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评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基础。奴才都有两副面孔:对下是暴君,对上呈媚态。卡夫卡在这方面也
没有吝惜笔墨来刻划他的父亲:

        您如何轻易地醉心于那些地位较高的人物,而他们大多数不过表面
  上如此而已。……一个皇室谘议之类的人便经常挂在您的嘴边。……看
  到我的父亲居然认为别人微不足道的认可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而且到处
  炫耀,我也是很伤心的。

    其次,《致父亲的信》刻划了一个专制主义“礼教”的忠实传授人的形
象。
    家庭作为…个社会细胞,在相当程度上担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任务。
卡夫卡的父亲作为一家之长,他对自己的义务是明确的,那就是把子女培养
成符合社会习俗或专制主义“礼教”规范的人。他常用的那套教育手段也都
是陈旧而拙劣的:

        您那卓有成效、至少对我来说从不失灵的教育手段不外乎是:谩骂、
  威吓、讽刺、狞笑以及——说来也怪——诉苦。

他只会懂得用威胁、呵斥、暴怒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动辄怒骂“把你们踩成
齑粉”。有时不顾寒冷,半夜里从被窝里把卡夫卡揪到阳台上罚站。这给卡
夫卡的心灵带来永久性的创伤。卡夫卡每想到此事,都“深感痛苦”。这位
父亲对于军国主义的黩武政策显然十分感兴趣,以致儿女走路也要他们走得
整齐,学会敬礼,否则就“不是未来的士兵”。为了能适应这样的士兵生活,
吃饭也得狼吞虎咽。于是“饭桌上死一般沉寂”。
    这种教育手段给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自我能思考之日起,我就一直为维护精神上的生存而如此忧心忡
  忡,以致我对其他一切都感到淡漠了。


控诉得最有力的,还是下面这一段话:

        这里,我只须提醒你回忆一件往事就够了:我在您面前丧失了自信
  心,换来的只是无穷尽的负罪感。


这里的”负罪感”是什么呢?就是他觉得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和长子,没
有成为父母所需要的、为他们称心如意的人,就象对父母负了债似的内疚。
当然也还包含别的意思,下面一段话可作为一种注脚:


        母亲只是暗地里保护我免遭您的伤害,暗地里对我有所给予,有所
  允诺,结果我在您面前又畏首畏尾起来,又成为骗子,成为自知有罪的
  人。


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尊重,灵魂得不到舒展,长此以往,心理必定被扭曲。负
罪感便是这种被扭曲的表现。正如卡夫卡指出:“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
这是您教育我顺从的产物。”可是儿子的“独特性”决定了他是不能顺从的:
       您雕刻家的手与我这块料之间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从这点上看,卡夫卡这封“审父”的信不啻是一份“父母必读教材”,
也是学校教师的十分难得的参考材料,它可以使人们懂得:不尊重儿童心理
特点,用家长制手段管教孩子,必然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致父亲的信》刻划了一个典型的剥削者形象。
    卡夫卡的父亲作为一个中等资本家,有着一般剥削者的本质特征。在这
点上,父子矛盾也尖锐地表现出来。卡夫卡这样谴责他的父亲:


        遵循的是这个阶级(指中产阶级——引者)的价值观念。


    在对待自己家里雇佣的职工的态度上,父子也发生冲突。父亲对患肺病
的职工骂道:“他活该不得好死,这条老狗。”尤其岂有此理的是,他把职
工称为“拿薪的敌人”。对此儿子是很气愤的,他对父亲反唇相讥:


        不过在他们还没有成为那样的人之前,我就觉得您便已经是他们的
  “付薪的敌人”了。[ 商号] 那里有些事情起先我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后来却使我感到痛心、渐愧,尤其是您对职工的态度。……您在商号里
  咆哮、咒骂和发怒…简直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卡夫卡作为家庭的成员,唯恐父亲的态度引起工人的怨怒,不惜“低声
下气”地来挽回影响。


        为了使职工们与全家和解,对他们采取一般的规规矩矩态度就不够
  了,就连谦逊待人也不够了。我不得不低声下气,不得不先招呼人,而
  且连别人的回礼我都不敢接受。……


    卡夫卡还对父亲性格的二重性进行了揭示,这就是父亲作为资本家的社
会地位和作为家长身分所形成的非人性一面,或称“异化”的一面,和作为

  人的本来的一面,合乎正常人性的一面:


            您一向是离业务和家庭愈远,您便愈是和蔼可亲,态度愈是随和,
      愈是能体谅别人。这就如一个独裁者,一旦离开了他所管辖的国土,则
      他也就没有理由还老是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专横态度来了,他也就会对
      庶民百姓亲切相待了。


      这段描述,让我们不禁想起布莱希特的剧作《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
  蒂》来。地主老爷潘蒂拉平时对待他的仆人马蒂非常粗暴、凶恶,但当他喝
  醉的时候,却又十分和气,人情味十足,把马蒂视若知心朋友。但当酒醒时,
  他又故态复萌,凶相毕露了。这可以说是阶级性与人性的“二重组合”。从
  现代心理学看,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只有“二重”,而是多
  重。人在“醉”、在“梦”或在“疯”的时候,那些后天形成的意识就会消
  失,而那种潜埋于无意识状态的“真我”或“本我”就会浮现出来。有时甚
  至“后天”形成的性格层面在不同场合都会有不同的面貌。卡夫卡父亲显然
  有资本家一面,也有人的一面;有“家长”一面,也有慈父一面。同样,卡
  夫卡的多重性格中,有叛逆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有“审父”的一面,
  也有恋父的一面。因此卡夫卡在“审父”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负罪”的
  感情。他一直敬畏于父亲的“强大”,相形之下,觉得自己不配做他的儿子。
  信中的后半部也提到对他和家人的爱,例如,有一次他病了,父亲关怀地轻
  轻从门外探进身子,一再挥手示意他好好养病。但是,父亲这样的行为反而
  使他更加痛苦:

            从长远看,这种和蔼美好的印象只能增加我的负罪意识,并使我觉
      得世界更不可理解了。①


      是的,卡夫卡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作家,怎么可能会对自己的亲生
  父亲如此铁石心肠?事实上他对父亲还是有爱戴之情的,例如他曾在日记里
  记述过这样一个梦:


            当我终于走上了台阶时,父亲已经从大楼内走出来,他朝我飞跑过
      来,搂住我的脖子,吻我,紧紧地抱着我。①


      所以卡夫卡对父亲批评归批评,却从未割断过对父亲的感情,放弃对他
  的希望。这一点连勃罗德都不以为然,他写道:“在多少次谈话中,我都想
  让我的朋友明白,……他是如何过高地估计他的父亲,……一切无补于事,
  卡夫卡的滔滔不绝的争辩,……却真的可以暂时地打垮我,击败我……奇怪
  的是,直到他年岁稍长,他仍然希望得到他父亲永远不能允诺的同意。”②
  无怪乎,有人认为《致父亲的信》是“令人最痛苦和最捉摸不透的文献。”③

① 卡夫卡:《致父亲的信》。

① 卡夫卡:1912 年 5 月 6 日日记。

② M。勃罗德:《卡夫卡传》德文版,30 页。

③ 克劳斯·瓦根巴哈:《卡夫卡传略》。

  然而,平心而论,卡夫卡的父亲其实也还是有爱子之心的,据卡夫卡的一个
  朋友威尔奇的父亲说,卡夫卡的父亲在谈及自己的儿子时“双眸闪闪发光,
  不胜自豪。”④
      那么卡夫卡为什么要用如此大量的篇幅把父亲描写得这样令人憎恶呢?
  这只能用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来解释。在理性上,卡夫卡不过是借父亲的形象
  把父辈文化人格化而已。所以卡夫卡在长信快要结尾时,对彼此的怨尤进行
  消解。宣布双方都“无罪”:

            认为,你对我们之间的疏离是完全无罪的,但我也同样是无罪的。


      这里卡夫卡是把父亲放在“人”的层次上来看的。“罪”是一个社会范
  畴的概念,它跟道德相联系。人的非人性的犯罪行为是社会加诸给他的。因
  此卡夫卡与父亲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