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弊髅刻煊锹堑奈侍猓俏颐腔沟P氖裁茨兀考改曛螅厝桓耐坊幻妫涑筛玫娜肆恕�
2。欣赏曾点之志
曾点是曾参的爸爸。在整部《论语》里,曾参经常出现,曾点只出现了一次。但这一次就够了,因为他的表现让孔子非常欣赏。
有一次,孔子与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聊天。孔子说:“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觉得拘谨,平日你们常抱怨说没有人了解你,假设有人了解你,你要怎么做呢?”等于是请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先说了,子路年纪大又勇敢,往往都是他先说话。他说:“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国内又发生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变得勇敢,并且知道人生的道理。”子路的志向是治国平天下,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志向,但会让人觉得他话说得太满了,毫不谦让。所以他讲完之后,孔子微微笑了一下,没说话。
冉有接着说,他比较客气。他说:“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让百姓富足,但是礼乐方面的教化,则需另请高明。”冉有的志向也是治理一方,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能把经济方面搞好,礼乐教化则要另请高明。然后,轮到公西华,他很谦虚,说:“我不敢说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想要这样学习:宗庙祭祀或者国际盟会,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担任一个小司仪。”他的志向是做外交官。三人都讲完之后,还剩下曾点一人没说。这时候他正在负责背景音乐,别人聊天谈话,他在一旁鼓瑟。孔子问,曾点你的志向怎么样呢?接下来这段描述非常生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曾点鼓瑟的声音渐稀,然后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起来回答:“我与三位同学的说法有所不同。”孔子说:“有人什么妨碍呢?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三月时,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了,我陪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听了,赞叹了一声,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啊!”
孔子为什么对前三位学生的志向都没有特别称赞,却非常欣赏曾点的理想呢?在许多人看来,曾点这算不得是什么志向,等于春游嘛,孔子居然很欣赏,为什么呢?因为前三位同学的志向都是有条件的,要看别人给不给你机会。你的志向如果是做官,不管内政、外交、军事,别人不给你机会,就实现不了。你每天都在等着别人给你机会,但是等不到怎么办?这一生就放弃了吗?所以在社会上发展的志向,是有求于人的,所谓“有所求,必有所待”,而“遭时不遇,有志未伸”的情形比比皆是。但曾点不一样,他的志向是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第一“天时”,春天快结束了,这时你就做春天快结束时能做的事情,譬如春游,不要去想夏天干什么,秋天多么好,冬天又如何,把握现在这一刻就行了。第二“地利”,鲁国曲阜附近有一条河叫沂水,你住在附近,就地取材到沂水边洗洗澡,吹吹风,就很快乐了;不能说一定要游长江、游黄河才快乐。河边还有舞雩台,就是古代求雨的台子,也算是个景点,你登上去玩耍一下也很好嘛。第三“人和”,大人五六个,小孩子六七个,有几个算几个,不是一定非有五十个人,你才出门。所以曾点短短一句话兼顾了“天时、地利、人和”,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得其乐。这种志向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情调,是就人的生命而论,而不是将人视为一种工具、手段来使用。一个人活在世上短短数十年,所有能追求得到的东西都可能失去,因为那是由外而来的,唯一不能从你手中夺走的东西,是由内而发的。也就是说,人活在世界上,求人不如求己,你不能选择时代,不能选择社会,只有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设法就天时、地利、人和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去做。你不需要别人给你机会,你自己就可以创造机会。这叫做“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看上去似乎是以无志为志,其实却可以因时因地而制宜,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生命的美感,人生亦因此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孔子才会叹一口气,说:“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啊!”
由此可知,孔子虽有“淑世精神”,到处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希望天下能走向正途。但是他也很清楚,想在世间成就任何一番功业,都须依赖主观及客观条件的配合,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达成的。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人生除了道德之外,还有知识、审美、宗教等各方面领域。人除了求善,还有求真与求美的天性。即使一无所求,人也可以培养自在和乐的生活情调。孔子绝非狭隘的道德主义者,他对于充满审美情调的生活是很向往的,希望能跟曾点一样过着悠闲愉快的生活,每天都充满着一种丰富的美感,与大自然的韵律相摩相荡,自得其乐,任意逍遥,没有烦恼忧愁。不过,这种类似道家隐士的生活,孔子虽然内心渴望,但他毕竟还是儒家,生逢无道的乱世,百姓颠沛流离,知识分子应秉承入世济世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忍心只追求个人幸福而弃天下苍生于不顾呢?所以,对此志向,孔子虽深有同感,也只能赞叹罢了。
3。困惑来自何处
很久以前,我认识一位外国朋友。他看起来蛮年轻的,我问他,你今年几岁啊?他说,而立之年。我一听,吓一跳。早知道他说话这么文雅,就该问他“贵庚几何”?我们都知道,而立之年来自孔子的“三十而立”,不惑之年来自“四十而不惑”。但有很多朋友告诉我,四十不是不惑,而是大惑啊。一个人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人生的困惑真的非常多。为什么呢?因为年轻的时候我们照着父母的安排、老师的教导,受教育、干工作,到了四十岁成家立业已经完毕,自己要面对人生的各种状况时,困惑反而出现了。孔子有没有困惑呢?当然有,不然他不会说“四十而不惑”,但是《论语》里谈论困惑的题材很少,只有两次。一次是孔子的学生子张请教老师如何提升德行与分辨困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
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原则,认真实践该做的事,这样就能增进德行。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
我们听到这句话会觉得惊讶,因为谈的好像是感情方面的问题嘛。感情上有时候爱恨交加,对一个人又爱又恨,一下希望他活得久一点,一下又想他赶快死了算了。这种情绪孔子认为就是困惑。由此可见,困惑首先来自于情绪的一种不当反应。人的情绪很容易因为个人主观和外在客观上有落差,就产生各种猜测、怀疑,变成情绪上的喜怒哀乐,从而造成困惑。一个人想做到不惑,首先要设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走极端,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体谅。法国有一句话说得好:“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你对一个人了解愈多,就愈能谅解宽容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因为这样对别人并不公平。我有时候看到别人犯错,会想如果我是他,说不定比他错得更严重。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行的时候,就想如果别人是我,可能做得比我更好。这样两方面去想,就比较没有问题了。
第二次谈困惑是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问三个问题,“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如何增进德行,消除积怨与辨别迷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工作然后再想报酬的事,不是可以增进德行吗?批判自己的过错而不要批判别人的过错,不是可以消除怨恨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的处境与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吗?”
这里的迷惑又和情绪有关。如果你因为愤怒而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