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来讲就是噪音。「阿兰若」就是没有噪音、听不到噪音的这个地方。
下面还有一个「法」字,法字很重要。「法」就是佛所证得的真理,现在人讲真理,我们说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为什么在此地要用个「阿兰若法」?联起来它有联起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表示三界六道杂染不清净,这里面众生迷惑、造业、受报,就好比噪音非常非常之多,非常非常的复杂。佛今天讲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二障也尽了,都断尽了,真正得到清净自在,清净自在就叫做「阿兰若法」,这个意思多圆满。所以这一句里有事有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法」的意思就很深广。这是佛办道的一个地方,也就是佛教学的场所,佛教学的场所就叫做「阿兰若法」。「阿兰若法」这个场也很大,在阿兰若法什么地方?在「菩提场」。这句经文我们要用比喻来说,我们把「摩竭提国」比喻作新加坡,大家就好懂;「阿兰若法」比喻作居士林,你也好懂了;「菩提场」比作我们现在的讲堂,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菩提场」是佛讲经的场所,在这个地方讲的。
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用这个比喻也相当恰当,新加坡确实能符合摩竭提国的意思。这个地区人民守法、守规矩,国家、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人有智慧,所以《华严经》选在这个地方讲,也不是没有道理,确确实实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许许多多菩萨在护持,护持正法,护念众生。菩萨很多很多,不仅是居士林领导的这些干部个个都是菩萨,护法的这些居士也是菩萨,参与法会的大众我看都是一些传法的菩萨。你说这一会多么的希有、多么的殊胜!「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这是梵语。「菩提场」就是佛证大菩提这个处所。居士林外面我看到有两棵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大概不少年代,我看底下那个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这么大的菩提树很希有,我看过许许多多地方的菩提树,没有看过这么大的。所以我们细细想一想这一次学习的因缘,不能不承认是三宝加持,诸佛护念。这个地方众生、同学们有感,佛菩萨有应,为我们建立这样殊胜庄严的道场。所以叫处所。
它表法的意思:一切菩萨行。《华严》里面讲的修菩提道、菩萨道,学菩萨行;这就说明,菩提道是存心,是一个觉悟的心,菩萨行是觉悟的行为。我们言语造作表现在外面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道场,所以六度万行就是我们修行证道的道场。总表所说如所证,所证如所说。所以《华严经》上才说,我们在每一段经文里面,每一会一开端,我们都看到,释迦牟尼佛「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不离菩提场而升兜率天」,没有离菩提场,离菩提场就错了。不离菩提场而遍虚空法界,这就说明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处,跟一时相对。一时一处,一音而演究竟圆满的法轮,你看这个味道多足。这个处所在《华严》里面显示得殊胜圆满。再看底下这一句,末后这一行∶
【始成正觉。】
清凉大师在科判把它判作「别明时分」。这是说初成佛的时候。前面说过一时,「一时」究竟是哪个时候?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是初成佛时,初成正觉之时。实在讲,佛哪有成与未成?是从示现来说的。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面成正觉这个时候。这是初成正觉而说的,所以它叫做根本法轮。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把他所证得的全盘说出来,所以本经所宣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真实圆满无障碍的境界。我们凡夫听不懂,不能接受。佛说完之后,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珍藏起来,为什么?世间人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座起来,为五比丘讲小法,讲《阿含》;从做人讲起,大家好接受。像《观经》三福里面,先给你讲第一福,第一是俗善,世俗之善,这是大家很容易接受的,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应当要接受,应当要奉行的。然后从俗善再提升是戒善,佛讲这些戒法。三皈是基本的戒条,讲三皈,讲一切戒律、教诫;「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善。第三条讲行善,菩萨行,你的生活行为没有一样不善。佛教化众生,逐渐把我们的程度向上提升,水平慢慢提高了。
古来大德判世尊一代时教为五教、为四教。华严家判「小、始、终、顿、圆」,判五教;天台判的是「藏、通、别、圆」,判这四教。就好比我们现在教学由浅而深,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逐渐逐渐的提升,就有这个意思在。这是根本法轮,根本的教义,教殊胜!是四教的根本,是五教的根本,是一切教学的大根大本,这在初成佛的时候示现的。
始成正觉,「始」永远是一个始,始不是初后之始。初成正觉,这个「初」不是初后之初,古德对於这一句有三个说法,这三个说法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讲。第一个说法,「不坏前后相说」,与前面一时相应,才成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初七说前面的五会。本经一共有九会,说前面的五会,一七,七天所说。第二七说后面的三会,说后面的三会就是说到第八会,二七日中说,讲十地、等觉、妙觉。因为第九会在后时,第九会是在只树给孤独园,这个决定不是在二七日中,二七日是在菩提场。这个说法就是不坏前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的教法。虽能顿说,里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前面五会,信解行愿在最初,所以不离菩提场。前面五会经文一开端,都是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为什么?经的内容给我们讲信解行愿,这个都在最初建立。第六会这是讲十地菩萨,讲十地品,十地品就没有说「不起菩提树」,没有这个字样,前面说是「不离菩提场」,第六会里没有这个字样,这是说明心见性,证到法界最高的果位。地上菩萨,我们通常称他作「摩诃萨」。一般讲菩萨摩诃萨,菩萨是三贤位,三贤位还没有离开信解行愿,摩诃萨这就高,地位就深。所以他在最后不说菩提场,这里面显示出二乘绝分,声闻、缘觉不见不闻,纵然在座也不见不闻。这是一个说法。菩提流支他们解释跟这个意思很接近。
第二种说法也是顺古大德的讲法,九会都在二七日后。二七时间不长,二七是十四天,时间不长,所以都可以说「始成」,始成正觉,都可以讲。这些都是顺著事相上来说。
第三种讲,理事都有了,那就是说如来真实的境界,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念劫圆融」,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念,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可以说是始成即说,始成正觉的时候一下就说完了。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喻「海印定中,一时印现」,像大海,大海像一面镜子一样,岸边、虚空的境界统统照在里面,它不是分成多少层次照的,一时同现。这个话我们如果听了很难体会,我们用镜子,现在用镜子是非常方便的。我们这个境界确确实实有先后、有次第,可是我们摆一面镜子在此地,照进去的时候没有先后次第,不是说近距离的先照到。此地拿照相机来照你们,绝对不是第一排先照到,第二排后照到,第三排又后一点,不是!一按快门全照到,这叫一时。所以佛是一时、一处、一音说法,《华严经》九会无尽的经文同时完成,这个境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没有先后次第。
后来古人也想了个妙法,我们如何能一时就把整个《华严经》都说完、都听完?有办法!把整个《华严经》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那个钟一敲,《华严经》不全部都出来了吗?我们一听钟声,全部《华严经》都听进去了。有!整个《华严经》刻在钟上,钟的正面、里面都刻,一部《华严经》的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一声敲了,《华严经》全部都出来了。你听到了,全部《华严经》都听到了,一音说法,一时顿闻,全都听到了。《华严经》长,你看许多短的经,像《心经》,钟里面刻《心经》的最多,《心经》不长,它敲一次,二百六十个字的经文,一声当中就传播了,都采取《华严》表法的意思。我们只能够表,我们的一时确确实实不能把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分析出来,我们同时都接受了,像这个电脑接受了,没有能力把它分出来;这个机械还不行,还不够进步。哪一天这个头脑灵了,一时装进去了,同时能够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