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离了外,你见啥呢?正因为没有可见上的,所以“常无知”的时候,就契入究竟一相。这个一相是空相,是空无一相、空无一物的本体状态。
无相无物,不就空啦!空啦!不就解脱了嘛!这就是三解脱里面的空解脱门;空而无相,无相才是实相,不是无相解脱门吗!无相了,还有什么愿求呢?没有一切希求,就叫无愿解脱,无愿解脱就叫“无欲”。现在你看,“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常使民转正觉嘛!是不是?跟刚才经(指另一部佛经)上讲的“观无缘”,时时契入无缘,是不是一个道理?是一个道理!如来是叫我们“观无缘”,直契这个无外缘外界的究竟一相;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圣人的见解是不是一致?一致!
总之,“无知”啦!没有外边啦!没有外边外缘,就没有知见;没有知见,就究竟一相了;究竟一相了,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了,就空无一相;空无一相了,就没有所求了。求什么?所求的东西都是外面的东西,有外就有所求,没外了求什么?这就叫“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要深入理解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欲(无愿)解脱。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知”是什么?“知”就是极性观念嘛!这是老子讲转正觉的修法,常常使“民”转正觉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可不容易啊!你无知无欲转熟了之后,才“使夫知者不敢为”。把你的妄心、极性观念要转正觉得到净化,先达到“不敢为”,不六根外驰,不追逐六尘。如耳根不攀缘声尘,天天耳根转正觉,反闻闻自性。反闻、反闻,反闻熟了,这个声尘也就闻不到了。你看,我们的见闻觉知,它就是要有“所知”了才能“知”,“知”什么呢?“知”的都是外边的事物。“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个外边能不能产生出来?产生不出来!产生不出来了,这不就无内外境界了吗!没有能所(内外)的对立,谈什么“敢为”、“不敢为”!你看八地菩萨就已经“无生”了。无生就是极性的念头都没有了,不产生众生心了,自然就不“为”了,这就叫“不敢为也”。
“为无为”,“为无为”是啥?“为”就是作为,作什么“为”呢?作“无为”之“为”。“为”就是转;“无为”,就是正觉。所以,“为无为”就是转正觉。
“为无为,则无不治,”转正觉就是无不治。你的一切痛苦、灾难、烦恼、业障、周转循环都是二相的有为造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正觉,百病丛生。正是因为没正觉,才没有达到无私、无知、无欲的这个状态,于是我们只能在有为法里周转循环,生灭不已。“为无为”,经常转正觉,你的一切毛病,一切烦恼,一切业障就都对治了,没有不能治的,用转正觉这个方法没有不能对治的病。转正觉这个操作方法包揽百病,是阿伽陀药,治一切病,是不是治一切病?治一切病!
你看这个老子,硬是打电话跟释迦牟尼佛俩个商量下的,都说一个话,来哄我们呢,是不是?(大家笑说:不是!)没打电话商量,他俩怎么就有共同的见地呢?还能说得一模一样?!
翻到十二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啥意思?腹在哪里呢?腹是啥?我们会说肚子就叫腹。说我的肚子疼哩。肚子疼,在哪里疼呢?你说在哪里疼着?在里面疼着,还是在外面疼着?(答:在里面疼着)在里面疼着!没人说肚子疼在外面疼。所以,这里的腹是指内之意,深层次的意思是老子要我们内求不外求,反观自性啊!不要俗解为吃饱肚子而已!这种见解,不需要老子讲,因为凡夫都知道。“圣人为腹”,圣人就是反观自性,追求大道,而不六根外驰,满足感官欲乐。“目”是眼睛嘛!眼睛是干啥的?你说(指一人)眼睛是干啥的?肚子是干啥的?
……,对!肚子是往里面装食物的。那眼睛呢?
……,对!眼睛是往外看。这都是随顺我们讲的,讲得深了就难以理解,讲得浅一点就能够让人了解。为什么眼睛只长在前面,上下、左右、后边都不长眼睛呢?人们感到这个问题奇怪,但问个为什么的话,还真的不知道。佛陀讲,无始劫以来人们习惯了二相的著境攀缘,从镜子照镜子的一念无明开始,形成见、相二分,见分攀缘相分,就形成了眼睛的“胜义根”。先成能量信息结构的“胜义根”,再经物化的过程,才形成了肉眼的“浮尘根”。“浮尘根”的肉眼,其功能是朝外看,也就是主体摄取客体,主观攀缘客观,它的功用都在往外看物相,分别美丑好恶等极性,是不是?所以圣人是唯内不唯外,反求诸己,反闻闻自性,绝不六根外驰,这就是老子讲的“去彼取此”。
“去彼”,六根再不要往外奔驰,不要追求感官欲乐;“取此”,只说自己错,不说别人过,反观内求,反闻闻自性,这不就是转正觉嘛!是不是转正觉?这是老子给我们讲的转正觉。转正觉就是要转二相取舍的分别心。分别的取舍心,集中表现在“为目”等感官欲乐的追求上。所以,转正觉的要害是六根不外驰。六根越外驰就离大道越远,转正觉就越困难。反过来,越不能转正觉的凡夫,六根就越外驰。
转正觉咋转呢?老子说的很形象,“为腹不为目”。对修道人来讲,“为目”是粗俗的两相执取;“为腹”是主客相融的智慧观照,是“自心现量”的一相正觉。转正觉就是要契入无量,契入一相,契入实相本体,才能理解老子告诫人们的苦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再翻到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能懂这个意思吗?“同于道者”,道是什么?(答:实相本体。)是不是实相本体?实相本体是不是空无一相?(答:空无一相。)无一相的实相是不是无量无边?(答: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是不是妙明常住啊?达到无量无边的境地,处于完全有序化的究竟一相的本体状态时,其属性必然是妙明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刚才学习佛陀说的“无缘观”,只有无缘了,无外了(当然就无内)才能入不二的一相。一相了,必然无有边际,也就无量了。达此境地,是不是妙明常住啊?!
转正觉,进入水晶球上无像的状态;转正觉,转到无量光,无量寿;转正觉,转到无量无极,这就是“同于道”。你常常转正觉,也就是常常同于道,契合于道,唯道是从,当然道亦乐得之。你把道得了,那你仍未得道;道把你得了,那你就成道了。是不是?同于道了,这不就是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嘛。得了没有?得了。谁得?道乐得之,不是你得,你得了就错啦!老子的大智慧,不是叫你得。老子和佛陀是同一种正觉。佛陀讲:“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契入一相,无人我,无主客,无时空,也就是无四相。老子把这种不二的究竟一相,称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为什么老子讲“道乐得之”,而不讲你得了道呢?因为你有所得,必是得二相,是二相就不能契入一相的道。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不与你授记!”所以,是“道亦乐得之”。
你常常契入无极,契入道,“唯道是从”,这就是老子直指的一种修法,按此法修,长期以此,你不就成道了嘛!但是,是道把你得了,而不是你得了道。你得了道,你就不能得道,因为“有限”不能得“无边”;道把你得了,你这不是圣智现量嘛?!因为,大海的水泡本来就是水,水泡破了就融于“无边”的大海。鸟笼本在“无际”的虚空中,只要你“同于”就是!你看,老子大智慧的修法,也是转正觉。“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前者是转正觉,后者是转心态。
转正觉要转到什么时候?要转到“无智亦无得”,“归无所得”,转到叫你“无缘”。佛陀叫你观什么?观身无缘,无缘就是没外边嘛!大而无外了,没有所攀缘的对象了。这样观,自然观着观着,无量把你得啦!切不可说你把无量得了。你把无量得了时,你还有得;无量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