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恳、恭敬,对老师恭敬、对同学恭敬、对大众恭敬,从这里看,这是什么?看他的善根。然后再观察他听经理解的深度,看他的境界,选拔出来。出来做什么?出来复讲。弘法利生的人才是从「复小座」培养出来的,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复小座。复小座的时候,老和尚常常在后面坐著听,他不坐前面他坐后面,坐最后一排。为什么?听他的音声能不能传达到最后,他的精神能不能灌注整个讲堂,都在考试!帮助他改进。如果这个人跟随这个老师三年五载、十年二十年,老师肯定了,你可以出去讲经说法了,这叫毕业。老师没有答应,你就不能离开老师。现在老师要求的标准比从前降低了,从前的标准是明心见性,现在要用这个标准,那一个学生都没有。所以现在,你看我求学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标准降低了,降到什么程度?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利害,老师就放你出去。至少你不会走入歧途,你不会把路子走错。天天读经、天天研教、天天讲经,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离开他老人家。
所以心不定,别说是出世间法,世间法都不能成就。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成功的秘诀。一部经反覆的去学习,一遍一遍的去讲,遍遍不一样,不是遍遍都相同,那有什么意思!那你是毫无进步。我跟诸位说过多次,佛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任何一部经典的义理、境界都深广无际,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都学不厌。为什么学不厌?一遍跟一遍不一样。第一遍你入得很浅,第二部深一点,有味道!第三部更深一点;一直到如来地,永远保持学习的高潮,学得很起劲。如果学的时候遍遍都一样,人不就懈怠了、不就疲倦了,那还有什么意思!这是佛法的不可思议之处,为什么原因?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它不是从意识心。从意识心流出来的,它的意境是有范围的,达到这个范围,你兴趣就没有了,你读文章是如此。
我小时候喜欢看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在文学里面是第一流的,我能够看二十遍兴趣很浓,二十遍之后不想看了。你就想想看,它这个文章很了不起,能够让你看二十遍还看不厌。我们今天看报纸,一遍看了绝对不想看第二遍,你从这里去想。但是佛经看千遍、万遍、十万遍、百万遍、千万遍、万万遍,愈看愈欢喜,永远看不厌,这世间一流的文学作品不能比!这个原因就是它的源头不一样,世间文学作品的源头是意识,佛法的源头是真如自性,自性里面的法味没有穷尽的!《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就是从学习里面得到的喜悦,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不是外头刺激的,内心里面发出的。世间就像刚才讲的这四大名著小说,我们看到了欢喜,是外面境界刺激的,这欢喜从外头来的;这佛法欢喜是从内心里面流出来的,不一样。
所以我们学习一部经,学一部经依照一部经修行,讲一部经,遍遍味道不一样,你是真的有了心得,真的契入境界了。如果学几遍之后觉得没有味道了,你是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从前李老师也常用比喻说,像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不知道味道,一进口马上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没尝到。你学佛没有尝到法味,没有尝到法味就是你没有消化,你没有得到佛法真正的养分、滋润,你没有得到,这个学习方法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的方法,契入境界,味道无穷!无论哪一部经论都是其味无穷,但是你一定选一门,一门深入,你才真正尝到这种浓味。到这一部经论贯通了,这个「通」就是什么?见性了,从这一部经上见性;见性之后,所有一切经论全都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你所修的法门,一个法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门都通,这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还有障碍你没通,你修学的功夫不到家,现在人讲不及格。那怎么办?努力,还是一门深入。功夫不到家,连烦恼、习气都降伏不住,这就是功夫不得力,怎么办?再用功,继续努力,不要去换法门,换法门还是一样的。常常换法门,一个法门都不能入,都入不进去。我不换法门,就是一门,走到底,总有一天你走通了。所以你要问哪个法门好?门门都好,没有一门不好!《般若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讲到真正的意思,要请自己。请别人,人家不答应,你不就生烦恼了吗?请什么人来转法轮?请自己;请什么人来住世?请自己。自己要有坚定清净的大愿心!这句经文是『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你不请自己,要去请别人,到哪里去请?你请不到。所以一定先请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得诸佛菩萨应世。印宗是先请自己,感动能大师出现,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法都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自己成就了,感应就现前,自己成就愈大感应也愈强烈,决定是正比例。我有一分的成就,肯定得佛一分加持,我有两分成就,就得两分加持,我有十分成就,就得佛力十分加持。自己要认真要努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要与经教相应,决定不能违背,这就是转法轮,这就是常住世间。
普贤十愿,实际上「愿」只有这七句,这是普贤愿,后面三句是回向。我们常讲「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什么功德?拿什么功德来庄严佛净土?前面讲的「礼敬、称赞、供养」,到「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是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在普贤菩萨十愿里面,就是「常随佛学」,著重在「常」字。「回向众生」,「恒顺众生」,著重在「恒」字。永远没有休息,永远没有中断、没有暂停,那是常的意思。「随」是随顺,这是我常常劝勉同学,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要随顺佛陀的想法看法;要放弃自己的说法、作法,随顺佛陀的说法作法,我们向他学习。佛存的什么心?大乘经教上讲的「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梵语,我们听不懂,我把大菩提心说成「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五句十个字就是「大菩提心」,这是佛的心,我们有没有随顺?
真诚,真,不假;诚,不虚,虚是虚伪。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一丝毫虚情假意,真诚!我们有没有做到?做到,这是随顺;没有做到,我们没有随顺。这一句是菩提心的体,也就是真如、真心本性理体是真诚。儒家讲「不诚无物」,《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头一个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诚,真诚到极处。果然真诚到极处,你跟一切诸佛如来那个心就通了;诸佛菩萨是真诚心,真诚到极处,我们跟他心心相印。「清净心」,清净是一丝毫没有染污。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的心才清净。什么是不善?违背法性的,违背性德的。没有毫分不善夹杂,你的心清净。「平等」,没有丝毫贡高我慢。对一切人事物,愈是大圣愈谦卑。你看孔老夫子见人谦虚、卑下,总是把别人捧起来,自己在下面。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尊重别人,要谦下自己。「正觉」,对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明了、清楚,一点都不迷。
「慈悲」,慈悲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落实在事相上,一片慈悲。慈悲是真正的爱,不是假的。世间人的爱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今天爱你,明天就不爱了;变化无常,那不是真的。慈悲是真爱,永恒不变。爱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害我,我对他的爱心还是不变。绝对不会说他毁谤我、他嫉妒我、他恨我、他要陷害我,菩萨对他的爱心一丝毫没有减低,大慈悲心。慈悲心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它怎么会变质?不会。世间人的爱是感情的,里头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所以它变化无常,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首先「常随佛学」,要学佛的存心,要学「佛心」,这叫做从根本修。然后才学「佛的行」,佛的行事我们也归纳为五句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你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为一切众生示现的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们要会学。这是从总的纲领上说,细目上讲,佛的行为就是戒律。所以我们要想学,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