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教里面,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初信位的菩萨,你要不肯放下凡夫,凡夫的心行你不肯放下,你就不能够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初信位的菩萨放下什么?放下三界之中八十八使见惑。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放下天上人间错误的见解。不但人间见解我们看错了,天上我们也看错了,把这一切错误见解统统放下,你就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你放下初信,你才能升到二信,你要不断的放下。五十一个菩萨阶位统统放下,你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这一桩事情,《华严经》里有表演、有示范,这部经最后一段「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善财参访德云,德云比丘代表初住。参访之后,后面一句话,「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激感恩的心;礼辞,礼是致敬,辞是离开。离开他才能往上升,升到二住。二住,海云比丘做代表。放下二住升三住,三住就是妙住比丘做代表。不断的放,不断的往上升。如果有丝毫留恋,丝毫放不下,你就停在那边。
说实在话是停不住的,你一停必定往下堕落。学佛难,难在哪里?难在进得少退得多。许许多多修行人,在一生当中连初信位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不肯放下六道里面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我教初学,勉励大家,我们没有办法入门,我讲十六个字,十六个字是十二桩事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放不下,就没有办法入门。入什么门?初信位的门。这是真的,谁放下谁入门,谁不肯放下,永远在门外。
诸位同学,你们在电视机前,或者在电脑萤幕的前面,一样跟我在一起学习,你们能放下,你们成就了。千万不能够误会,这是我在此地特别要声明,常常在我身边的、跟著我的这些人,你以为他们各个都有成就了?你想错了,未必!当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人有多少?成就的有几个?古往今来你去看这个例子,孔老夫子学生有三千人,几个有成就的?历史上记载的是七十二个人。我们佛门里面,在中国大家所知道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的成就非常殊胜,不是一般人能比。亲近他的人,跟他学的人有多少?成就的人有几个?四十三个人,《坛经》里头记载的。再看我们现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跟他学的学生有多少?成就的又有几个人?从这些地方,诸位就能够觉悟,就能够明了,天天跟我在一起的,未必有成就。什么原因?听,虽然他是有机缘常常听,做不到,天天听,没听懂。为什么听不懂?这十六个字没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道理就在此地。谁能放下谁得利益,不一定天天跟在老师身边。
我前面举例子跟诸位说过,孟子不在孔子身边,成就了;蕅益大师没有在莲池大师的身边,他成就了。什么原因?他能够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能够依教奉行。我特别讲到「信佛」这两个字,难!真信佛的人,他真干;不是真干的人,不信佛。天天跟在我身边打转,不信!佛都不信了,他怎么会信我?道理在此地。
总要真干,要把这十六个字断掉。不断不行,这是你入佛门最低的水平,最起码的条件。所以佛法不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从哪里入门?持戒。密宗,我学佛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这是密宗大德。我跟他三年,他常常劝我持戒。每一次我去拜访他,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大师很慈悲,跟我约定每一个星期天见一次面,上午九点钟。我离开跟他辞行的时候,常常重复一句话:「戒律很重要」!
因为我初学的时候,我是从学哲学进去的,对於佛法理论、境界非常欢喜,对於戒律确实没有重视。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是用我自己的逻辑去思考。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印度人,戒律是他们的生活规范。我们是三千年后的中国人,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学他的理论,可以学习他的精神、他的德行,我怎么能去学三千年前印度人那种生活方式?但是在老师面前,这个话不敢讲,心里面对戒律排斥。
我们看到佛门里面,见佛、见老师行礼都是顶礼三拜,我跟章嘉大师那样的亲密,我没给他顶过礼。我见他,脱帽一鞠躬。章嘉大师知道,很清楚我的恭敬心到了,但是执著什么?我们是现代人,我们行现代的礼节。现代人就是见总统、国家领导人最敬礼三鞠躬,不是从前见皇帝三跪九叩首,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我是这个时代的人,生活在这个时候,我们行这个时候的礼节。从前是这样的观念。
所以我跟大师三年,前面两年都没有给他拜过。到后来懂得了,为什么要行接足礼?行接足礼,佛最重要的意思是折伏我慢。我们想想,真的,确实有贡高我慢,懂得礼佛是修行一种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人修行专门是采取这个方法,每天拜三千拜,这个方法是定慧等学。拜佛的时候心地清净,一个妄念不生,这是定;一心向佛,一心顶礼,那是慧。你对於佛仰慕,你对於佛敬佩,你对於佛认知,不是大智慧是做不到的。
依照这个方法去拜佛,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准确,这是运动,养生之道莫胜於是!养心要清净,你拜的时候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清净,养心清净,心要空;养身,身体要动,身体不动就会坏掉了。平常俗语常讲「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了。所以拜佛是活动,用拜佛养身又养心,这个人怎么会不健康?身心怎么会有毛病?
世间人病很多,病根是什么?贪瞋痴慢,那是病根,那是与生俱来的病毒,而且是严重的病毒。内有病毒,外面五欲六尘诱惑感染,你怎么会不生病?病是这么来的。如果你把贪瞋痴慢拔掉,心里头没有贪瞋痴慢,只有慈悲喜舍,里面病根没有了,外面染污再严重,对你也不会影响。为什么?你里面没有病因,所以外面虽然缘恶劣,也不会有恶果出现。如果身体不好,常常多病,你要想到你要把你的病根拔掉,贪瞋痴慢。还要用助缘,助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放下,这个东西对初学的人有影响。你放不下的时候,依旧是增长贪心,巩固贪瞋痴,贪瞋痴不会淡化。所以初学的时候,真的要从事上去放下,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如果单从理论上讲,事上要做到,只讲理论没用的,贪瞋痴还是那么严重,自己并不知道;必须是表里一致才能看到效果,才会有进步,往往被一般人疏忽了。
十方一切诸佛所说之法,我们今天讲「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绝」,从哪里讲起?这一句话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浓缩起来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但是是可以再去找它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佛家讲的大陀罗尼门,我们去找这个。世尊常常跟我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就是一切诸佛,这四句偈真的是一切诸佛所说法宝的总纲领。
「诸恶莫作」,小乘戒。从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最根本的;五戒,在家的菩萨戒,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在家、出家菩萨戒的精神是教你修善;十善、五戒,沙弥戒、比丘戒,重点是诸恶莫作。你看看四句偈里面,前面两句是戒律,以戒为师,你不持戒怎么行?你不修善怎么行?善、戒是人天福德的真因。人天福德尚且没有,你怎么能作佛?不但是佛,声闻、缘觉没分!声闻讲谁?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你没分。
我们要想成就,要想来生不失人身,你要不重视善福、善戒,你要不认真修善持戒,来生人天两道缺少引业,你就想想看,这个问题多严重!人身得不到了,人身要是失掉之后,将来再得人身,可没有那么简单。你想想看,你在三恶道里头如何去修戒善?戒善修得不够标准,人身永远不能够恢复。
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可贵之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这个基础要不断向上升。这个机会很难遇到,尤其是得人身又闻到佛法,你的因缘具足了。那你能不能上升,就在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证。这个机会,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应当如何珍惜、如何把握,在这一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