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姨妈虽然愤怒,却并没有失望,而是笑道:“你费心了。”
薛姨妈的儿子薛蟠,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
薛姨妈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便是前文提过的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她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如今,薛姨妈丧夫,儿子又不靠谱,薛姨妈竟将幼女当做了依靠,什么事情都和宝钗商议,就连贾玥这门婚事,也是宝钗点头后,薛姨妈才答应下来的。
当晚,薛姨妈将这件事告诉了宝钗,宝钗的脸僵了一下,却并没有失态,宝钗缓步来到了薛姨妈身边,说道:“妈,是女儿不争气,让妈妈丢脸了。”
薛姨妈说道:“这和你有什么关系,是她们没长眼,看不到你的好,那个贾玥,父母双亡,全家死绝,绝非良配。”
说到这里,薛姨妈又叹道:“你父亲去得突然,你哥哥又不争气,我能指望的,只有你了。”
宝钗说道:“女儿不会让妈失望的,妈为女儿受得委屈,女儿都看在眼里,女儿不想让妈再这样低三下四的了。”
听了宝钗的话,薛姨妈眼圈一红,说道:“我的儿呀,有你这句话,我就算是登时死了,也能闭上眼了。”
宝钗忙上前来劝薛姨妈,让薛姨妈破涕为笑。
宝钗虽然样样出色,但家世实在是太低了,薛家进京后,便寄居在荣国府,宝钗虽和三春及史湘云相熟了,却没有见过其他同龄的官宦人家的女孩子。
宝钗在见了三春及史湘云等人后,自觉远比她们出色,心中略有一点得意,以为官宦人家的女孩子,也不过如此,此番见了黛玉,宝钗见黛玉的品貌仪态,皆完美得挑不出一丝错处,不觉有些自惭形秽。
黛玉是吏部尚书的爱女,长乐大长公主的爱徒,这等身份,放眼神京,也罕有人及。
宝钗心想:“我如果能和她成为朋友,一定能获得无数好处的,若是能借机得了长乐大长公主的青眼,那就最好了。”
对于自身的才华,宝钗极有自信,若是能成为长乐大长公主的弟子,那她的造化就对小不了……
因产生了这等心思,宝钗便不动声色地讨好黛玉。
可是,黛玉虽没有不理睬宝钗,却也没有和宝钗亲近,将宝钗晾在一旁,和迎春、惜春亲密的说话。
宝钗自认为远比迎春、惜春出色,可黛玉却不理睬她,让她极为不解,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却无可奈何。
当晚,疲惫的宝钗回到了梨香院,得知贾敏没有看上她,宝钗又羞又怒,却并没有失去理智,也没有气馁。
宝钗对薛姨妈说道:“咱们家领着户部的差事,这些年多蒙林大人照顾,咱们家此番进京,理应让哥哥去给林大人请安,咱们家也要和林家常走动才是。”
☆、第63章 情书
薛家想要讨好林家;林家却没时间搭理薛家,因为;林谆也要成婚了。
林谆的媳妇姓赵,是大理寺卿赵临的嫡长女,大理寺卿是正三品的官职,掌握全国刑狱;赵临年仅四旬,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赵家虽然比不得林家,但也很是兴盛;这门婚事也算是门当户对。
林家已经连娶了两个儿媳妇了;所以并不忙乱;贾敏领着两个儿媳妇;将婚礼安排得井井有条,把林谆的媳妇赵氏,娶进了门。
赵氏性情温和,不是爱掐尖揽事的人,和萧慧语、吴氏两个妯娌,以及黛玉这个小姑子,都相处得很好,贾敏见状,很是满意。
林诺比林谆小两岁,今年已经十五岁了,赵氏进门后,贾敏便开始为林诺相看媳妇了,却没想到……
承瑞六年六月份,年仅十四岁便高中解元,被林如海寄予厚望的林诺,一脸郑重地来到了林如海的书房,对林如海说道:“父亲,儿子想弃文从武。”
林如海愣住了,他知道林诺极不喜读书,却没有想到,林诺竟然想要投笔从戎!
文武殊途,林家是书香之族,虽然林如海娶了武勋世家荣国府的嫡女贾敏,但和林家交往的官宦人家,大多是文官世家。
林如海夫妇娶了三个儿媳妇,分别为内阁首辅萧乾的孙女,都察院右都御使吴越的女儿,大理寺卿赵临的女儿,萧家、吴家、赵家皆为文官世家。
林如海问道:“为什么?”
林诺答道:“儿子不想把时间荒废在无用的八股文上,儿子想要从军。”
林如海站起身来,平静地看着林诺,说道:“咱们这样的人家,科举不过是出仕的一条路罢了,你若是不喜八股文,那就换一条路,我虽然希望你科举出仕,却不会勉强你,你告诉我,你想要从军,是为了逃避科举,还是为了别的。”
林诺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儿子更喜欢习武,相较于文官,儿子更喜欢做武将,‘保家卫国’一直是儿子心中的梦想。”
听了林诺的话,林如海沉默了,林诺虽然天资聪慧,但若是从心底厌恶八股文的话,他的科举之路将非常坎坷。
本朝沿袭明制,却和明制有诸多不同之处,前明实行的是“重文轻武”政策,本朝开国初期,实行的则是“重武轻文”政策,如今,开国已近百年,天下承平日久,景宪帝——当今太上皇——在位期间,逐渐增强文官势力,却没有用文官集团打压武将集团,只是将“重武轻文”改为了“文武并重”。
在本朝,虽然文武殊途,但文官和武将之间,却是平等的。
因此,林如海虽为文官,却并没有瞧不起武将。
林如海说得是真话,林诺若是屡考不中的话,他绝不会让林诺将大好的岁月荒废在八股文上,而是想办法让林诺出仕。
林家的子弟,不能做纨绔,也不能做奸臣,至于其他的,都是浮云。
林如海知道林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研读兵法,却没想到林诺竟然想要从军。
林如海问道:“我再问一遍,你是认真的?”
林诺简洁地答道:“儿子是认真的。”
林如海又问道:“若是让你从军,你想去那里。”
林诺这回没有一点犹豫,答道:“宣府,大同,蓟州,辽东。”
“你想去北疆?”林如海一惊,忙出声问道。
林诺说道:“儿子想从军,并非是为了逃避科举,儿子投军,是为了保家卫国。”
林如海说道:“天下承平日久,那这话是从何而来?”
林诺答:“这些年来,漠北诸部已经恢复了几分元气,如今正蠢蠢欲动,未来十余年间,北疆将有……”
“够了,不要再说了!”林如海厉声喝道。
林诺闭上了嘴巴,脸上却没有惊慌之意。
林如海的神情有些恍惚,林诺是他的幼子,他虽然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了对林诺的要求,但相对于长子林谦,林如海对幼子更为疼爱一些。
在林如海的心中,林诺虽然十五岁了,但依旧是一个孩子。
如今,林诺站在林如海面前,腰板挺得笔直,脸上的孩子气早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与干练。
在不知不觉中,曾经抱着林如海的大腿撒娇的那个小男孩,已经长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林如海轻轻地说道:“你先回去吧,让我想想。”
林诺见林如海并没有反对,心中一喜,却没有表现出来,说了一声“儿子告退”,便离开了书房。
其实,林如海已经同意了,他虽然觉得不舍,却更希望儿子能够像雏鹰一样,展翅翱翔。
林如海叹了一口气,出了书房,去找贾敏。
林府,正院。
贾敏正和三个儿媳妇一起说笑,忽听外面通禀“老爷来了”,四个女人皆是一惊,林如海的三个儿媳妇忙起身回避。
贾敏说道:“时间已经不早了,你们都回去吧。”
林如海进门时,三个儿媳妇已经不见了,贾敏一边将林如海迎了进来,一边责怪道:“老爷这是怎么了,来得这样匆忙。”
林如海笑了笑,将他和林诺的对话复述给贾敏听。
贾敏听了,沉默了好久,方才说道:“老爷同意了?”
林如海摇了摇头,说道:“老四是我的儿子,也是你的儿子,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贾敏苦笑道:“我知道老爷是同意了。”
林如海道:“我自然是不舍得,只是,这是诺儿的愿望,他想飞,我便给他一片天空。”
贾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