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大的影响他在生前的行政行为,是中华帝国一种重要而且巧妙的公共管理技术。
本书要详细讲解的正是每个王朝第一位取得“宗”字庙号,一般也是王朝第二代重要帝王——太宗的故事,每篇主角选取的标准非常公开、公平、公正:
1。每朝获得太宗庙号的人;2。每朝获得文帝谥号的人;3。每朝具有规范性选择正轨意义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当然,他们也不一定正好都是第二位,有的晚到了三至五位,还有的甚至是负一位——建国前就死了,太宗庙号是儿子开国后追赠的。还有人并未正式取得太宗庙号,但确实具备了二世主的特征,对帝国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势起到了龙颈的作用,所以均纪入本书。
本书最重要的几篇主角都完全符合上述三条标准,获得了第二代领导核心庙谥的标准配置——太宗文皇帝。有几篇主角没有获得标配,但一般来说要么有太宗,要么有文帝,少数只符合第三条标准的也都可以入选。比较特殊的是有一位小同志既不是太宗,又不是文帝,而是叫×二世。这么直观的表述是不是有点降低大家的品味啊?没办法,他确实符合第三条标准,准予入选。每一位太宗都有不一样的精彩故事,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哪里又仅仅是他们个体的差异,实是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使然。所以,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正是把握中华帝国龙脉,认清社会前进方向的途径之一,也正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第一部分 第一篇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
中华帝国的传说时代
谁是中华帝国第一位太宗?据流传至今的文字版史书记载,商朝首创谥法系统,所以商太宗太甲便应该是第一位太宗,理所当然他便应该作为本书第一位主角。
不过所谓商朝,我们显然不能将其与秦朝以后的朝代相提并论,彼时之中国亦无法称之为“帝国”。本书主要内容当是中华两千年帝国时代,本篇只不过开端肇始,似乎更应在序篇一笔带过。然而一部著述,可以无尾,留人以遐想,却不能无头,陷人以迷茫。所以本书单列一篇,既是为第一位太宗单独成篇,也可以概述先秦故事,讲明中华民族的上古渊源,使后人明白各种道理来之有据,并非偶然。
中华民族向来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传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尤以“正史”精神著称。这便不同于其它民族,以口述作为历史传承的方式,很多故事编得来言之凿凿却不经意间突破了逻辑底线。宙斯、雅典娜、路西法更是“正史”中的常客,以至于已经接受信史思想的现代西方史学界,至今未能根治间歇性人神不分的病根。
不过客观的说,《史记》的前几卷在后人看来也未必算得上“正史”,相信太史公司马迁用区区四卷概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当时看来应该是人类的总起源),应该和我现在写本篇的想法相去不远。
后人习惯将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称为“三代”,再往前就是传说时代了。虽然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甚至四书五经都记载了一些三代的情况,但是作为一位理性且无极端宗教思维方式的中国人,我还是对关于三代的史料持姑妄听之的态度。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也都持类似态度,三家注本的《史记》中,三位唐宋的注解者注解的字数比太史公原文多十几倍,你基本上要在注解中去找原文。这些注解主要都是考证《史记》的谬误和自相矛盾,三位唐宋才子抽得来太史公欲仙欲死,他老人家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接受宫刑而不直接去死。
如果从纯粹的历史学角度出发,三代的要义便在于考证,因为这些史料错漏百出,简直就是考证主义者的金矿,只因为你生得比较晚,就有机会把司马迁这样的巨擎抽着玩儿。然而从某种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些记载的真伪或许无关宏旨,重要的是后人对某种表述的认同方式。中国人选择性的保留了上古时代尧舜禹汤几位“圣君”的正面典型故事,再适当的加以夸大,将其作为后世帝王的标杆,既可以鞭策在职的政治家,更可以作为全社会共同憧憬的方向,这正是历史学的一个功能。
探索先秦历史,我们还是以《史记》为线索。原版《史记》第一卷是《五帝本纪》,唐代司马贞又加一卷《三皇本纪》,然后是《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其中殷即指商。史记三皇五帝带领华夏民族走过了蛮荒时代,大禹之子夏启建立夏朝,规定“国王永定”,夏王是华夏民族永恒的王者,似乎可以视为第一个正统王朝。约在西元前1600年,国君传至夏桀。夏桀残暴无道,大约生活在今河南商丘、山东曹县一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子履经过充分准备,率领商族以武力攻灭夏朝,建立新的商朝。子履即为商太祖,亦称商汤、成汤、武汤。商朝初定都亳都(今山东曹县附近),后经常迁都,直到第二十世帝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才稳定下来。后来周朝为了显示对商的轻蔑,不称商而以殷代称,所以后世常称殷商。
第一部分 第一篇 上古之玄幻序曲——商
商汤灭夏建商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次改朝换代。请注意,改朝换代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并不突兀,但在大多数民族看来却是相当陌生且刺眼。因为绝大多数民族其实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一个国家(部落)一旦确定主人便永世相传,不能更改,可能被外族吞并,但不可能发生内部的所谓改朝换代。夏朝也规定了“国王永定”,但夏臣商汤却攻灭夏朝,新建商朝,打破了这一规则,史称“汤武革命”。位列四书五经之首的《易经》赞其“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明这才是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正确模式,正是这样的模式开启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历史。
从历史进步的意义讲,改朝换代这种机制赋予了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生机与活力,每当历史进行到需要重大变革的节点处,总会有一场适时的革命来催生新王朝带领全民族革除积弊,走向新的文明阶段。正因如此,发端并不算特别早的华夏文明(比起巴比伦、苏美尔等文明而言,华夏其实不太好意思自称“古”文明)才能在三代逐步走到世界文明的前端,从秦朝开始引领世界两千年。
伟哉汤武革命!伟哉华夏文明!
当然,从现实的政治意义讲,这种模式为统治者带来了更多麻烦,他们需要花更多精力和心思来保持本朝的统治地位,所以才有了本书所言太祖费力打天下,太宗更费心思坐天下的模式。而从更现实的文学意义讲,如果没有改朝换代,我又哪来十几个太宗写给您看呢?
而本篇即将登场的全书第一位主角,他现在非常紧张,如何制定商朝的模式,塑造商朝的国风,使其国祚绵延?当你看过商太宗太甲的故事,一定会明白太宗的工作比起太祖,虽然没有浴血厮杀,却又有多么不一样的惊险!
阴影下的主角
伊尹、太甲。这两个名头哪个更响?更能代表殷商初年的优秀政治?显然是伊尹。后人常用“伊尹、霍光”来形容大权独揽却又忠心为国的名臣贤相,甚至一说伊尹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前的“元圣”。《太宗说》第一篇主角当然只能是商太宗,但任何人都会发现伊尹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主角。就算是强要把商太宗写成主角,也只能是落在伊尹阴影下的主角。
据《史记》记载,商太祖本立嫡长子太丁为太子,但没来得及继位就死了。太祖驾崩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在位三年驾崩。帝外丙之弟中壬又继位,在位四年驾崩。没有确切史料显示帝中壬还有没有弟弟或儿子,那他的王位应由谁来继承?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商王室内斗起来麻烦可就大了,别忘了商朝自己开启的革命模式,对自己也是有效的。
就在这时,太祖的托孤重臣伊尹站了出来。
伊尹,生卒年不详。《史记》称其名为阿衡,伊是他受封的地名,尹是商初最高官职,相当于首相。但《孙子兵书》称其姓伊名挚,阿衡才是官名,《吕氏春秋》也持相似观点。
据说伊尹本生于伊水(河南洛水的支流),后流落到有莘国当自耕农。伊尹研究天下大势,认为夏朝必亡,他希望有莘氏能担当起灭夏建立新朝的重任。为此他不惜放弃自由民身份,到有莘氏宫中去当奴隶。伊尹通过高超的烹饪技术获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