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蔺相如这个人是个政治家,尤其擅长于外交,在赵、乃至于当时的中国,也就是国际的社会中,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个非常有功绩的人。关于他伟大的事迹,在《史记》中也有不少记载,在此先略过不谈。蔺相如这个人,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状况下,自然并没有建立任何的武勋,他是以外交上的功绩获得了与廉颇并立的地位。然而这却让廉颇感到不快,常常说蔺相如的坏话,然而蔺相如一向置之不理。蔺相如的友人看不下去,就对他说;像他这样的人,你怎么可以不闻不问呢?应该要回口才对。然而蔺相如却说:这个国家是因我和廉颇将军两人才能得保的,如果我们两人起争端的话,那会感到欣喜的就只有外国而已。廉颇在听到这段话之后,发觉自己错了,于是低头道歉。并希望与蔺相如成为朋友,这是相当有名的故事。
只是廉颇这个人,也在随着年岁增长之后,被新的国王所疏远,不再看重他。最后就因不爽而亡命他国,虽然历经几个国家,因其之前的名声而受到尊重,但以后并不曾立下足以改变历史的活跃战功。
谈完了廉颇,再来看看接续他的后辈赵奢,这个人当然也有两把刷子,然而他真正为人所乐道者,乃是他与儿子赵括的组合。
该怎么说呢,赵括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够以滔滔理论把对手辩倒,即使是对他父亲赵奢,以经过许多的议论之后,输的也一定是父亲赵奢。赵奢这个人虽然有许多实绩,但也许他的口才并不是很好吧!而赵括就因为这样的情形,即使是名将赵奢在嘴上也不敌的事绩,在非常年轻时就获得了名声。甚至将要因此而当上将军。对此,赵括的母亲,也就是赵奢的妻子,来到了国王的面前,希望国王不要通过这样的人事案。国王就问道:你的儿子即将出仕,为什么你反而要来阻止呢?赵括的母亲回答道:这孩子在口头上确实是胜过了父亲,然而那只是桌上的空论,他并不像父亲般具有实力,因此如果儿子当上将军的话,很可能为此误国。但国王并没有许诺她。
因此,赵括很年轻就当上了将军,而就像大部分太年轻便出仕的人一样,他并未看重他的部下,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可以去做,因而逐渐失去了人望。
就在此时,等一下就会介绍到的,第十三位的白起这个人领着秦军杀到,赵括虽然率领了四十万的赵军迎击,最后却败得很惨,除了本人在战场上战死之外,所率领的四十万大军也因白起之故而尽皆被杀。也就是因为这场战役,因而造成赵国的亡国,这也可说是一种命运。
关于赵奢这个人,也因此与其具体地说什么他是如何如何战胜的啦,还不如说说他看透了儿子这样的将来,而成为预防了赵这个国家衰亡的有名人物。但同时也因为如此,如果在五年之后,我再次选择这样的名将百选的话,若是知道了我现在所不知道的非常有名的将军,我想我是一定会将赵奢这个人舍去的。
以《史记》来说,除了具体功绩外,似乎也还蛮喜欢写一些像宁瓣特殊逸事,因此,在说到廉颇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赵奢有建立什么具体功绩这方面反而没有许多的着墨,倒是在其他方面留下了不少故事。像是廉颇的情况是与蔺相如之间的友情,赵奢则是输给了儿子,然后看透了儿子的将来等等。
要正确一点地说,其实在《史记》上是确实有写明的,只不过在身为读者的我的记忆中,却没有留下些什么,因此责任应该是在我身上才是。而同样地,在日本关于《史记》的文章中,不管是关于赵奢还是廉颇,也都不太注意其个别的作战,而是在于这些逸话。
再下来就要谈到第十一位的信陵君。这个人乃是魏的王族,和在日本亦相当有名的孟尝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各国的王族,无论具体行事如何,总是当时具有人望与势力的人物,而信陵君的情况则是更具有军事方面的优秀才能并为世所知。要说孟尝君有什么样的功绩,可能还得侧头想一想,但是信陵君具有军事上的功绩则是无庸置疑的。由于信陵君是国王的弟弟,因此一开头并不需要做些什么,自然就在贵族的生活中,集结了三千名的食客在其身边。所谓的三千人,倒不一定是具体的数目,只要把它想成是许多许多的意思就行了。
纪元前二五七年,秦的大军包围了赵的城都。赵的城都名叫邯郸,是个非常有名的古代都市。
由于城都一旦陷落,也就代表赵国亡国了,而信陵君的姐姐正是嫁到赵国去的,因此他想要去救出他姐姐。可是信陵君这个人是个贵族,虽然有丰裕的生活,但是却完全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实权,若想要救出姐姐的话,不发动大军与秦相敌又不行。在没有发动大军的权利之下,信陵君经过努力思考,惟有使用一些小伎俩来夺得可发动军队所必要的凭证了。所谓的凭证,指的并不是文书,而是虎符,一种虎形的兵符。他在瞒过负责的人员后,以夺得的虎符发动了十万军力,直赶至邯郸。那此为止,还只是个贵族领军出征的事件而已,然而他却战胜了秦军,由此可知其是个非常具有将才的人。
当然,这是一件任意出的行为,就魏国来说,如果因此而惹怒了秦国怎么办?因此并不希望他回来,信陵君也就这样子在邯郸留下,过了十年平稳的生活。而这一次,他则接到了秦国攻打魏国的战报。当然,信陵君放不下心,他集结了其他的国家,号称五国联合军队,与赵、韩、齐等国的军队一同与之对抗。
信陵群领着联军击破了秦国的军队。当时,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具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其他的国家全都处于时时害怕秦国来攻的状态,而信陵君先是救了赵国,十年之后再救了祖国魏国,于是,其名声自然传遍了天下。
对秦来说,有信陵君这个人在,要灭赵或灭魏就没有那么容易,于是就派出了得意的间谍,前往散发流言,说信陵君将要自立。这样的行为相当奏效,对战国时代各国的国王来说,几乎都是处于随时可能被有力的将军夺取自己国家的恐惧中,因此信陵君自然受到了怀疑。为此,信陵君自动交还了军队,以后就带着他的家人,什么也不做,只是饮酒作乐,而在其死后,魏就被秦所灭亡了。
关于信陵君的事情,在《史记》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就会有人把信陵君当成主角来写成小说才是,这是那么有趣而难以令人放手的题材。
就是这样,谁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做出了什么事情,我想,《史记》的日本语版已经有不少译本,读了就应该会知道了。因此之故,我在背景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著墨,我想写的是将主题置于个人的活跃上的人物故事。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第十二位的李牧了。关于这个人,不详细一点叙述是不行的。
这个人乃是赵人,身处于战国末期,也是那个会感到不知何时秦一定会统一天下的时代的人。我个人是从中学生时开始对《史记》感到兴趣的,一共读了好几遍,即使是以《史记》为素材的小说,或是以像名将传记一类的东西在日本也不少,然而就是从来没来看过有那一本是以李牧为主的。正巧我处在一种虽然读过《史记》,但却有不少地方遗忘的时期,因此就买了中国所出的原书来阅读。而在中国所出的历史名将集或评论集中,却一定会见到这个李牧。
可是李牧到底是什么人呢?我立刻动手去翻了《史记》的日本语版。原来李牧这个人并没有怎么与他国进行战争,重要是的,他是当北方匈奴,随时都在伺机寻找南下进攻的机会,而李牧就在与匈奴的作战中获得了大功。
为日本所知的匈奴,乃是北方的骑马民族,他们并不是在汉代就突然出现在北方的,而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窥视着中国本土。
而李牧正是确立了对匈奴侵攻战术的人,他挖掘堑壕、筑建土垒、立起栅栏,因此在匈奴进攻之际,得以削弱其机动力而能进行持久战。
对于像匈奴这种如风一般呼啸而来,然后再呼啸而去的行为来说,只要利用栅栏或土垒来封死他们的机动力,他们也无可奈保,一旦成了持久战之后——匈奴本来就不是军事物资丰富的种族,也因此他们才会想前来中国进行掠夺——等到他们的食粮耗尽,再从后头加以突袭,自然就能予其相当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