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叫闻性?什么叫音尘?什么叫永恒的?什么叫生灭变化的?音尘生灭变化,闻性永恒不变。闻性是什么?闻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或称为佛性,闻性就是无量无边的实相属性,只不过是自性在耳根上的展现。哪一根上都存在着这一种自性的显现,就看你觉知不觉知。不觉知,佛性也在六根门头“放光”,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所以,佛陀教我们“反闻闻自性”,“观无缘”;老子教我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叫我们“同于道”。
再看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圣人有没有“常心”?“常心”是啥心?先看我们凡夫是什么心,我们的心就是念念的贪欲妄想之心,私心杂念之心,从来心猿意马未拴住过。拴住了没有?没有!圣人就没有这个常心,没有常人的那个自私自利之心。那么圣人有的是啥心?有的是清净本然之心,周遍法界之心,无量无边之心。心量大到无量无边了,才能“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的一切心,就是圣人的心,严格地讲,有情无情都是他的心啊!“以百姓心为心”,这是不是诸佛如来的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百姓的心就是他的心。
“那我的心是我的心,我的心可不是你的心。”这是什么心?这就是凡夫的常人之心。我的心从没到你的心上去过,为啥?不能去,隔开着呢!没有无量无边,没有包容一切。圣人没有常人之心,圣人是清净本然之心。圣人跟诸佛同一慈心,跟众生是同一悲仰,所以圣人的觉知性遍一切处。“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有情无情同归“圣人之心”。
啥时候达到“同一慈心”、“同一悲仰”呢?反闻闻自性得到的,反闻闻自性处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诸佛的“本妙觉心”是什么心?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遍布一切处。一佛身是诸佛身,佛佛同一法身,法身遍布十方,这就是“本妙觉心”。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因为,佛心(法身)遍布一切处,一切处中的众生也是佛之心,“依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所以“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就是同体大悲。与一切众生同体的大悲心,这个心是不是一切众生的心?一切百姓的心?所以,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既以“百姓心为心”,那自然“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者”在你的本妙觉心上,是你的心;那“不善”的还在你的本妙觉心上,也是你的心。善与不善之心,是什么心?是你的极性分别之心,是妄心。就连众生的妄心也不能脱离佛的法身,“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以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你能毁灭吗?你有一个善心或一个恶心能把诸佛法身毁灭吗?不能!能把道毁灭吗?不能!诸佛法身(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你推也推不掉,避也避不及,“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你看,这就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道理。“烦恼断坏”时,这就是善者,由于“痴暗因缘,现妄境界”,由愚昧无知,现出“不善者”的幻妄相,但这个幻妄相在哪里呢?还是在诸佛的法身上,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于是,事相则为“不憎恶人”,“不分亲疏远近”,“不记前嫌”,“报怨以德”,“有人捶詈,同于赞扬”,这就是圣者的智慧德能。
再看五十四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啥意思?你的心量有多大,你就能知道多大的范围、多高的境界、多深的层次。你“以天下观天下”,就是以无量心来观无量,以妙明真心来观实相,以“朴”来观“朴”。你看实相无相无不相,相相是实相。既然相相是实相,现在你以无穷无尽的心来观,相相是实相,能不能知道天下的本然?能不能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的根由和本源?老子咋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呢?就来自于“以天下观天下”嘛!
再看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为无为”,“为无为”的“为”就是转正觉的“转”嘛!“无为”就是正觉嘛!啥时候就无为了?空无一相、空无一物时就“无为”了。因为宇宙的本体是“本来无一物”的究竟一相,但具本有的妙明属性,“时时见性,万法无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的“为”就是“无为”。
“事无事”,第一个事,也是转正觉的转。从事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从事一个“无事”的事情!啥时候就没事了?只有转入正觉就没有事情啦!当达到清净本然了,周遍法界了,还有啥事情?!这就叫“无缘”啦!转正觉和“观无缘”就是“事无事”,“无事”就是“无缘”。佛陀叫我们“观无缘”,老子叫我们“事无事”,“为无为”。你看,咱们现在有没有事情?有事情。你为啥有事情?有缘嘛!你啥时候就“无缘”了,也就是“无事”了?怎么样才能无事无缘呢?就要“事”,这个“事”就是操作。咋操作?还是转正觉嘛!那么,正觉中有事没有事?没有事。现在我们天天念念的极性心识在变化,是不是正觉正观?不是正觉正观,是邪觉邪观,不正确。念念识心尽管变化,想的啥?都是外界的六尘被六根所摄取而产生的六识,就是我们称为的“心”。根尘对立,不停取舍,致使我们的心上尽管有事情,所以老子叫我们用“事无事”来转正觉。
“味无味”,咱们吃饭要调点辣椒刺激一下,要加点调味品,不然的话,吃去不香。老子教我们“味无味”,教你“吃”啥?吃“无味”的,吃没有味道的“味”。你看,我们吃的东西,在舌根上展现的都是有味道的。那么没有味道的那个是什么?“无味”的那个就是舌根上所展现的尝性嘛!鼻子上呢?就叫嗅性;耳朵上呢?就叫闻性;意根上就叫觉知性;眼睛上就叫见性。从舌根上“味无味”,就是让你尝到味道了,马上契入正觉,舌根上的正觉就是“无味”的“尝性”。不执取味尘,就不给尝性输入生灭的“烙印”,这就是禅门讲的“天天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那么,耳根上契入闻性,就不被生灭变化的音尘所干扰,其它的同理。
“味无味”的时候就不被有味来转,来粘住,这就是昨天晚上说的,“乐于饵”的饵,如果著在味上,就“过客止”,被口欲所控制,系缚不解脱。“过客止”,是“味无味”的不自由表现!可见“味无味”还是转正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是转正觉。
“大小多少”,如果我们转正觉了,有没有大小多少?就没有大小多少的极性观念,有大小多少的分别识心,就仍是极性观念,不是正觉。
“报怨以德”,转正觉的事相上达到抱怨以德,这就类似如来说的“若人捶詈,同于赞扬”,是由转正觉产生的转心态效应。“唯你,我看见就憎恶”,这一憎恶是不是转正觉?是不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当然不是!不是,就造业造罪!
“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才对!你怨恨别人的时候,你心上的事情是啥事情?就是怨恨、报怨,这就不是“事无事”了,而是“事有事”。“事”是抱怨别人的事。如果抱怨以德呢?这不就是“同于赞扬”了嘛!这个“抱怨以德”是什么意思?核心的问题是你心上没有冤枉的观念,没有这个分别心识,于心无冤枉、骂詈之事,于冤枉、骂詈之事无心,你心上不住、不挂,“应无所住”嘛!应无所住的时候,这就才是你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