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你无尽的爱心充满整个的世界——上方、下方及中间——而没有任何阻碍,没有任何仇恨,没有任何敌意。”
“无论是行住坐卧,只要没有睡着,修行人应当保持这一个有爱心的觉知。这就是在此生中修行的最高境界。”
故在修“慈悲观照法”时,修行人当检视自己心的状态,看看自己的心中有没有对众生的关爱。如果没有,则当让爱心由心中升起。如果有,则当让其加强、加深。能如此规律性地使爱充满自己的身心,修行人逐渐就会成为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了,也自然就会有喜悦由心中升起。
通常一个较有防御性人格的人,比较不容易把心胸敞开来,令爱心流露出来。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比较难令爱自心中升起。此时修行人可试着借由“行动”去克服自己的障碍。如个性内向害羞的人,可试着主动去接触他人。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可主动地为他人做一些事,或帮人解决困难。在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只要修行人肯精进不懈地坚持下去,再难的情况皆是可以克服的。其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借着身及心的修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爱的人格的人。
以佛法缘起的理论而言,人的生命是有着很大的可塑性的。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如果老是去修慈悲观并帮助他人,时日一久他的人格就自然转变了。这就是佛法讲的“空”及无自性的道理。而且如果真的这样地去做使自己成为慈悲的人,真正得到最大利益的就是他自己。只是一般人都以为这只是道德家所唱的一种高调,而不知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
也许有人以为这样一种纯粹由心去作观想的观照法,太勉强而不够自然,不是一种纯粹由自心所生的一种自发性的慈悲。但让我们想想,这世界上有哪一件事是完全自然的,完全是“自发性”的呢?事实上对犹未断除“我执”的凡夫而言,他的生命中根本就不可能有完全纯粹而无杂染的慈悲的。但这并不代表凡夫就没有爱,也不代表凡夫就不能用爱来作修行的方式。正因为凡夫的心中没有纯粹无私的爱,故他才更需要去做好事利益他人并修慈悲观,使自己的人格转变。而越是精进去作慈悲修行的人,才有可能越接近纯粹无私的爱。以为“慈悲观”不够自然或“利他行”不够自然,而不去修的人,以佛法的立场而言,不过是人在为自己找理由罢了!
中国儒家的修身,在这个问题是也有相同看法。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这件事全看你要不要去做,你要去做,终究会是个有仁德,有爱心的人。这和佛家讲的慈悲观,可说在思想上是同出一辙的。
九、做个喜悦的人——四念处修行的初步目标(8)
修慈悲观的人,当避免走入唯心论的思想胡同,以为自己只要闭起眼睛观想就好了。闭起眼睛观想自己的爱心充满整个世界,固然是修慈悲观照法的方法之一,但修行人不可忘了一切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使自己具有爱的能力及人格。当一个人有了爱的人格之后,他会去为众生服务,只是自然。故凡是没有去为他人服务而只是一天到晚在房间里观想的人,慈悲观的修行乃未完全。故我建议修慈悲观的人,当同时去从事利益众生的事,才能避免唯心论的流弊。
而由菩萨道利生行愿的实践去修行的人,则当避免走入形式主义功德思想的偏差,以为只要做了事就好了,而生出一种觉得其他的修行都只是纸上谈兵的傲慢。当配合上四念处的修行而加深如实观的智慧,使自己能有虽入一切法界而不染着的自在力。否则总是在转法轮时会被卷入人世间的恩恩怨怨而有滞碍。同时也当修心念处及慈悲观,去坚固自己爱的人格,使自己真的有一种爱的内涵。修行人能真的有一种爱的内涵,而能和众生一起哭一起笑,方谈得上菩萨道。也正因为心中有对众生的爱,故佛菩萨的面相总是欢喜的、笑的,让人有一种易于亲近的感觉。
佛教徒过去往往给人一种动不动就说自己“业障深重”的印象,对世事也往往动不动就说“无常”、“空”而摇头叹息。这个态度事实上是颇不合乎修行人当有的气质的!修行人当然应该精进,但更该“如实”。该真的看出自己的缺点而加以改进,而不该仅是“不断地忏悔”,或“作出”一个悔罪的心态。不断忏悔的心态是偏向悲哀的、追悔的,这是不健康的。真正修行人给人的印象该是喜悦的,生命中充满对人生及修行的欢喜!这才是佛教徒该给人的印象,也是修行人真正由修行得到利益的写照。我以为建立一个现代佛教徒光明的、喜悦的人生态度与内涵,是佛教现代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修行人真要能在生命中有喜悦的气质与内涵,虽不是一件一蹴可及的事,但也绝不是一件不可能的玄想。它是一个实际且可被验证的目标,该是所有修四念处者努力的方向。我虽不反对传统佛教中的“成佛”、“证果”等修行目标,但我坚决以为佛法弘扬者不能订出较易为人所了解及实际的修行目标,是佛法不能有力展开的主要原因。故我在此再度地向所有修四念处的同修提出:“做一个喜悦的人!”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初步目标。它也许不是崇高伟大的,但它是落实的,不是空谈。修行人也唯有具有了这一个涵养之后,其它的种种方有一个落脚点,否则只是高谈心性或钻研禅定,而想不落入玄学或神秘主义的窠臼,可以说是十分不可能的!
各位不要以为喜悦的涵养既然不高远伟大,就一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修行人如没有相当的“洞察力”与“离执力”,想要喜悦也是喜不起来的。
洞察力能助人看清自己的执著,而离执力则能让人在看清后“放下”,得到轻松自在。
九、做个喜悦的人——四念处修行的初步目标(9)
若以前面所说的真理追求者为例,则其人一定要能返观自照地看出自己一直在追逐一样自以为有的东西,并坚固地执著于其中,才能逐渐离开这些执著而得到轻松。以佛法来看,世间的真理追求者是绝不会因得到了一个“真理”而喜悦满足的。相反地,他必须要“看出”自己一直在很执著地追求,而且是彻底地看出,才能得到满足。故人若没有生命中的洞察力,真的知道了自己在做什么,是永远安不了心的。他得到的永远只是“刺激”,而不是生命中本有的平和与安详。他一遍又一遍地在追,在“得到”,在“满足”;但也一遍又一遍地在“失去”,在“失望”。
人往往需要反复的自我肯定与他人的掌声。大多数的人也一直以为这正是人生中的意义,值得追求。我们的文化,也是一直鼓励这一种价值观的,即所谓的“实现自我”。但很少人去深入地洞察这一种价值观的缺点与负面的影响。
人能在生命中作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当然是好的。但当一切的重点是放在“自我实现”时,就有了一个缺点:即“实现”及“完成”本身只是一个过程,而且当一个目标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时,这一个心之行为本身就蕴藏着一种苦。当价值观的重点是放在一个定点式的“过程”上时,“实现者”及“成就者”会发现自己所得到的快乐往往不能持久。于是他们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实现与成就,才可维持满足。但毕竟这一种价值观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人若没有洞察力而看出这一个诡局,往往会自苦不已。不是怀疑自己的品质与能力,就是追着这一个时代的巨轮奔跑不已。但毕竟这一个追逐巨轮的队伍是劳累困苦的,因为这个巨轮不肯停下来稍作休息。而它之所以停不下来的原因,又正是因为追逐它的人“不肯”。
这就是佛法中的“轮回”了。读者诸君!您觉得自己是这个劳顿队伍中的一员吗?如果是,我请您马上修四念处,用洞察力去看出这一个心之诡局。若看得出,将来您尽管去开公司,立事业,您终究不会是这劳苦队伍中的一员。若看不出,还当在身、受、心、法及六根门头仔细体会,否则终究跳不出这轮回苦海。您就算天天读经,拜佛,若没有凶到自己的“追逐心”及“自我实现心”,终究仍是以劳碌换劳碌,与佛法毫无关系。一定要修四念处,了解自己,认为自己,真的知道了自己在做什么才行。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也许因为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往往非常鼓励“实现自我”的人生哲学。当这种哲学再表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