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胄的那些库车牧马人,而据哈辛记述,某座观世音像还保留着纯印度的风度。在穆尔吐克的壁画中,在一些完全是印度面孔的佛像旁边,施者们穿着像在克孜尔所见的同样的甲胄,戴着有展开的翅膀装饰的头盔,这些又清楚地表明了与萨珊王朝的联系〔145〕。在雕塑方面,奥瑞尔·斯坦因在焉耆发现了精致小巧的泥塑像,它们酷似一个代表种族类别的画廊。它们与阿富汗地区哈达的希腊…佛教式雕塑(现存纪麦特博物馆)极为相像。
于是,在8世纪后半期突厥各部落征服该地区以前,塔里木南、北的印欧绿洲,从莎车和于阗到罗布泊;从喀什、库车、焉耆到吐鲁番,他们的文化不是来自阿尔泰文明和草原文明,而是来自伟大的印度和伊朗文明。他们形成了一直延伸到中国边境的外印度和外伊朗地区。此外,渗入中国本土的印度和伊朗文明应归功于这些绿洲,〔146〕这一点已由伯希和和斯坦因探险队在敦煌(丝绸之路在此进入今天的中国甘肃省)附近发现的佛教壁画和幡旗上表现出来。
第十五节 鲜卑人在蒙古帝国取代了北匈奴
当希腊…佛教和伊朗…佛教文化未受干扰地在塔里木绿洲的定居民中茁壮地成长时,突厥…蒙古族的游牧部落却在北部草原上互相残杀。约155年,北匈奴(他们可能属突厥种,住在外蒙古的鄂尔浑河流域)被另一些游牧部落,即鲜卑部落降服。鲜卑人〔147〕起源蒙古和满洲边境上的兴安岭,他们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通古斯人,据伯希和和托利的研究,似乎更有可能属蒙古种人。于是,蒙古人的统治接替了突厥人的统治。中国人称之为檀石淮的鲜卑首领征服了北匈奴之后,向西蒙古进军,远至伊犁河畔的乌孙人,他打败了这些乌孙人。中国编年史家们提到,在166年,他的统治从满洲到乌孙国,远至巴尔喀什湖。无疑地,这一记载多少有些夸张;鲜卑人的统治几乎没有超出过今天的博格达汗(土谢图汗)和车泽尔里克曼达勒(即赛音诺颜)的领土。取得这一重要权力以后,鲜卑首领开始重蹈前辈匈奴的覆辙,贪婪地把目标对准中国。156年,檀石淮进攻今天称为辽东省的地区,但被击退。接着他转攻内蒙古的南匈奴,当时南匈奴已归顺中国,后来他与南匈奴达成协议,诱使南匈奴和他一道攻击陕西和甘肃的中国边境,但是,联合起来的这些游牧部落在中国军队面前被迫撤退了(158年)。鲜卑人又对辽西(即对满洲西南部,辽河下游西部的中国地区)发起新攻击,也于177年被中国将军赵彪击溃。最后在公元207年,中国将军曹操在今热河地区彻底击溃乌桓,乌桓是在大兴安岭南达赉诺尔(即呼伦池)和西拉木伦河(辽河)地区放牧的游牧部落。公元215—216年间,曹操把南匈奴余部安置在今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北省以北的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并把他们分成五部,每部派一位中国驻外政治代表〔司马〕监督各部首领的统治。南匈奴的合法单于被软禁在中国宫廷内。〔148〕
公元220年,当汉朝在内战中消亡时,在前一段时期被中国军队严重击败了的北方草原游牧部落,或者是心怀恐惧,或者是衰弱不堪而未能利用这一形势。尽管汉朝的继承者,即“三国”之间在进行着内战,但印欧人的塔里木绿洲还继续忠于三国之首、华北的主人魏国(220—265年)。因此,在224年,鄯善(罗布泊)、库车和于阗向魏王曹丕表示效忠。当晋朝(司马家族)取代了魏国和其他两国,重新统一中国时,库车王派其子入侍宫廷(公元285年)。鲜卑人大胆攻击凉州(武威)附近的甘肃边境,于279年被中国将领马隆击退。
匈奴大帝国已经消失,占据其位置的鲜卑人已表明他们无力恢复对中国边境的攻击。正是在中国似乎不再受到来自草原的威胁的时候,4世纪的蛮族大入侵开始了,这次入侵类似于欧洲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然而,与之不同者,这些入侵似乎并不是由蛮夷之地的骚乱而触发,也不是由某个阿提拉的行动而产生,仅仅是由于中国力量的衰落而引起,中国的衰落像用一根真空管,把直到当时仍沿中国边境扎营的、作为中国盟邦的这些野蛮人吸入中国。
第十六节 公元4世纪的大入侵;匈奴和鲜卑对中国北部的征服
我们已经谈到过那些使匈奴遭到削弱的接连不断的分裂。自公元前3世纪起,在单于的统治下,匈奴人控制着内、外蒙古,单于驻地选择在鄂尔浑河流域。公元前44年,当一位名叫郅支的首领被对手赶出父辈之地蒙古向巴尔喀什湖地区(即今哈萨克共和国)迁徙时,匈奴中出现了第一道裂缝。于是东、西匈奴间产生了分离;在蒙古的东匈奴仍然是中国的敌人,在巴尔喀什湖和咸海草原上的西匈奴,在匈人(阿提拉的先辈们)的名称下后来成为罗马世界的敌人。
公元48年,东匈奴帝国内部分裂;在南方的,或者说在内蒙古的8个匈奴部落,从那些仍忠于鄂尔浑地区单于的匈奴人中分裂出来。于是形成了明显的新集团:外蒙古鄂尔浑河流域的北匈奴和长城以北内蒙古的南匈奴。正如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北匈奴大约在公元155年已经被鲜卑人降服,鲜卑人是起源于蒙古东部、满洲边境的兴安岭地区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如上所述,鲜卑人当时控制着从满洲边境到接近哈密和巴里坤地区之间的地带。
接近汉末时,南匈奴(从现在起我们将专门论述南匈奴)在鲜卑人的压力之下进一步南进,正如已经提到的那样,他们逃入黄河河套、鄂尔多斯草原和阿拉善附近地段,在三国时期(220—265年),他们居住在这些地区内。在此,他们作为中国的盟邦,发挥了某种与4世纪时罗马帝国郊区许多日耳曼部落相类似的作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这些匈奴盟邦的首领与魏朝(220—265年)和北晋王朝(265—316年)的皇帝之间的关系很像公元4世纪的哥特人、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的酋长与君士坦丁或狄奥多西家族的罗马皇帝们之间的关系。在两方面,常去帝国都城——长安或洛阳,米兰或君士坦丁堡——的蛮族首领们都被承认是这些衰败朝廷的亲密朋友,他们从其所见中受益后回到自己的部落中去。
当时,作为盟邦的南匈奴——为皇帝效劳的部队——进一步向南推进,在长城内定居下来〔149〕。呼厨泉单于(195—216年在位)在山西腹地平阳居住下来。是时正值汉朝崩溃前夕,内战迭起。呼厨泉及时地想起他的一位远祖曾是汉朝公主,采用大汉帝国的父姓:刘氏。于是,当皇室的正统性由于一系列篡政在中国被取消时,而在匈奴庭帐中却得到了恢复。304年,一位采用汉朝姓氏、名叫刘渊的匈奴首领,盘踞在山西太原,他从中国晋朝获得了五部落单于的称号。308年,他率领5万匈奴军,借口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在太原称帝。这位匈奴统治者建立的王朝确实被称为“北汉”,即在北部的汉朝,或者是早期赵朝,即前赵。
刘渊之子、继承人刘聪(310—318年在位)是中国的阿提拉。311年,其部队占领中国都城洛阳,火烧帝国宫廷,俘获晋怀帝,然后向长安逼近,在长安屠杀了一半居民(312年)。被俘的晋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313年被杀。在匈奴返回平阳后,中国的新皇帝晋愍帝(312—316年)在长安建立朝廷,但是,匈奴于316年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软弱的统治者投降。这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匈奴王又一次地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他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于318年把他处死。晋朝丧失了使中国北部免受蛮族入侵的全部希望,一位皇族成员逃到南京(当时名建康),以长江为屏障,在南京建立了第二个晋朝,称为“南晋”或“东晋”(317年)。同样情况,公元5世纪的最后一批罗马人把他们的西部各省让给日耳曼入侵者,逃到帝国东部。在近3个世纪中(317—589年),正像君士坦丁堡后来取代罗马一样,南京取代了长安和洛阳的位置。
中国北部的胜利者匈奴人刘聪一度成了一位赫然耸现的人物。他作为古都长安和洛阳的主人(朝廷设在山西平阳),对山西中部和南部、陕西(除汉水流域)、河南北部(除开封)、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地区进行统治。这一匈奴王国的首领刘聪尽管过着蛮族的生活方式,但仍然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