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电影百年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来之则安之”
  陶秦的音乐感觉非常好,所以他的不少歌舞片如《龙翔凤舞》、《千姣百媚》、《花团锦簇》等“电影感”很到位,对于一些场面的处理也有想法。尤其体现在反映家庭故事以及青春一代与上一代人的情感把握上,比如很有青春气息的《四千金》(1957年摄制)讲述的是一段父女情深的感人故事。
  易文的《曼波女郎》同样拍摄在1957年,采用了轻松的歌舞片形式来讲述一个沉重的寻亲故事。葛兰出演的“曼波女郎”在生日晚会上,得到自己是被父母从孤儿院领养的身世之谜,并为此陷入深深的自艾自怜,走上艰难的寻亲历程。但是导演易文的处理很有意思,他在葛兰“天皇皇啊,地皇皇,我家里有个小女郎,自从她离开了亲爹娘啊,如今她流落在何方呀,流落在何方?”的歌声中叠印出母亲的沧桑面容,但到后来明白生母是找不回来的,就宁愿回到香港的养父家。其实导演的处理很能反映他的心情,既然从大陆来到香港,又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只有自力更生地生活。其实这也是新一代导演的普遍心声。
  “文艺片”也是商战的一步棋
  1962年,“电懋”改组,由陆运涛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率先推出的就是易文导演的《星星·月亮·太阳》,这部影片凡响非常好,还摘得了台湾金马奖的大奖。由于1961年“邵氏影城”落成,还没有大规模的出片,1963年邵氏出品了李翰祥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囊括金马奖多项大奖。但是“邵氏”一直没有忘记拍一部优秀的大制作“文艺片”,1965年、1966年由陶秦执导的《蓝与黑》以及续集面世,同样引起很大凡响。
  在我看来《蓝与黑》比起《星星·月亮·太阳》的确要更广阔,尤其是电影场面的拍摄令人印象深刻。而辗转天津到重庆又到香港的艰辛经历更具有“史诗片”的感觉,公司的确投资了很多钱投入影片大场面的拍摄。其实从影片的效果来看,这两部影片的拍摄的确也有公司之间竞争的意味,但是它最终的目的是拍出更好的影片,所以不仅是“古装片”、“戏曲片”、“武打片”,“文艺片”也是商战的一步棋。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60年代 香港诞生《黄飞鸿》电影系列 
    关德兴:黄飞鸿神话的诞生
  《黄飞鸿》电影系列始拍于1949年,创始人是导演胡鹏,名为《黄飞鸿传》,又名《黄飞鸿鞭风灭烛》,扮演黄飞鸿的是粤剧名伶关德兴。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德兴主演了数十部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影片,可以说在香港,关德兴这个名字一度和黄飞鸿是画等号的。当然后来还有成龙的黄飞鸿、李连杰的黄飞鸿,但是没有关德兴,就不会有创下系列电影世界纪录的100部《黄飞鸿》,更不会有代表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的英雄人物——黄飞鸿。
  电影大历史:一个神话般的仪式
  1859年的某月某日,在佛山、广州或者顺德一带,有个12岁的小孩穿着单薄的衣衫,当街习武,顺带搭售自家出产的跌打药。他或许已经想好了漂泊生涯的下一站,但是他怎么也不可能预料到,他的名字正在他有板有眼的一招一式之间被推向了未来的历史,跨越时空,除养活了一大帮的芸芸众生之外,还成为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的一个民族偶像。
  历史上的黄飞鸿一生颠沛流离、坎坷困厄,驾鹤西去的时候,后人甚至无力殡葬。碰巧他弟子的弟子朱愚斋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于是《黄飞鸿别传》在他的笔下诞生,对自己的这位师祖的人生道路进行了一次精彩演义。电影人的嗅觉总是敏锐,于是也就有了第二次演义。
  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怀着牛刀小试的心态拍摄了《黄飞鸿传》,哪知道庖丁解牛解出的是大天地,在关德兴、成龙、徐克、李连杰一干人等的推波助澜下,百部与黄飞鸿相关的电影接踵而至,一举就问鼎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形成洋洋洒洒的黄飞鸿电影家族序列。电影凑了热闹,广播也不是省油的灯。香港电影史专家余慕云描述过这样的一番景象: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播音皇帝”钟伟明连篇累牍地播讲与黄飞鸿有关的故事,听众也不厌,只要一开讲,就快马加鞭往家里赶。广播如此,电视剧也不是等闲之辈。虽然中年的、青年的、少年的黄飞鸿演义得差不多了,但是幼年的、老年的黄飞鸿还是“宝藏”一座座,尚待挖掘。
  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要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考验,并获得衍生的意义。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的试金石,黄飞鸿电影位居武侠电影的正中要席,所以黄飞鸿电影曾经成为香港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一张门面。电影赋予“黄飞鸿”这三个字眼以意义,“黄飞鸿”这三个字眼让电影获取了力量。电影之内,“黄飞鸿”成了中国电影的一张品牌,成了捍卫民族尊严、维护人性善道的象征;电影之外,“黄飞鸿”成了他出生地佛山的一张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甚至就是一棵摇钱树。可是,这一切的热闹与历史上的黄飞鸿无关。这是影像的黄飞鸿,是文化的黄飞鸿,是商业的黄飞鸿……可能惟独不是他黄飞鸿本人。
  渲染之极归于平淡,演义之极归于真相。对于黄飞鸿的电影演义已经无以复加,但却一直无以得见一部最接近客观历史事实的黄飞鸿传记电影。或许,神话才是人们所需要的,酣畅淋漓的尊严和前俯后仰的欢乐只能来自一个神话般的仪式。
  口述影像:司徒安:黄飞鸿神话的诞生
  关德兴活现了黄飞鸿
  40年代胡鹏拍摄黄飞鸿其实是有点投机的性质,他那时候是有戏就拍,并没有想过长远的发展,或者说是有心无力,投资方对影片的投入很少,制作也很随便。是关德兴活现了黄飞鸿,让他的形象变得生猛。观众喜欢有真功夫的电影,比如关德兴演过一个《神鞭侠》的片子,用鞭子打熄蜡烛,这就是关德兴的真功夫。
  关德兴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生硬的人,不苟言笑的,这倒契合了黄飞鸿的形象。他也像黄飞鸿一样要求自己,把自己给神化了。他常常教导他人,坐要方方正正,不能靠在椅背上。50年代香港一共出产过60部黄飞鸿电影,除两部由白玉堂扮演黄飞鸿外,其他都是由关德兴扮演。关德兴成功地扮演了黄飞鸿,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的英雄人物形象,得到了观众的欢迎。
  《黄飞鸿》不能拯救粤语片
  胡鹏和关德兴合作的时候,片子主要是在内地取景拍摄,因为朱愚斋的小说有很多内地的特色。但是拍了几部之后,朱愚斋的小说就没有了。后人继承他写的东西,质量不行,观众也越来越少。
  1968年左右,香港粤语片卖向新加坡的版权价格一路走低。这个时候关德兴从美国回到香港,有人找他继续拍片子,他就找到了我去做编剧。或许有人认为,我们当时拍《黄飞鸿》是为了拯救粤语片,其实不是这样。我编黄飞鸿的阶段已经觉得粤语片没得拍了,完全卖不出价钱,行内人都觉得没有什么搞头了,我们就是想拍几部电影给人看。
  胡鹏拍片子的时候,黄风是他的编剧。后来我做编剧的时候,黄风是我的导演。我要求的是,人物一定要有性格,不是一见面就开始打。不要把黄飞鸿神话了,他一样要被人欺负,所以在桥段上,我加入了一些迫害和一些追杀,要让黄飞鸿也进入危机境地。但我要求和导演谈戏的时候,他说:“你真烦,写出来就是了,只要内容的时间足够拍出来就行,不要谈了。”
  后来国语片里的黄飞鸿是“少年黄飞鸿”、“靓仔黄飞鸿”,有人甚至大写他和十三姨的关系,我觉得有点偏了,他们要的可能只是黄飞鸿三个字罢了,而且特技也用得比较多,不像以前完全就是讲求真功夫。
  香港功夫片从《黄飞鸿》开始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他们主演的功夫片都可以直接追溯到“黄飞鸿电影”。或者说,是“黄飞鸿电影”逐渐进展到了后来的功夫片。在它之前的所谓武侠片《七剑十三侠》和《七剑下天山》之类是无法直接导出后来的功夫片的。
  而且“黄飞鸿电影”在全世界都有名气,可以看做是中国走上国际的先头部队。很少有以一个人命名的电影可以超过100部,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先例的。尽管当时的电影制作水准很差,但它能走上国际舞台,我想是因为它讲究中国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