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才需要重新装箭,这样就减少了装箭支的时间。比起只能单发的普通弩机,好上数倍。而且弩箭箭矢与弓箭不同,弓箭箭矢尾部有羽毛,可以在飞行过程中平衡箭身,保证准确度,而弩箭箭矢因为是填埋在弩机内的,无法在箭矢上安装箭羽,导致弩箭在远距离射程中会失去平衡。刘玉研制的弩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摒弃了惯用的青铜箭头,全部改用铁制箭头,稳定性更好,精度更准,杀伤力更大。
虽说几个月来刘玉只捣鼓出这么一件东西,但赵相如已经十分满意了。她一边慨叹着科技果然是第一战斗力,一边在野台的校场试射了一番,效果很好。褒成和骑兵营的战士看到样机,也是爱不释手。
赵相如让褒成这些在战场中长期磨练的战士们提提建议,大家都抓着脑袋不说话。
其实刘玉设计的弩箭已经十分到位了,光看箭头就已经很有内容:箭头是凸脊、叁角形扁翼,一旦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鲜血会顺着血槽不断涌出,如果不能及时止血,很容易血尽而亡。唯有尹雨,也不知这小小年纪,哪来的那么些阴毒的心思,对箭头提出了更多建议。他建议用三棱翼样式,这样箭即便拔出伤口也更难愈合,并且增加血槽数量。赵相如觉得不错,索性让刘玉再给箭头淬点毒。
大家本来已经觉得尹雨够阴险的了,却不料真正的大师在后头,纷纷用高山仰止的目光看着太后,敬佩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赵相如没留意狼军的眼神,她见刘玉要在邯郸和野台两头奔忙,十分辛苦,便在野台辟了块住处给他,让他把工匠铺挪来,干脆就在野台研制、生产,也方便对他这种稀缺性的科研人才进行保护。
刘玉倒无所谓,反正在哪能都搞研究。赵相如则趁势让赵奢收回了对刘玉的监视,将他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
日子一日日过去,到了年中,秦赵边境又起龌龊。秦国联合韩国率兵十万攻打高郡,赵王义紧急调派国尉范矩领十五万赵军前往高郡解围,孰料半路遭遇伏兵,赵军战死两万,余部退守光狼。此后范矩不敢随意出战,高郡久待援军不至,被围七日后终告失守,郡守何冲战死,石城、光狼危在旦夕。
消息传回,举国哗然。
近十年来赵国对阵秦国虽输多赢少,但自上次赵王后亲征大胜后,加上舆论的推波助澜,很多赵人信心大增,早已没了畏秦的心理,因而这一战前,很多人都相信秦贼必定能被赶出赵境。
孰料先是遇伏,之后范矩畏缩不前,贻误战机,致使数万赵军眼睁睁看着高郡陷落而毫无作为,败得十分难看。
赵太后盛怒异常,她于朝中当众怒斥范矩的不作为,未等范矩回到邯郸就将他就地解职,同时撤换统帅,宣布亲征。
历史上关于这次亲征,描写并不详细,多数只用一句话概括:旋围解。
秦军听闻赵太后亲征,慑其威名,主动放弃高郡,只劫掠了一番,就退去了。
如此悬殊的差距,让赵人对太后更加钦佩,太后声势日壮。
此战之后,赵相如知道狼军虽然十分厉害,但到底人数不多,作为特种部队执行小型任务还行,真要与大规模军队正面抗衡,人还是太少了。只是扩充兵员一事急不得,只能像注水一般,缓缓地做。
但与之对应的,赵军正规作战部队的改革却是刻不容缓。胡服骑射后,赵国骑兵数量和作战质量大增,可是自惠文王以来,赵国逐渐放弃了胡服骑射这一改革举措,使得赵军的实力日渐衰弱,不复当年。
赵相如想着若要振兴赵国必先振兴赵军,要振兴赵军必先扫清旧势力,革除弊端。她参考商鞅的军爵论,吸纳其精髓,连夜起草了一份军功爵制。
她将起草的文书先给赵王义过目,赵王看完其中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军职特权的条款,笑道:“不少贵族于国无功,却坐享祖先的封地,衣食无忧,权柄滔天,寡人也正想好好治一治。母后一向雷厉风行,此事定能推行开来。”
赵相如见赵王赞成,也很高兴:“大王能有如此雄心是最好不过了,只是改革之事牵扯到不少贵族利益,反对声浪势必不小,你我母子二人需要同心协力才好。”
赵王称善。
阻力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谥号通常为人死之后才定下的,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议谥大多是在逝者将葬之时,未死而谥极少。鲜为人知的是,赵武烈太后魏姌曾得谥号于生前,且并非美谥“武烈”,而是恶谥“厉”。所谓杀戮无辜者曰厉,武烈太后因改革而对赵国贵族势力大加鞭罚,被国内贵族所憎恨,谓之生谥“厉太后”。
——《武烈太后秘史》
果不其然,第二日朝堂上,赵相如刚抛出这一改革方案,立刻遭到了贵族们的一致反对。且不论“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这一条,单是取消贵族世袭军职,就让一些贵族吵翻了天。
反对声最强烈的是平原君赵胜和故去的安平君赵成之子赵据。一个是赵王义的叔叔,一个是赵氏宗族中爷爷辈的人物,此二人在朝堂中对贵族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大王,此举是倒行逆施,臣等宁死也不能答应!”赵据是个白发白须的倔强老头,一把年纪了,反对之事却冲在最前面,誓当急先锋。
赵据之子,赵奢异母哥哥赵郝也不甘示弱道:“大王,施行此制之人用心险恶,是要让赵氏子孙死无葬身之地啊——”
赵胜冷声道:“先王驾崩不足半年,大王就要拿我们这些爷叔开刀了吗?若是觉得外臣比亲族更可靠,明说便是,臣等自会离去。”
三人一出此言,一群仅凭血缘关系世袭,即所谓“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的贵族找到了领头羊,都哭爹喊娘,一时朝上乌烟瘴气。
赵王义颇有些为难,他也想过改革会有阻力,且改革的阻力不小,但是这样的局面,贵族们俨然是要跟自己抗衡到底了。
赵相如原本不放心,将提议交给赵王后,一直在殿外听着动静,知道也许会有个别顽固的贵族们反对变革的实施,只是赵国变法比起秦国已经滞后太久,改革刻不容缓,何况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推行,她只针对军队部分进行改革,并不涉及其他领域,竟然意见还是这么大。
不一会儿一个内侍焦急地跑了出来,来到赵相如面前一躬身道:“太后,大王请您快些进去,大臣们反对得厉害,他快要压不住了。”
赵相如听完知道事态严重,带着庞澈立即拔脚就走,并吩咐跟在她身后的韩守、寿春等人小心警戒,听她号令。
赵相如穿着一身素色的胡服就迈入了朝堂,赵王义看见太后来了,立刻松了口气。朝臣们还在争吵,突然看见太后从一旁走了出来,还穿着胡服,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渐渐都坐在那不说话了。
赵相如跪在赵王义身侧,环顾众臣笑道:“今日朝堂争论激烈,老妇在外殿偶然路过,所以前来看看。”
众位大臣们一听,纷纷请太后做主,并将此事来龙去脉说了一说,同时破口大骂提议变革之人居心叵测。赵王为难地看了眼太后,不出所料,赵相如脸上的笑容逐渐淡去,等到大臣们都不说话了,才道:“众卿都是这样认为的?”
不少大臣们立即点头称是,赵相如看到远处最末席有几人没什么反应,似乎与反对激烈的贵族们不是一伙的,心里一动,偏头轻声问赵王道:“那几人是谁?”
赵王顺着太后的视线看去,笑道:“母后有所不知,这几位都是先王在位时,祖父提拔的。眼窝深凹、瘦骨嶙峋的叫虞卿,是邯郸的士;身子壮实,留着络腮胡的那位叫仇液,是匈奴人;另外一个鹰钩鼻子的叫楼云,是楼烦人。只是先王对外臣不太亲近,所以一直不受重用。”
赵相如颔首,心中明白,这三人中有两人是外族之臣,一个是士,没有复杂背景,他们能力出众而易于控制,比之能力平平却野心不小的宗室成员强上许多。他们本身并不享受所谓的世袭属籍带来的利益,自然也不会反对她的变革。
大臣们正纷纷向太后诉苦,却不料她只是静静听完道:“此变革正出于老妇之手。”
众人都愣了一会儿,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反应过来时,赵据怒不可遏,一副被人欺骗背叛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