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巴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听下章分解。   
  蒙巴顿        
      第十章  临危赴任
          日军横扫东南亚,盟国防线已崩塌;
          为稳阵脚蒙氏来,作为如何日后夸。
    话说以日军1941年12月7日袭击珍珠港为标志,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头一周
日军即占领泰国,迫使銮披汶政府签订城下之盟;12月10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
哥打巴鲁登陆;12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25日,香港沦
陷,港督马克·扬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吉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7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8万
新加坡英军向3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日军乘胜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
厘巴板。战争初期,对英美盟国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灾难、耻辱和不堪回首的日
子。盟军到处惨遭败绩,狼狈不堪;日本人频频得手,取得一连串震惊西方世界的
奇迹般的胜利。
    由于缅甸在盟国向中国输入抗战物资的特殊价值,1942年1月日军饭田祥二中将
指挥其第15军分三路入侵缅甸:沿伊洛瓦底江江东岸进犯卑谬,沿仰光曼德勒铁路
进犯同古,沿泰缅边境的景迈东进。一时间,缅甸成了东南亚战场争夺的焦点。
    1月31日,日军第55师团手持轻武器的万余官兵长途奔袭,击溃了两倍于己的敌
人,占领了毛淡棉。至此,通往缅甸内地的门户已经洞开,仰光城在入侵者面前暴
露无遗。当时,英国在缅甸的守军隶属于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指挥。2月5日,
韦维尔上将飞抵仰光,决心再作一次挽回败局的努力。经丘吉尔首相同意,韦维尔
急调英国名将亚历山大将军来缅任驻缅英军司令,原驻缅司令胡敦改任参谋长。3月
5日,亚历山大飞赴仰光,他奉令坚守仰光,但他抵达仰光以后便获知局面已无法改
变,日军正向仰光外围的勃固猛攻,并向北翼包抄,企图切断仰光至卑谬的公路,
以堵住该城在陆上的最后一条通道。亚历山大分析敌情之后,认为仰光的陷落已是
不可避免的了,遂下令炸毁仰光大炼油厂,破坏城市设施,迅速由仰光——卑谬公
路向北撤退。
    入夜,仰光城到处都在起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呛人的焦糊味。英国当局命
令将来不及撤走的大批援华物资,包括972辆汽车组装件和轮胎统统付之一炬。缅甸
政府已经撤退到几百公里外的曼德勒,后来又撤到印度。仰光市民则扶老携幼,纷
纷躲到乡下去。华侨处境最惨,他们无处躲藏,只好将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忍痛丢
弃,然后凄凄惶惶地向着遥远的中国老家作长途迁徙。昔日耀武扬威的英国军队撤
退时的情景也好不了多少,一位叫斯耐潘的英国记者在这期间经历过一番冒险之后,
于《泰晤士报》上撰文写道:
          ……到处都有黄种人(指日本军队)的洪水追赶着白种
      人和棕色皮肤的人群。日本士兵穿着质地粗劣的黄军服,他
      们的国旗上画着一个燃烧的太阳,很像印地安部落的图腾崇
      拜。日本人长得非常矮小,只有5英尺高,但他的步枪和刺
      刀却比欧洲人的足足长1英尺。这种形象尤其可笑,很容易
      让人联想起北欧童话中那些扛扫帚的小妖怪。……在公路上,
      日本人的军队正在行军,他们是去攻打仰光。前面仅有几辆
      小型坦克开路,坦克上搭满了突击队员;接着是炮车,还有
      骡马和驮牛,我看见一个军官骑在牛背上,不像去打仗,倒
      像去放牧。后来步兵队伍开过来,他们都骑自行车,天知道
      这些矮人从哪里弄来这么多自行车。他们有时几百人一队;有
      时三五人一排,有说有笑,好像是赶到仰光去看一场精彩的
      拳击比赛。……这是二个陌生的敌人,来自中世纪,英勇善
      战,斗志顽强,文明的白种人要遏止这些野蛮民族的扩张意
      志,就必须要用钢铁筑起牢固的堤坝来。然而,白种人的钢
      铁堤坝正在走向崩溃……         那些行军离不开汽车,打仗离不开坦克大炮,吃罐头食品,携带钢盔和防毒面
具,脚上穿着长筒皮靴的英国军队,被士气高涨的日本人像撵鸭子似地驱赶着逃命。
    3月8日,日本军队高唱军歌,浩浩荡荡开进缅甸首都仰光。
    4月,英军及其印度雇佣军队基本上被赶出了缅甸,只是由于指挥撤退有方和中
国入缅军队前来侧援救应,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在分析缅
甸战事失败的原因时指出:“那里的英军和印度军队训练低劣、装备不足,指挥不
当。皇家空军软弱无力,情报机构几乎默默无闻。他们不懂如何打丛林战,只是死
守道路,于是,不是被裹挟在中间,就是被甩在后面。缅甸人则态度冷淡,时常充
满敌意。”
    缅甸沦陷后,日军又挥师西进,直扑印缅边境。印度,这颗英国女王王冠上的
明珠,此时是开放着的。仅仅由于交通线过于分散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日本军队才
暂时不敢贸然前进。但此时已为英国远东驻军总司令的韦维尔上将,则大有唇亡齿
寒之感,他说:“印度为英国的东方防御枢纽,而远东则为印度的右翼,远东军事
形势之任何变更,尤以有关缅甸的变更,将直接影响到印度。”远在伦敦的丘吉尔
也一反过去不重视缅甸战事的常态,担心如果日军控制了缅甸而闯入印度和印度洋,
则“将造成我们在整个中东的崩溃”。正因为如此,丘吉尔一再要求印缅英军,要
坚决把日军遏止在缅甸,尤其不能让它越过英帕尔一科希马一线进入印度境内。
    遵照首相的指示,韦维尔试图建立起一支有生力量抵挡日军,然后再进行反攻,
然而,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部队和充足的装备,再加上保卫印度本身安全的任务,
他这一设想取得的进展有限。在从位于缅甸海岸的若开半岛发起的规模有限的反击
战中,英军的指挥官似乎重复了他们在以前所犯过的全部错误,被饭田祥二郎中将
的有力穿插所击败。1943年5月;士气低落的英印军队狼狈不堪地返回开始进攻的地
点,侥幸还能逃了回来。只有温盖特少将率领的一个旅,靠远距离空中补给,才在
伊洛瓦底江畔的杰沙地区取得过些许战果。
    负责指挥着开反攻的欧文将军很快被召回。他在4月中旬这样写道:“今年以来
开展的有限行动表明,英国军队训练不足,指挥不力,即使在我们自认占优势的人
数和装备方面也无法和日军较量。”蒙巴顿来东南亚赴任前曾在伦敦见到过欧文,
他仍然情绪低沉。他告诉蒙巴顿,英印军队的士气简直糟透了,士兵们认为日军是
不可战胜的。他说,“他看不出目前在前线的哪支部队能够阻止日军带有试探性质
的进军德里的威胁,更不要说挥师前进了。”印度驻军司令奥金莱克也几乎同样地
沮丧,称在目前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不要发动任何不成熟的反攻,而且什么事也做
不成。
    面对在北非和欧洲战线,英美军队及苏军已逐步转入反攻阶段,丘吉尔抱怨东
南亚战事拖了整个战争的后腿,批评在那里的英国将领们“看来一心在夸大困难,
要求得到更多的部队,建议继续拖延”。而实际上;驻在印度的6个师和进入缅北的
几支中国远征军部队,在人数上已略微超过了驻在缅甸的5至6个日军师团,盟军在
这一地区的飞机数量也比日军要多。他们在军事上频频失利的重要原因,在于精神
上不能战胜对手。30年后,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科斯特洛在其权威巨著《太平洋战
争》中评论道:“在缅甸,日本人完全不是按照西方人的军事教程作战。他们有自
己的习惯和作战原则。他们惯于偷袭,声东击西,分成几股到处渗透,从通常认为
最不可能的地方突然钻出来。日本士兵特别能吃苦,不畏惧死亡。……他们相信自
己一定会取得胜利,而英国人对胜利却仍然将信将疑。”
    好在随着整个欧亚战争形势的好转,信心正在建立。但这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43年10月2日;蒙巴顿乘“马可·波罗”号运输机从诺索尔特
机场启程,飞往东方上任。
    在宽大而简陋的机舱里,蒙巴顿“一想到我已经成为大英帝国重返亚洲发动反
攻的外在的和实在的象征,在飞越印度海岸的时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