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菩提大愿,要“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大愿成就。这和老子讲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应。“欲明明德于天下”,这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让天下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何入佛之知见,最根本最基础的操作是“格物致知”。“格物”者就是穷竟“物之本末”也,认识物是什么?物从何而来,由何所起?古人有以“穷至事物之理”为格物,此为格外物也;有以摒除物欲为格物,此为格内物也。二种“格物”不无道理,可以普化,但仍不究竟。因为,“明德”,非内非外,“格物”就是二相归一相,转主客对立的极性观念为主客合一的非极性认识。因无明的根本就在于“不了法界一相”,故“格物”非是研究物理,研究外物仍是二相。同理,清除物欲亦是二相。可见,格物就是要转识成智,突破极性思维,开显非极性的“明德”。于是,问题的实质就在格“根尘同源”之“物”。此物既是外物六尘,又是内物六根,还是极性分别之六识。六尘六根称物,六识称事。所以,“格物”是格“物”之本末,“事”之终始。格清事物的终始本末,才叫“知至”。但若只以“物”来说,“事”在其中,“因尘发识”,故只讲格“物”而已!“格”者观也!更明确地说,“禅观”也!格物要格到“会万物为己者”,格到心境一如,本无内外,根尘识同是自心现量(是“明德”本体的幻化相),格到唯此“明德”是存,见物见“明德”,才是真正的“明明德”。
佛陀讲:“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严经》)“格物”格到“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明德)中物”,才是究竟的“知至”。明白了外物不外,色身不内,皆“明德”所现之“物”,无内外,无主客,即能转六识为妙观察智。此智开显,自然破除思维极性,再不二相分别,我执破除,自然“意诚”(“知至而后意诚”)。“意诚”,即是破除坚固我执,转为平等性智,再不执著太极图中一半为见分,一半为相分,抽掉“S”线,再不“自心取自心,非幻而成幻”,必然“心正”(“意诚而后心正”)。心为一身之主,心正而明了“明德”,自性开显(“心正而后身修”)。“明明德”而智慧光照,触着皆化,故先家齐(“身修而家齐”);“明明德”于全家族,智德更盛,足以普化邦国(家齐而后国治);国国皆“明明德”,自然天下平(“国治而天下平”),这是从外来说。从内来讲,“意诚”则我执破,“心正”则法执亡。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自“明德”之相,相不异性,性不异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直下承当,则可谓“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实质也!从“格物致知”到“天下平”,这是儒家“从事于道”、“同于道”的修证历程。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四摄、六度,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家“从事于道”、“同于道”的修行过程。“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故儒释道三家本质不异!
四、如何“同于道”
1、“知常曰明”
“同于道”的内容,老子阐述得很多。“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中的“根”、“命”、“常”,都是“同于道”的状态表达。“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其中“容”、“公”、“全”、“天”、“道”、“久”,都是“同于道”的属性的表达。“同于道”的状态属性一体不二,都是突破思维、自性开显的说明。修道修到“同于道”,就转凡成圣了。故“同于道”的状态属性,就是圣者的人格、心灵、智慧的境界,亦是圣者普化、救度世人的大智慧、大慈悲的流露。“同于道”的“常”,佛家称为涅槃,亦是了脱生死的不生不灭的状态。
守“真常”、达“真常”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时,“没身不殆”。因我与“道”相合,与“道”同一,“道”我不二。“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当然我则“没身不殆”,这是“常”的表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有国之母”者,显示道为万事万物之母之本,国土山河皆是“道”体的所现之物。既然日月星辰、山河国土皆是“道”所现之“物”,治理国家之事仍不离道,那么“以道莅天下”,就可长久。身“同于道”,“没身不殆”;国“同于道”,“可以长久”;心同于道,“死而不亡者寿”。
主客内外无不是“道”的体现。开显自性,“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圆觉经》)所以,“同于道”者,根身器界,一切清净。“觉性遍满,清净不动。……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主)尘性(客)无坏无杂。”(《圆觉经》)这就必然“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所以,“同于道”是“长生久视之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五十章》)“道”周遍法界,不动周圆,一相无相,无所不在,而无有所。凡有所者,皆是二相的有限之物,有限之物,必能失其所。如桌子有所,可移其所,便失其所。虚空周遍无所,不可移,则不失其所。“道”无限无所,怎能失其所呢?不失其所者,当然久。“同于道者”,与道相合,无限周遍,亦不失其所,故能死而不亡(死其有所之极性,不亡其无所之非极性),自然无量寿。一个真正善摄生者,必是“同于道者”。“同于道者”,性体周遍,与“道”同在,无所无相,故“无死地”也!譬如虚空,角、爪、刃,“无所投”、“无所用”、“无所容”,自无可死之处。“久”、“寿”、“无死地”,都是“同于道”的“常”的状态属性。
2、返朴归“常”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是“同于道”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亦是突破极性思维的智慧法门。“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是“同于道”者的属性状态,表明了归根复命的完成,标志着自性的开显流露,展现了“唯道是从”的孔德之容,亦是圣人所处的一真境界,究竟涅槃的大自在、大解脱、大休歇之处,法身常住的寂光净土也!“婴儿”示“同于道”的本来面目,无雕无饰的“如是性”。“无极”示“同于道”的实相无相,无量无际的周遍性。“朴”示“同于道”的一相非极性性。“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是表明“道”为万物的本源性、归依性、随顺性。显示“道”的“容”、“公”、“全”、“天”等属性,也是表明“同于道”者的心灵、人格的升华。
“朴”者,体也;“器”者,用也。真如不守自性,遇缘则变(“朴散为器”)。“同于道者”,称体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