真正的进展。
傲慢是一个人不能接受自我的表现。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道理,仔细想想却一点也不假。人如果能真的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是不会有傲慢的态度的。只有对自己不满意且不能接受的人,才有需要采取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强壮自己,装饰自己。使自己或他人相信自己事实上是另一个样子,而不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现状。
但毕竟现实是无可粉饿,无以伪装的。缘起的东西只会因缘而变,是不会因你是不是装出一个样子而变的。故傲慢的人毕竟仍是痛苦的。无论你是不是真的很有才华,很富有或很“美”,只要你有傲慢的态度,就一定有苦痛。并不是因你造了“傲慢业”,将来才会苦,而是现在就苦。因为傲慢本身就是不能接受自我,而又很强烈地执著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表现。故有必要作成那个样子。傲慢的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执著,而我们知道有执著就有苦。
这世界上有成就,有才华的人很多,而他们当中不傲慢且是谦虚有礼者也很多。因为这些人真实地了解自己,不存不实的幻想而真正地接受自己。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4)
贡高我慢是“我见”的延伸,是不合乎事实的见解与态度,是执著,也必然会是苦因与障解脱道因。但一个人若一天到晚像部分基督教徒般地责罚自己,说自己是“罪人”,作种种自我责罚的事,一样是执著,是苦因与障解脱因。而且此二种心态皆是一个人不能接受自我、了解自我的表现。人如果了解自我,就自然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弱点,也会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而远离傲慢的想法。而真正深解缘起的人,见到自己的缺点,就只是“见到”了那些缺点,而不会很强烈地去认定那就是“我的”缺点而懊恼不已。不懊恼就能接受事实,切实地努力去发送那些缺点,而不会做无益的自我苛责。
平心而论,近代佛教界中颇为流行的“忏悔思想”,我以为是颇不合乎中道的。它流入修行中“自我苛责”的一边,形成障道因而令处于其中的修行人无以自觉。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修行人动辄自称“罪障深重”而表现出一种虔诚宗教徒的忏悔心态。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缺失,固然是好,事实上这也就是修行的起点。但此承认若并非建立在认知上,而只是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忏悔态度”,就不是真由生命中发出的一种改过向善的决心,而是像唱戏一般地有样学样式的造作了。忏悔若不建立在智慧上,由修行人切身地看清了自己的“错”及错在哪里,再多的眼泪和誓言也只是徒然。诸位看那唱戏的,入起戏来不一样是声泪俱下地令人感动吗?但毕竟他只是在唱戏罢了。佛法是一个人在生命中“自发性”的一种觉醒、一种体悟。人一定要自己真的见到了“喔!原来我一直是如此”,或“噢!这就是我的执著”,才可真的开始修行,改善自己。否则仅像个戏班子的学徒一般,终日背些“台词”,说自己又是众生,又是罪障地,有何用?到头来“佛头佛脑”的,偏就是没有见到佛祖的真肝胆与直肚肠,反而变得连做个“真人”的品质都没有了。
故我以为修行人欲老实修行,态度上就要合乎中道。一方面不可贡高我慢,动辄称自己又是“成佛”了,“开悟”了,“证果”了等等;而另一方面也不可妄自菲薄,以为自己又是罪障深重,又是罪苦众生的。行中道者佛相尚且不着,更何况是众生相?要能佛与众生皆不着,才是“中道”。否则不是“我慢”就是“我贱”,永远在二边之中挣扎。这样的修行,是没有什么实益的。
人都是这样,放着好端端的康庄大道不走,却一定要走到极端的“边道”中才甘心。故佛称众生为颠倒梦想的迷人。诸位仔细想想,佛教界是不是有许多这两种人?人有修行修了一阵子,忽然就“有所突破”式地对人宣称自己已成了什么佛了,或证了第几果了,甚至给自己一个什么“上师”、“金刚”之类封号。从此就佛模佛样地认为自己吃的是佛饭,讲的是佛语,举手投足皆煞有介事地流出“佛光”普照三界。而另一种人就“乖”得真是到了家,一开口就是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证地,说自己只是个可怜的“缚地凡夫”,罪障深重苦恼无边,唯一当作的就仅是“忏悔”了。
事实上这两种人皆是不了解缘起,不知中道且不能行中道的表现。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5)
行中道者不亢不卑,有智慧而明白自己与环境实际的情形。不作无来由的非份之想。而若有所行则皆中节。深解一切法的缘起性,故无论得任何境界皆不生实有之想而不黏着。不着则无有“我慢”之过失。虽不执著境界实有,但对自己实际的修行情形亦了知得很清楚,而不会在任何情形下皆作“自我毁谤”之的妄语,说自己什么都不懂。如此也就远离了“我贱”的过失。能在态度上远离此二边,修行才会有进步。修行者所采取的立场才是合理的,如实的。而所谓修行,也只是在合理如实的情况下,才不会落入空谈。
也正因为中道修行采取的是“如实”的实际立场,故每一个人的“中道”及“二边”也并不一定完全一样。因为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教育及文化背景,每人的经历、习性种种也都可能有所不同,故在深观缘起时,每人所面对的组合成自我的“缘”也都可能不尽相同。故佛所讲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实在是修行人中道行的最佳描述。这一件事实在是只有靠自己才能成就的,靠不了他人。因为自己的种种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也只有用智慧看清了自己的执著及习性后,修行人才能知道以自身目前的情况来说,什么才是二边,什么才是中道。
大乘佛法中讲的“一切法皆空”的思想,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如“法本无法”或“法无定法”的说法,也是同样的理趣。其主要的思想就是在说佛法中讲的理论或方法,实在不是一样可死板地被套在任何情形下的东西。佛讲的理论是一些通则及原理,而如何恰到好处地去运用这些通则和原理,只有靠各人自己的智慧。
故佛法的本质是智慧,其作用是看出事情的真相。也只有在看出真相,了解真相后,修行人才有可能采取合理的态度,替自己订出短期及长期的修行目标而努力精进。
故同样的一件事情,在甲来说是合乎中道的,很有可能在乙来说就是二边。事实上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订一条放诸四海皆准的中道。因为中道是相对于不同之缘而有的,却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