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悟约义,不必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我们就看到此地。他说要是这样的,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这样子的,「云何」,为什么还要说有所闻耶?为什么会这么说法?没有别的,迷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问题解决了,什么都不必说了。可是佛虽然这么说,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决定不以为然,我们对佛虽然不反对,我们也没有说我不相信,相信怎么样?自己做不到。自己做不到,实际上就是不相信,信佛好难!必须证得这个境界,你才是真信。能接受,不反对,这通常讲正信,不是真信;真信是什么?真信是自己的境界,叫真信。正信是什么?相信佛所说的,佛有智慧,佛没有妄语,他不是假话,他不是骗人的,我们能信得过。自己一生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入这个境界,就是这八个字,「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是佛知佛见,也就是宗门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就是见性。这就是在大乘教里面达到究竟圆满,这个境界就叫成佛。对十法界的人来说,对六道的人来说,你还是要熏习成性,你还是从这下手,你才能够见性。
  这个地方有教我们的方法,头一个是「泛尔闻故」,这一句就是你亲近善知识,你要跟善知识学习,要听课,接受经教长期的薰修。下面一句,「或自披寻」,就是我们刚才讲,你这一生遇不到善知识,那只有自己去读。只有自己,我们今天说自学,没有人教,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像孟子学孔子,他跟孔子没见过面,在佛门里面,蕅益大师私淑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是第九代,他学莲池,莲池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全集》在,他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去学习,学得很成功,成为第九代的祖师。这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一生当中没有这个缘分,遇不到真正的好老师,只有靠自学。自学,我跟诸位提出来了,先扎三个根,德行,这基础,然后再把文言文学会。有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自己披寻,披是读经,寻是寻求开悟、寻求明理。他底下有解释,很好,「闻乃约法,开悟约义」,闻是六根接触六境,这从方法上讲的,开悟是从义理上讲的,大彻大悟,圆融贯通。「不必假人委曲指授,故不由他」,不是经过别人指导你的,是你自己学习成功的,在没有善知识指导之下,你也能够成功。
  后面这句话说得好,「究竟则是佛无师智」,没有老师,智慧开了。没有老师也能开智慧,为什么?因为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来的。佛在这个经后面,还很后,我们还要相当时间才能够学习得到,在「出现品」,佛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一切众生本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你一样都不缺乏。所以,佛觉悟之后,他对於一切众生的恭敬就跟见佛没有两样,绝对不会轻视一个众生。蚊虫、蚂蚁不敢轻视,为什么?它有佛性,它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它迷,比我们迷得还重,它完全不知道。不但这些有情众生不能轻视,佛还对无情众生,因为《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一切种智;换句话说,无情跟有情不二,同一个心性,现的相不一样。有现有情的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有现无情相,现在讲的植物、矿物,都是从一个心性变现出来的。现相不同,能现的心性完全相同,你怎么可以轻视?怎么可以不尊重?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那是对於情与无情平等的恭敬,恭敬一切众生,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那是恭敬什么?对自性的尊重,对性德的赞叹,这个意思多深!没有悟入这个境界,他不知道,入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法许多的忏仪,忏悔文,一开头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切礼敬」,那个一切就是情与无情全部包括在里头。古大德是真诚,现在我们是念这个文,言语上有了,未必有心,所以感应不如从前;如果真正有至诚恭敬心,感应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开悟是如来果地上的,就是自性里面的无师智,这个智慧现前。
  「下诸位中,并同此释」,这是十住,下面有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个解释跟此地讲的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菩萨任何一个位次,都可以自己修行证得。有老师当然好,我们亲近善知识,没有老师,自己修行能成就,这个道理很明显,是你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有云,从自种生,云不由他,但是初意何足可尚。」「有云」,是有些善知识这种讲法,「从自种生」,种是种子,是你自己的种子生的,「云不由他」。这个是学唯识法相的。你为什么有智慧?你过去生中学习过,阿赖耶里头有种子,现在遇到缘了,这个种子起现行,所以不由他生。不像前面所讲的了唯心、了唯性,唯心唯性才是根源,本有。阿赖耶是迷了之后,薰习成种,这不是第一义,这是第二义,所以有这种说法。「何足可尚」,这个意思都明了了,尚是遵从的意思。
  「又引下文,虽知诸法悟不由师,然求善知识无有厌足,亦非此意,彼据双行,此约自悟故」,这都是帮助我们破除疑惑。向下经文有这个说法,「虽知诸法悟不由师」,真正开悟是自己,为什么还「求善知识无有厌足」?这在经典里面,佛给我们举的例子非常之多,而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所做的示范,表演给我们看的,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求善知识无有厌足,他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要懂得,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总是教化一切众生方便法。从哪里教起?从孝亲、尊师。广大的这些群众、这些众生迷失了自性,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了之后,给诸位说,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扭曲了,变成烦恼,烦恼无量无边;翻过来,智慧无量无边。迷了之后,智慧变成烦恼,德行变成造业,相好变成六道轮回,全扭曲了。一念觉悟,他就又回归到正位,一念不善,他又变成了烦恼、业习,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菩萨教人,身行。言教,身要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做出什么榜样?孝亲、尊师。我们从什么地方知道?净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出,净宗修学的重要的纲领,叫「净业三福」。这个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他做出来给我们看;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末后一句是教化众生,「劝进行者」。自行化他,总共三条十一句,佛说了,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要遵循这三条的教诲,菩萨表演出来给我们看,求善知识。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没有善知识了,善知识留下来这些文字、典籍就是善知识,我们得到这些宝贵的典籍,学习要无有厌足。在初学一定要知道,绝对不是广学多闻,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没有开悟不可以广学多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开悟之后一定要广学多闻,为什么?太容易了。像前面我们所讲的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咱们现在的《大藏经》,人家三个月就学完了。可不可能?可能,他智慧开了,他一部经不必要看完,他看个几段就清楚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叫法达禅师念《法华经》给他听,念到第二品,他说行了,不要再念,全知道了。这样学太快了,一部经只要看个几页就行了,就全通了,这是智慧开了。
  诸位一定要记住,四弘誓愿大家很熟,四弘誓愿就教导我们学习的一个程序、次序,先要发愿。愿是什么?愿是推动你前进不退转的动力,中国人讲立志,佛家讲发愿。发的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指什么地方众生?六道众生。十方诸佛刹土很多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我们在《华严经.世界成就品》里面看到的。六道众生太苦了,我们要帮助他,自己没有能力,拿什么帮助?帮助别人,先成就自己,只有自己成佛了,才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神通、圆满的福报,才能真正帮得上忙,缺少一样都不行。所以有这个愿之后,从哪里做起?先断烦恼,你看,断烦恼摆在前面,「烦恼无尽誓愿断」。无尽的烦恼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上说的。执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