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货币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黄金生产商甚至将未来7 年的黄金产量卖了出去。西非加纳的重要黄金生产商Ashanti 更
是在高盛和16 家银行的“参谋”之下购买了总量高达2500 张金融衍生产品的合约,到1999 
年6 月,其对冲账目上的金融资产高达2 亿9 千万美元。评论家纷纷指出,当代的黄金生产
商,与其说是在开采黄金,还不如说是以开采黄金为噱头进行危险的金融投机。
在黄金生产商掀起的“对冲革命”浪潮中,巴里克黄金(Barrick Gold) 公司可算是名副其
实的大哥大。巴里克的对冲规模早已超越了风险控制的合理范畴,说它的策略是金融豪赌也
绝不夸张。在其海量的单向卖空黄金的行动中,巴里克无形之间造成了同行之间竞相杀价的
局面,其结果必然是自毁市场。在巴里克的年报上,系统性地误导了投资人,它吹嘘自己复
杂的对冲策略使其总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出黄金。其实,巴里克卖到市场上的黄金中有相
当部分就是通过“金锭银行家”向各国中央银行低息“借来”的黄金,它在市场上抛售这些“借
来”的黄金所得的收入,用于购买美国财政部的债券,其中的利差收益,就是所谓的“复杂的
对冲工具”所产生的奇妙效果的真正来源。这构成了典型的财务欺诈。
在几个方面的合力之下,黄金价格不断下跌,这符合所有参加方的利益。黄金生产商由于早
已锁定出售价格,在金价下跌时,他们账面上做空黄金的各类“金融资产”,还会升值。于是, 
黄金生产商就奇怪地成为金价下跌的同谋者。生产商得到的只是短暂的甜头,失去的却是长
远的利益。
黄金反垄断行动委员会(Gold Anti…Trust Action mitee) 主席比尔。莫菲将这个蓄谋
打击黄金价格的特殊利益集团称之为“黄金卡特尔”(Gold Cartel ),它的核心成员包括: 
JP 摩根公司,英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花旗银行,高盛公司,国际清
算银行(BIS),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
当金价被强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推高时,中央银行就会冲到第一线,公开抛售大量黄金,直到
吓退投资者为止。
格林斯潘在1998 年7 月的众议院银行委员会(House Banking mittee) 的听证会上宣称: 
“黄金是另一种有大量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场外交易的商品,投资者无法控制黄金的供应量, 
如果黄金价格上涨,中央银行们随时准备‘出租’黄金储备来增加供应量。”换句话说,格林
斯潘公开承认,如果有必要,黄金价格完全处于中央银行家们的控制之下。
1999 年3 月科索沃战争爆发,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北约的空袭迟迟未能奏效,黄金价格
在强大购买力的支撑下开始积蓄爆发力。如果金价一旦失控而持续走高,“金锭银行家”则必
须从市场上高价买回黄金,归还给中央银行家们。如果市场上没有这样多的现货,或者当初
以“地下未来”黄金产量做抵押的黄金生产商破产,又或许地下根本没有足够的黄金,不仅国
际银行家要承受巨大损失,中央银行家们的黄金储备账目也会出现巨大的亏空,如果事情败

 
露,人民得知实情,只怕真的会有人上断头台。情急之下,英格兰银行终于在1999 年5 月7 
日,冲到了第一线。如果能够吓退投资者,金价继续下跌,自然皆大欢喜,即便失手,坏账
的黄金索性卖出,到时候也死无对证。正所谓“黄金坏账,一卖了之”。这就是为什么中央银
行家们出售黄金时,人们从来不知道谁是买主的原因。
尽管科索沃战争在1999 年6 月10 日结束,惊出一身冷汗的中央银行家们觉得玩得太过火了, 
再加上国际黄金市场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声称要告中央银行家们操纵黄金价格,各国政治家们
也开始关注黄金价格问题。事情看来要闹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1999 年9 月欧洲的中央银行家们达成了“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greement),限制各国在未来5 年内出售或出租黄金的总量。消息传来,黄金“租借”利率在
几个小时之内从1%跳升到9%。做空黄金的生产商和投机商的金融衍生产品损失惨重。
黄金近20 年的熊市终于划上了句号,它预示着商品市场大牛市的到来。
1999年是黄金战场的重要战略转折点,其意义相当于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
此以后,打压金价的企图,再也未能取得黄金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以美元为首的法币体系将
在黄金的强大攻势面前,不断败退,直至最终崩溃。
在控制黄金价格的主战场之外,国家银行家还开辟了第二战场,那就是舆论战和学术战。国
际银行家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系统性地对经济学界进行洗脑,将学术界的热点引导到与实际世
界经济运行严重脱节的数学公式游戏之中。当多数现代经济学家疑惑地问黄金究竟有何用处
的时候,国际银行家应该感到非常欣慰,一切尚在控制之下。
人们自然会问,法币制度有何不好?我们不已经在法币体系下生活了30 多年了吗?经济不在
照样发展吗? 
原美联储纽约银行副总裁和花旗集团副总裁约翰。埃克斯特的回答是: 
“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下,没有国家需要向另外一个国家支付真正保值的货币。因为他们没有
兑换(金币)的纪律约束。我们可以用纸币去购买石油,不管我们印多少这样的纸币。他们
(经济学家)选择忽视人民对一种能够储藏财富的坚实货币的渴望。事实上,他们拒绝承认
黄金是货币,而武断地认定黄金只是一种普通商品,就像铅和锌一样在货币系统中没有任何
位置。他们甚至建议财政部没有必要继续储存黄金,应该逐渐在市场上抛售。拿掉黄金之后, 
他们任意地定义纸币价值。他们不曾告诉我们这种永远以神奇速度增加的‘IOU’(我欠你) 
借条如何能够实现货币保值的功能。他们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以这种神奇速度增发的纸币会

 
有一天造成债务问题。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只是20 世纪的约翰。劳的翻版。他们选择漠视纸币兑换黄金这一铁律,而
故意以某些经济学家或政治家的思维定式中的速度来印刷纸币,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够欺骗自
然规律,无中生有地‘创造’财富,消除商业周期,确保全民就业和永远繁荣。这意味着某些
经济学家为着特定政治倾向而制定政策,在不用他们自己的金钱在市场中冒险的前提下,以
当年约翰。劳一般的智慧,对经济事务无所不知,任意决定货币、财政、税收、贸易、价格、
收入等政策,还告诉我们这样对我们最好。于是他们就‘微调’了我们的经济。
当今大多数经济学家们都是凯恩斯的徒子徒孙培养出来的,包括那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
著名的教材《经济学》的作者保罗。萨缪尔森。他的教材里充满了数学公式和各种彩色图表。
但是当读到他对黄金的观点时,才发现他的看法几乎没有任何历史纵深而显得非常肤浅。他
是20 世纪学术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经济学家们完全忽略了对金钱历史的研究,或者是为了
某些理由而选择故意忽略。”'9。12' 
萨缪尔森在他著名的对1968 年以后的黄金价格双轨制的评论(The Free…market tier)中说: 
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黄金最终被完全去货币化了。它的价格完全由供需关系
决定,就像铜、小麦、银或盐一样。
一个中东的酋长如果在55 美元一盎司的价位上购买了黄金而在68 美元的价位上卖出的话, 
他一定能挣不少钱。但是,如果他是55 美元买进,而38。5 美元甚至33 美元抛出的话,他就
会输掉身上的衬衫。
萨缪尔森坚信一旦黄金被踢出货币系统,那么对黄金的需求就只限于很少的几种工业需求, 
如首饰业。所以,1971 年8 月15 日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布雷顿体系垮台之后,黄金已不
再是货币,谁还会需要黄金呢?到1973 年,这位大教授出版这段宏论时,他认定1972 年75 
美元一盎司的金价肯定维持不住,黄金最终可能跌到35 美元以下。让教授下巴脱臼的是7 
年以后,黄金的价格冲到了850 美元一盎司。
还好,萨缪尔森不是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否则的话他输掉的就不仅仅是上身的衬衫了。
7。 一级警报:2004 年罗斯切尔德退出黄金定价
■■■一切霸权的力量源泉和最终形式都体现于定价权。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