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个喜悦的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把包袱由背上放下。放下了就不累了,这就是佛法。也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简单的真义。
    仅是用背包袱的例子,佛法似乎很简单。事实上也是很简单,难只难在我们看不见生命中自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包袱”。看不见,就放不下,放不下,就会一直很累,无以解脱。若想要能看见自己各种的“包袱”,只有好好修四念处,训练自己的“自觉力”。人一旦把四念处修行了,在慧光朗照之中,能把自己生命中各种“执著”看得一清二楚。看清楚了,修行有了目标,就可以开始用佛说的方法去减轻进而消除执著,也能知道自己修了一段时间后,到底有没有效果,有没有进步。若没有用慧眼去看清自己的执著及其情况,所谓“修行”,只是在打混仗罢了。
    我们在前章提过所谓众生的执著,并作初步的介绍。在本章我们要进一步说明执著和四念处修行的关系,并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模型来详细描述。

六、放下包袱的过程——苦、集、灭、道 (2)

    (一)四念处和“苦谛”的关系:
    苦谛就是修行人觉得自己的人生中有苦恼,需要改善。这一觉得自己需要改善,就是修行的起点。
    有人觉得自己活得很愉快,并不需要太多改善。如果一个人真的十分愉悦自在,没有烦恼,那他的确并不十分需要佛法或四念处。我们也不应该把一个理论或方法强加在他的身上,使其接受。
    但问题是就我们所知的范围,大多数的人都在人生中有烦恼而不得自在。较不严重者可能常觉得生活压力沉重;或常觉得焦虑,没有安全感、紧张等。严重的人可能酗酒、吸毒或做出伤害他人之事,这些都是现代人生活中常有的现象。
    有人苦于没有稳定安裕的经济生活。有人则为一些人际关系所苦,不能享受一个满足的感情生活、两性关系或温暖的亲子关系。
    有人莫名其妙地觉得“失落”;有人觉得孤独,没有可倾诉的伴侣。
    有人陷于人与人间竞争的漩涡,终日与人勾心斗角或处于嫉妒、怨恨中。
    有人拥有许多东西,但总觉得不满足,不知道如何享有自己已拥有的,而在永远追求自己没有的。有人有了一些东西,满足是满足了,但总怕自己会失去它们而终日惶惶不安,不知所之。
    有人无法面对自我,需要不断使自己“忙碌”来分散注意力。有人却只敢和自我相处,无法和他人沟通思想或情感。
    有人贪婪、自私,对他人的苦痛完全视而不见。
    有人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而有挫折感。而有人明明没有突出的能力或表现,却骄傲十足,不把他人放在眼里。
    这些只是所谓众生烦恼中比较突出的例子。若要详述,真是说也说不完。简而言之,事实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人生的苦恼,只是有的人自觉力较高,知道自己的情形;而有一些人则较迷糊,在苦恼中而不自觉。
    知道自己的情形,问题就简单了,至少可开始做进一步的修行。但人若真的很“迷”而对自己的问题不知不觉,该如何是好呢?
    这就要讲四念处和“苦谛”的关系了。
    人在苦中而不觉苦,是因为对四念处(身、受、心、法)中的第二项)——即“受念处”——没有修好而充分了知的缘故。
    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钝”,或感觉不敏锐,佛法修得好的人,感觉是十分敏锐的。敏锐意味着对事情的状况了知清楚而不糊涂。
    佛在《念处经》中对“受念处”有清楚的说明:
    比丘当如何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在此,比丘们!当一个比丘感受到一个适意的感受,他了知:“我体验了一个适意的感觉”;当他感受了一个难受的感觉,他了知:“我体验了一个难受的感觉”;当他感受到一个既不适意亦不难受的感觉,他亦了知:“我体验了一个既不适意亦不难受的感觉。”
    故知佛要比丘们在生活中对一切感受,哪怕是既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要“如实了知”。能很快地,就在当下地了知自己的感受,就是敏锐。了知了,修行就有了对象,也就可以开始了。
    人苦感受不敏锐,对自己的感受不清楚,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昏沉”。许多原因皆可造成昏沉,睡眠不足仅是其中之一。其他如饮食过量,沉迷于酒精、药物或感官的刺激,皆有可能造成昏沉。另一个原因是“散乱”。当人的思绪混乱纷飞,无法集中的时候,也会造成感觉的不敏锐,令当事人不明了自己的感受而糊糊涂涂地无法见到修行的对象。修行人若有这一个障碍,应该多修定。有恒心地去做静坐,念佛或持咒的修行,使自己不再一天到晚妄想纷飞,而能真切地看到自己生命中的感受。
    事实上,简而言之,人只要有一些作为一个人的真性情,都不会在此真感受上有太多问题。一天到晚在昏沉中的人并不多,但时时在散乱状态中的人就很多了。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忙碌,每天透过传播媒体接收的东西很多。许多人在这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已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个“真人”的品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佛法不怕众生的烦恼重,再深重的烦恼佛法都有办法化解。但佛法没有办法化解的,是连自己到底是如何情形都完全不知道的人。这种人就是所谓“冥顽不灵”,连一点真性情都没有的人。这种人不能修道,因为其心不直。《维摩诘经》中有所谓“直心是道场”,就是此义。儒家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智慧是不分国界、文化和种族的。孔子曾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难矣哉!”讲的是较轻的情形。至于“巧言令色,鲜矣仁!”就说得很重了。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说若有人一天到晚只知道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个没完,但没有一句“真话”,这种人要什么成就,很难。现代许多人一天到晚好像很忙,但忙来忙去也不知道自己忙些什么,正是同样的情形。这就是散乱,是修学的障碍。此障不除,人还不够真,不能见到自己真正的感受、真正的情形,修行无法开始。至于人若只知道矫揉作态,取悦于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则和真性情更是背道而驰。这种人想用一切方法来修解脱道,减轻自己的苦恼,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其心不直,不直的心灵能障慧眼,四念处是怎么样也修不起来的。
常有人觉得佛家讲“苦谛”,就认定佛教是消极、灰色的宗教。这种看法当然是因为对佛教了解不够深入而造成的。佛教对世间事所持的态度,应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实际”的。佛法并不以为世间及人生必然是苦的,佛法只是认为“人间有苦”。看出问题,并承认问题的存在,是佛教徒的基本立场。佛教徒从来都不是杞人忧天式的忧虑者,而硬要无事生事地去把无数的苦加在人的思想观念里。但同时更实际地,是佛教徒也不会自我陶醉式地去言过其实地歌颂世间的一切,“粉饰太平”。大家想一想,人类如果真的是“没问题”的,人性如果真的并没有侵略、攻击、扩张等残暴的一面,两次世界大战会爆发吗?会有那么多生命受到如此惨烈的摧残吗?而在人类不打仗的同时,每天又有多少人因人间的迫害发生,造成数不清的杀人案、强暴案及伤害呢?故佛教会讲“苦”,讲修行,完全是站在实际的立场来讲的,和许多人以为的消极灰色的人生观,是了不相关的。

六、放下包袱的过程——苦、集、灭、道 (3)

    (二)四念处和“集谛”的关系:
    修行人察觉自己有苦恼后,进而去观察令自己苦恼的因,去找出是哪些因缘集合在一起使苦恼产生,就是“集谛”。
    佛法并不否认外在因素是令我们苦恼的因之一,只是我们大致仅见到外在因素,而忽略了苦恼的主因——即我们苦恼的内在因素——执著。
    例如不少人时常以为自己有苦恼只是因为没有拥有一些东西,如财富、名誉、地位等。但更常见的是当人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他体验到的快乐往往仅是在一瞬间,当那一瞬间过去后,他马上就想要另一样东西了,或想使自己对同一样东西得到更多。于是这个人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享受自己已拥有的,而是在苦苦地追求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他真正“快乐”的时光只是几个短暂的一刻,而他也一直以为自己之所以不够快乐,只是因为尚未获得一样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就是执著;同时也就是“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