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社社长等职的章伯钧,被宣布划为右派。从此,章伯钧这个名字,便永远与“右派”这个名词,与中国知识分子那段悲惨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我有幸采访了章伯钧先生的小女儿章诒和女士(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曾因父亲的株连被错判20年徒刑),这位迭遭厄运却坚强不屈的中年知识女性将我带到了她父亲不幸的政治悲剧和坎坷一生的氛围之中。
走出桐城乡间的草鞋才子
1895年农历十月初一,章伯钧出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6岁那年,章伯钧的父亲不幸溺水身亡,他与二弟章伯韬(3岁)、三弟章伯仁(5个月)由叔叔抚养成人。
幼年的章伯钧先入私塾,一年后才进入乡间的育才小学读书,他自幼喜欢作文,每日放学以后,便在牛背上吟诵华章、潜心写作。小学毕业后,他报考了省内有名的桐城中学,由于数学不及格,差点落榜,只是因为他的文章 写得漂亮,才被一位桐城派文人校长破格录取。学校离他家有九十多华里,章伯钧只能在校寄宿,他每月趁假日归家,肩挑大米、菜油长途步行到校。当时,他的叔父经济上也非常拮据,为资助侄儿求学,不断变卖家产,由此更加激励了章伯钧刻苦学习的精神。
1916年,20岁的章伯钧赤脚穿草鞋来到武汉,考入武昌高等师范英语系。时值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章伯钧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的震荡。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用科学和民主的态度去重新审视历史。他一面努力学习,一面结交有志之士,其中就有他毕生视为知己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恽代英是江苏武进人,与章伯钧同龄,他早在武昌办起了利群书社、互助社、共存社,章伯钧常去书社读书,两人相交甚洽。经恽代英介绍,章伯钧又认识了湖北汉阳籍的萧楚女,他也是****早期的著名革命家。在恽、萧的影响下,章伯钧在武昌高师也发起组织了读书会,继而又参与组织了学生会。“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作为武昌高师学生会代表,参加了武汉学生联合会,组织武汉学生开展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锐意革新教育制度
1920年,刚刚从武昌高等师范毕业的章伯钧,回到安徽后立即被聘为宣城师范英语教员,不久,宣城师范改名为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章伯钧出任该校校长。
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章伯钧为了把学校办成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他先后聘请好友恽代英、萧楚女、陈霞年(陈独秀之侄)到校任教,恽代英任教导主任兼国文教员,月薪与校长相等,亦大洋一百元。他们一起商议革新教育方针、内容及教学计划,决定先从教材入手,充实教学内容,用进步思想去影响学生,不仅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还要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他们利用课堂作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场所,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加强实践锻炼。有次,恽代英带学生到较远的黄山远足,沿途进行社会调查,数日未返校。学生家长见孩子不归,遂起疑心,纷纷围住章伯钧校长,指责他把学生引入“歧途”。章伯钧再三解释也无济于事,最后被人告到芜湖市政当局和安徽省教育局,闹得满城风雨。半年后,恽代英被迫离职,由章伯钧通过高语罕介绍到设在芜湖的省立第五中学教书。随后,章伯钧又邀萧楚女来校任教,萧楚女继续将课堂当作抨击封建思想、传播革命真理的讲坛,结果又被旧势力迫令去职。章伯钧见自己的教育革新理想难以实现,也愤然挂冠而去。但是,他在任校长一年中播下的进步种子却开花结果,宣城四师后来成为皖南新文化运动中心。
1922年,安徽省省长许世英以公费送章伯钧赴德国留学。到柏林后,他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有幸与正在德国从事革命活动的朱德相识,他们同住一室。章伯钧还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担任党小组副组长。1925年,著名政治家邓演达到欧洲游历,他与章伯钧一见如故,两人常促膝长谈,探索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之路,章伯钧从此深受邓演达思想的影响。
章伯钧在柏林大学学习了四年,他系统地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充满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获博士学位。章伯钧的奋发精神,也对他的两个弟弟起着表率作用。二弟章伯韬曾赴法国留学,为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语文部主任,加入中国******,后因为操劳过度不幸英年早逝。三弟章伯仁曾留学日本,后赴苏联,成为******员,继王明(陈绍禹)之后担任过远东区伯力学校校长,在斯大林时代的肃反中被错杀。
曲折的三次婚姻
章伯钧生前曾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是1921年,由他母亲作主,在安徽桐城老家给他娶了一位农家女林氏为妻,后生子章师明(曾为全国人大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兼组织部长)。
第二次婚姻,是在1927年,章伯钧与郭沫若一起参加北伐战争时期发生的。章伯钧时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这时,一位名叫李哲民的年轻姑娘闯入他的生活。李哲民系河北怀安县人,她的父亲也是一位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当地最早兴办新式学堂、女子学堂,开教育之先河。李哲民从小受到新思想的熏陶,因而与章伯钧一见倾心,两人遂于同年结为伉俪。1932年,李哲民在北京女师大化学系任助教,兼附中化学教师,不幸患肺结核病逝。章伯钧与李哲民女士的婚姻虽然是短暂的,但却是幸福的,因为这毕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由恋爱,直到晚年,他还曾拿出李哲民的照片来给章诒和看,并说:“你好好看看,是你母亲漂亮还是她的姐姐(指李哲民)漂亮?”
第三次婚姻是与李健生女士结合。李健生原名李淑娴,1908年生,是李哲民的妹妹。李健生女士也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及良好的教育,在河北宣化中学初中毕业后即考入北京女师大附中,入学不久就提任了学生会《学生月刊》主编。1927年,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她仅带六枚桐板南下参加革命。李哲民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妹妹托给丈夫,希望他们能结合。1933年,章伯钧正式写信向李健生女士求婚,当时李健生正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读三年级,她在异常复杂的心绪下,允诺了这桩婚姻,他们于当年暑假时在上海结婚,并生下章诒学、章诒和姐妹俩。
“福建事变”中的风云人物
1926年,在德国学成的章伯钧与好友孙炳文同船回国。这时,郭沫若在中山大学文学院任院长,孙炳文与郭是同乡,船抵广州后,两人便去找郭沫若。郭沫若很高兴地欢迎他们,并聘章伯钧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哲学教授,月薪二百八十块大洋。章伯钧将薪水中的二百块大洋每月缴了党费,八十块大洋自己用。当时在中山大学管理党费的徐彬如先生(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晚年时常对章诒和感叹:“你父亲这二百块大洋的党费,在当时可管用啦!”
北伐时,章伯钧从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升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第九军党代表(军长是朱德)。大革命失败后,章伯钧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总政治部任副主任(主任是郭沫若),但只有很短的时间。不久,起义军受到挫折,章伯钧遂与郭沫若、茅盾等一起离开军队,他到了香港,过着流亡生活,从而脱离了******组织。
1933年11月,章伯钧到了福建,与国民党左派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等人一起发动了“福建事变”,宣布脱离蒋介石,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章伯钧被推举为政府委员兼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提出:“为完成农工民主革命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前途着想,应实行‘计口授粮’试点。”他的办公室也成为福建人民政府内最拥挤和繁忙的地方。正当章伯钧大展宏图之际,福建人民政府在蒋介石的大举进攻下失败了,章伯钧被迫第二次到香港流亡。
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第三者”
当章伯钧与邓演达第一次在德国见面时,他们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悲剧似乎就已经决定了。邓演达的思想,以及他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观点,全部为章伯钧所接受,他们之间的私交亦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