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时间的经过,孔明进入了与第三十四位司马懿的战斗中。这就是葫芦谷之战,乃是在《三国演义》中,第一○三回内的故事。
他在非常狭隘的山谷中,准备把司马懿引诱而来——这个引诱的任务就是由魏延负责然后现放火让其无法逃生。只要利用秘藏的火药引爆即可引发强大的火势,而在将司马懿烧杀的时候,也可以同时把魏延一起烧死。只不过,这时刚好下起了雨,使得司马懿捡回了一条命。而同时,魏延也得救了,于是——不过,这本来就是虚构的东西,这场战役也不存在于现实之中——魏延非常生气,认为你明知道我还在其中,居然还放火,不是分明就想置我于死地吗?孔明倒是推托道没有这回事,而是部下马岱——喜欢《三国志》的人应该知道他是谁才是——不小心点着了火,这完全是他的失误,就将马岱由将军降为兵士。
依据本文的说明,孔明原本是想将司马懿和魏延一同解决的,没想到却失败了。当我第一次读到马岱最后只好穿着湿衣逃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好过分,我认为在《三国志》中所出的策略,这是最肮脏的手段,在此之后我对孔明——当然是《三国演义》的孔明——就怎么都难有好感了。也因此我对于读了《三国演义》后站在孔明那边的读者,在读了这一段故事后依然能够对其感到尊敬自是感到不可思议。只不过这段故事的有无,依版本而有所不同,因此也有可能是后代的编者所添加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在史实上的孔明是绝对没有任何责任的。在《三国演义》中即使是对其偏心,但作者是否具有别的意图,所以才有这一段不公平的策略描写呢?我倒是蛮想知道的。
好了,似乎跑得有些太快了,现在我们回到第三十二位的关羽。关于这个人,我想已经不需要再叙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不过,在此倒必须要说一说为什么关羽被选入,而张飞则没有的理由。
在这一次名将的条件中,我们之前共设定了A、B、C、D等四项,其中的C,也就是珍爱部下,并获得部下深厚信赖这项条件,让张飞落榜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乃是因被部下所怨恨而杀死的。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在仔细分析过后,其实在谈到关羽时不得不谈到张飞,乃是因为他总是和关羽一同行动的缘故。当然张飞是很厉害,这点是大家都没有疑义的,不过,关羽这个人在死后神格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关帝庙的存在。与之相较,张飞这个人虽然在演剧什么之中,是以天真的老粗将军形象而受到欢迎,但要说到是个名将嘛,由于他对部下并不优厚,因此也就只好让他落选了。
另外还有一个我觉得比较可惜的人,在此稍征提一提,那就是赵云。这个人在日本也算十分受到欢迎。
《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大家都知道蜀汉有五虎将军吧!指的乃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以及黄忠等五人,实际上,在历史上是没有“五虎将军”这个称呼的,不过,在正史的《蜀志》中,倒是有着“关张马黄赵传”的文章,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之顺序而共同写成一篇传记。大概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在虚构的世界中,有了五虎将军这样的称号吧!
依据史实,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这四人在生前已是被认定为同格的人物。当刘备当上汉中王的时候,也就是在西历二一九年之时,他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而张飞为右将军。这前后左右当然是同级的陆军大将军,而在此时,赵云则还在二级之下,赵云这个人,大致是担任刘备之亲卫队长这样的功能,而及不上其他四人乃是率领数万军力作战的地位。两年后,当刘备正式即帝位之时,马超为骠骑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两人均已为元帅级的待遇,不过这时的赵云却完全没有晋升。只不过,要说实力和功绩的话,赵云和其他四人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在正史的《三国志》著成时,其作者陈寿就将赵云与其他四人并列而成一篇传记了。而在成为虚构的《三国演义》时,本来应该在五人最后的赵云就依在关羽与张飞之后,而在马超与黄忠之前了。赵云这个人在生前以其实力来说,虽可说是不过不失,但在死后,其评价倒是不断上升。
关于第三十三位的周瑜,之前也曾提过,这个人乃是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人。赤壁之战如同大家所知,造成了曹操致命性的大败北,不过,我认为实际上倒是没有到这种程度。
关于这段故事,我以前也曾经写过一篇较短的文章,曹操主要的部下可说是没有一个人战死,将之与刘备败于陆逊之际所战死的将军名单拿来一比,立刻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接下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后还修筑的名为铜雀台的大型宫殿,虽然进行了这样大型的土木工程,然而在曹操的统治下,并没有提高税金的记录。因此无论是在个人的资源上,或是在财政上,都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其实并没有造成那么大的失败。况且他在之后还是持续地进行军事行动,增加自己的领土。
只不过,失败就是失败,不管怎么说,大家都相信曹操在此外是失败了。也就是说,这乃是政治上的效果,只要大家都相信了,曹操就是失败了。确实在实际的战斗上是对曹操不利,而且还发生了疫病由于和北方的风土完全不同,因此得病的人不少。不论怎么想,由于都不可能再持续战线,因此曹操决定退兵,造成了他的失败。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赤壁之战本身具有相当象征性的意义,其重点在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几乎都是北方进攻,南方防守的南北大战。在这样的战争中,如果南方获胜的话,天下统一就不会成功,而会造成此后持续的分裂状态。赤壁之战也是其中相当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例子。
是故,贝冢茂树博士——他乃是汤川秀树博士的兄长——在岩波新书《中国之历史》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获胜的话,那么天下就会统一,而此后的百年左右应该就会是个和平的时代。然而,相反地,由于孔明及周瑜做了不必要多余的事,所以乱世才会一直持续。只法这,如果他的假设成真的话,《三国演义》就无法成立,而数千万的读者也会因此而失落了。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意图进攻蜀国。他的战略是:如果能够将长江流域统一的话,天下就会南北二分,而足以对抗曹操。假设他成功的话,那真可说是让南北朝时代提早来临一般,只可惜在正式作战前,他就暴毙了。
他暴毙的状况,其实也蛮奇特的。首先是任何人都会怀疑的,是不是刘备的阵营派出刺客来将周瑜暗杀死了呢?因为如果周瑜“天下南北二分之计”实现的话,那么刘备这一方就一定只有被消灭了。是以周瑜的暴毙,最有利的就是刘备。
只不过,如果是刘备将周瑜暗杀掉的话,那么周瑜的君主孙权自然是绝对不可能坐视的。以这种大义的名份,他大可对刘备发起全面攻击。然而他却并没有这么做,因此想来也只有病死一途了。不过,如果以小说的方式来做其他想像的话,那倒是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是第三十四位的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是和孔明相对的可怜角色,但是以将军的情况来说,他应该是比孔明更高竿才是,至少他让孔明连一步都无法踏进魏国境内。在孔明死了之后,则是阻止了公孙渊——这是支配魏国的东北部,也就是现在中国的东北地方以至于朝鲜半岛北部一带的大势力。形式上虽为臣服于魏,但实际上根本就是半独立状态。在此司马懿实行了急袭,一击便将之灭亡。虽然好像一句话就将之带过,但以这时的作战指挥看来,可说是形容地非常贴切。总之,这是一场在历史上也不多见的速攻作战。
接下来是第三十五位的陆逊,这个人光是因击破刘备就足以在历史上留名了。这个人的家族也是代代出文人,除了其子陆抗相当有名之外,其孙子陆机则生于接下来的晋代,拥有非常高的文名,可说是背负着吴国的一族。
再接下来的是第三十六位的邓艾,这个人乃是灭亡蜀国的人。他越过了任谁都认为无法越过的险恶山地,突然现身于蜀之盆地,而向成都施以急袭。
在中国大陆国经出版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