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少人就跃跃欲试,想偷那个蓝宝石了。那是因为人们把蓝宝石故意往高贵抬的结果。不要人为故意往高贵抬,老百姓就不去为盗,黄金就是人们抬高的结果。这个黄金,实际上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去看,有什么作用呢?用黄金制造飞机机体重得飞不起来;用黄金打把镢头软得不能挖地,黄金制作的刀子连布都剪不成,实际上黄金的用途并不那么贵重,就是因为黄金耐腐蚀、不生锈、易保存、稀有而贵重。“贵贱不在己”,庄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列宁讲要用黄金做个厕所,叫人们都知道黄金和厕所一样的贱。如果白银市的荒沙一斤能卖一万元的话,那还得派军队把守,不然就让人抢光了。但现在光秃秃地堆在那里,谁也不觉得贵重。一切极性事物的极性都是人们虚妄观念造成的。所以,释迦佛讲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智慧的认识,也可以启发我们从修心修行的角度看破放下。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人生观追求,达到本能净化,本性开显时,就不贵难得之货了。如果一个社会崇尚贵重道德和智慧的时候,难得之货也就不觉得难得了,也没有欲望去追求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里的民是指老百姓。当年曹操的士兵口渴难忍时,他给士兵说,前边有一片梅林,可以解渴。士兵想到梅子的酸味时口中产生了口水,起到了止渴的作用,这就是望梅止渴的典故。从生理学上讲,这叫条件反射,在意识中就有梅子的酸味的印象,一想梅酸味就条件反射地产生口水。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可欲”的作用。不见梅子就能产生梅子的效应,何况吃到梅子呢?!所以,老子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一见可欲,人的心就动开了。心一动就能感应出各种生理现象。各种生理现象又反过来促使人们产生各种贪欲,于是平静的心就乱了。凡是我们着意追求的东西都是“可欲”。不见可欲时,就像平静清澈的水,寂然不动,处于清净平等的心态。但当看到“可欲”时,人的妄念、妄想、杂念、贪心就像水中扔了石子一样,荡漾起来,失去了平静的心态,这就是老子讲的“乱”。老子知道人们的本能未得到完全净化时,见到“可欲”就必然心乱。整体来看,还不如不见的好。不要有“可欲”的助缘(条件),就会相对稳定和安定一些。老子的“不见可欲”带有持戒的忠告。没有相当定力的人,最好不要与“可欲”相见,免得乱其清静心。如果你的定力达到《中庸》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境界,看见“可欲”就等于没有看见一样,这就达到佛家讲的六根清静,“应无所住”的境地了。见“可欲”当前,等于未现,达到这个境地,才是真正的定力,有了这种定力,“可欲”见与不见,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这一段内容是老子给我们普通人讲的,而不是给有道德、有智慧、有定力的圣贤人讲的。给老子把黄金、美女摆到面前,老子的心不会乱,说明人家的修行已经到家了,已经修到“应无所住”的层次了。但是一般的人就不行。据说张天师挖地挖出了一块黄金,他说黄金是天地自在之物,这不属我有,就又埋在地下了。得道之人见了可欲,人家的心不乱。老百姓见了心就乱了。“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意思是不要把极性的东西推到极点,治理人类社会不要人为故意地“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把这些东西无原则的故意强化,必然导致社会“争”、“盗”、“乱”。极性的事物,你一强化就糟了。你尚贤,人们就争名;你贵难得之货人们就贪利;你追求可欲,那么人们心就乱了,社会的秩序也就乱了。道心是非极性的人性,人心是极性的人性。修道就是要使人心换成道心,使极性的心态转变为非极性的心态。我们通常讲的名利观念,酒、色、财、气的俗念,都是极性的东西,和修道正好相反,与人类社会的有序化刚好相矛盾。一追求,一强化,人心就乱了,民心就乱了,就把人类引到苦海里去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的这个心是什么心呢?是指我们的欲心、私心、贪心,把这些心要空掉。“虚”是去除的意思。要没有这个贪欲妄想之心,人就断除了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从治理社会来讲,圣人不让膨胀人们的贪欲妄想;从个人治身来讲,圣人要求净化心灵,把贪欲杂念之心净化之后,那就把我们极性的观念和识念没有了,就转识成智了,这就是“虚其心”。“实其腹”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讲,是指老百姓吃饱就行了。因为老子并不主张人们追求口欲,可食的东西吃饱就行了。你再吃得多,你再吃得好,你过分追求和讲究饮食就不是他的本意了。古人讲,什么好吃的东西一过三寸舌喉,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一过咽喉之后洋芋与燕窝、酸菜与海参是等同的,什么都没有了。口欲就那么一点味觉而已!但人们为几寸长的味觉检验器(舌)不惜宰杀一切生灵,实在令人遗憾!所以“实其腹”就是把肚子吃饱有营养就行了,能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周转循环的能量就足矣!“实其腹”了干什么呢?人吃饱了的生存价值何在?老子讲得很清楚,目的在“虚其心”。为什么要“虚其心”呢?老子在后边讲,究竟之处在“归根复命”,“知常不殆”。净化我们的贪欲妄想和私心杂念,就是把我们的心“虚”了,把脏东西洗掉就是“虚其心”。但老子真正“实其腹”的含意不是口欲腹饱。“腹”者内也,是“虚”其极性的贪欲私念,使其粗细的妄心识念一并摒除,而以道心充其内,也就是开显我们自性的灵光智慧,使内(腹)充实。这和庄子讲的“虚室生白”是一个道理。庄子“虚室”就是老子的“虚心”,而庄子的“生白”正是老子的“实其腹”。   
  “弱其志”,我们的“志”是什么志呢?我们的“志”就是以我为中心的追求和志向。我们的志向不是为“我”观念支配的酒、色、财、气,就是满足“我”的贪欲妄想的争贪夺抢。总之,都是“我”的极性心态障碍的所现。我们的志向不是落实在为“我”的名上,就是落实在“我”的利上,总脱离不了为“我”。很少有人说我的志向要回归自然,我的志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志向是趋向无上菩提。这种人有没有?有,但不多。有这种志向想法的人本来就不多,落实在行动上的人就非常希罕。所以“弱其志”是要把我们的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私心杂念和贪欲妄想要减弱。从字面意思上讲,“强其骨”和“实其腹”是指我们“硬件”的身体要健康;“虚其心”和“弱其志”是指我们“软件”的心要有序化。实际上,老子讲的“骨”是指一身之支柱也,也就是一身之本也。“强其本也”,人身之本是道德之属性。老子讲:“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充德全道,“惟道是从”,就是“强其骨”。这和孔子讲的“孝悌也,其为人之本也”是一个精神。另外,“骨”者挺拔全身不萎不缩,含有精进之意。修德符道要精进不息,才能契道得道。这和佛陀讲的“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相近。老子要人们追求心性的修养,追求道德的高尚和智慧的增益与圆满,追求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最后实现老子的“惟道是从”、“知常曰明”的得道境界、实现与道长存!这就是老子让我们追求的目标。   
  “常使民无知(见惑)无欲(思惑)”,这句话受到好多人的误解,老子讲的无知无欲不是叫愚民,而是叫民有智慧和道德。他的这个“知”就和他讲的“为学日益”的道理一样,人家说的是不要增益你的识念,而是要净化你的识念,要转识为智。不要使你的思想极化,从而避免分别、执著和妄想坚固;不要使你狡猾诡诈的心态强化;不要让外界极性事物强化你,刺激你的感官,即使你的感官感受刺激之后也不要有所住,因为极性观念在意识上强化就会使软件“中毒”。所以,无知无欲的“知”是指一种极性的观念、心态、妄念、杂念,是指这些东西不能充塞,而不是说让你处于愚昧状态。老子叫你要“无欲观其妙”,怎么能愚民呢?老子不让你的六根与六尘产生强化的六识,就是害怕使我们愚痴。有欲观念认识积累的东西就叫“知”。你看这个知识两个字,知和识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