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玄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心中诸般念头倏忽即过,说道:“此事不用再与他人商议了,你速速拟敕,就这样办吧。嗯,此事已结,你还有他事吗?”

张说道:“臣对现行兵制有些想法,为示郑重,臣将心中所想书成奏章,请陛下御览。”

李隆基接过奏书,发现奏书字数颇多,不少于万言,遂笑道:“看来此为张卿深思熟虑之作了。好吧,我仔细阅读一番,以识其味。这样吧,你大概说说奏书的内容。”

“禀陛下,奏书所言,事关现今兵制。臣为天兵军节度使之时,已开始思考现今兵制的弊端。臣以为,府兵制已走过鼎盛时期,如今已为暮途,譬如折冲府无兵可征,京师几无宿卫之兵,是为例证。”

“当初开始括户,朕好像听说过,若括户成功,则府兵制可以发挥作用。如今括户已有数年,逃户纷纷返乡,为何无兵可征呢?”

“陛下,此前之所以有逃户,固然有区域战争的原因,然最根本之因,在于农户不堪赋税及兵役之费,于是纷纷逃避。如今逃户虽返乡里,奈何他们不愿亦兵亦农,遂使兵源枯竭。臣此前确实说过若括户成功则有兵源之语,如今看来失于简单了。臣以为,如今兵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非改不可?如何改呢?”

“陛下,国家之所以养兵,主要作用在于戍守边疆和拱卫京师。如今边疆号称有兵六十万,臣以为现今边疆既无强敌,又无大的战事,不宜设置如此多的兵员,可以裁减二十万人,使之归田。”

李隆基哂道:“六十万为多吗?若边疆九节度使仅辖四十万人,岂不是捉襟见肘吗?”

大唐边疆至今已陆续设置了九节度使,自东北向西北、西南,依次为:

幽州节度使(后改称范阳节度使),治所幽州,统经略、威武等九军;另统辖营州都督(后改称平卢节度使,与幽州节度使分治),统平卢、卢龙二军;其任务是防制东北诸部,主要是奚、契丹、室韦、靺鞨等;

天兵军节度使(后改称河东节度使),治所太原,统天兵、大同等四军;

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

河东、朔方两镇互为犄角,主要防制北方的突厥;

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统赤水、大斗等八军,主要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联络,守护河西走廊;

陇右节度使,治所鄯州,统临洮、河源等十军;

剑南节度使,治所益州,统天宝、平戎等六军;

陇右、剑南两镇主要防御吐蕃,剑南还镇抚西南方诸族;

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

北庭节度使(原称北庭都护),治所庭州,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

安西、北庭两镇内外相连,主要镇抚西域天山南北的诸国;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广州,统经略、清海二军。

张说现在听了皇帝的忧虑,微微一笑道:“陛下,臣久在疆场,具知其情。冗卒既多,那些将帅苟以自卫役使营私而已。减去二十万人,并不妨碍边疆防卫之事。”

李隆基道:“卿曾任天兵军节度使和朔方节度使,你能以偏概全吗?”

“陛下,如今西域相对稳定,东北境也颇为安澜,吐蕃内乱无力外侵,则天兵军与朔方抗御突厥人最为紧要。天兵军和朔方如此,其他地方也大致相同。”

张说看到李隆基忧虑难平,誓言道:“臣坚言减兵二十万于边疆之事无害,且这些人解甲归田,可以有利农务,此为一举两得之事。陛下若以为疑,臣请以阖门百口保之。”

李隆基沉思片刻,然后展颜笑道:“卿以阖门百口保之?罢了,若边疆有失,卿百口之家还是于事无补。此事重大,须缓缓图之,朕此后细阅此奏书,再向他人询以意见。”

张说看到李隆基如此郑重此事,也就不再多言,遂躬身告退。

张说是日晚间与钟绍京一同入宫与宴,李隆基将赐宴地点设在“花萼相辉楼”,他们走至楼下,就见周围花木扶疏,且暗香浮动。

张说惊异地发现,钟绍京显得有些老了。若以年龄来说,张说要比钟绍京大上五岁,然钟绍京已头生白发,脸上灰暗憔悴,似比张说还要年长十岁。

他们走至楼梯处,钟绍京躬身说道:“张丞相先请。”

张说忆起初识钟绍京之时,其儒雅的面庞里透出一派轻松自信,眼前的钟绍京却是一副卑微的神情,他毕竟有过此经历,心中就多了一层怜悯,遂说道:“不敢,圣上令我来陪钟别驾,还是别驾先请。”

钟绍京是时任温州别驾。

钟绍京推辞不过,只好先行。张说又笑问道:“钟别驾远在温州,这书艺之道应该没有落下吧?”

钟绍京叹道:“唉,不瞒张丞相,我迭逢僻地,哪儿还有心思想书艺之事呢?”

张说摇摇头道:“钟别驾昔日在京之时,书艺甚精,诸宫殿匾额皆由钟别驾所书。怎么能够轻易落下呢?人生世上宦途曲折,其荣辱终为身外浮云,唯个人爱好不可丢弃,如此就可挨去许多无趣的日子。不瞒钟别驾,我出京之后,反对诗文一节更加上心,如此并不觉得烦闷。”

钟绍京拱手谢道:“绍京今后谨遵张丞相之言。”

钟绍京此后果然听了张说的言语,其嗜爱书画渐至痴迷,其家中藏品有数百卷,其中不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名家真迹。

其实张说所言不过蒙蔽钟绍京罢了,其被贬谪的日子里,对诗文之事固然上心,然比起钻营仕宦之途来,就变为次要。不过张说可以大说特说自己以诗文排遣性情,他是绝口不提自己的钻营之道的。

二人说话间,已至“花萼相辉楼”前,就见王毛仲、高力士已候在那里。高力士先入内禀报,三人闻召入内,然后一同向李隆基叩首行礼。

李隆基脸带笑容,说道:“好呀,都是故人,平身吧,起来说话。”

张说和王毛仲再叩一下首然后起身,就见钟绍京依然俯伏地上,将头面埋于双手之间,身子抽动,可闻微微啜泣声。

李隆基笑道:“绍京兄,朕算来有十余年未见你了,赶快起来,让朕好好瞧瞧你。”

钟绍京依然不动,忽然放声大哭。

李隆基微微示意,高力士抬步前去搀扶。张说和王毛仲见状,急忙帮助高力士将钟绍京搀扶起来。就见钟绍京的泪痕沾有地上的尘土,变成了花脸之状,其哽咽道:“微臣乍见陛下,心中激动,由此失礼,乞陛下宽恕。”

李隆基笑道:“绍京兄情至深处,由此流露真性情,朕为何要怪你呢?高将军,速取湿巾替绍京兄揩面,然后坐下好好说话。”

钟绍京止住哽咽,说道:“谢陛下宽宏。”他接过高力士递来的湿巾,小心擦面。

李隆基叹道:“绍京兄,朕其实经常记挂着你们哩。遥想那日晚间,绍京兄若不启门,则大计就会胎死腹中。张卿,朕年龄未及四十,为何近来常常忆及往事呢?人们常言若老时爱念旧,朕莫非也老了吗?”

李隆基说此话时,眼中的余光忽然瞥到王毛仲的神色有些不自在,顿时想起那日王毛仲不辞而别的事儿,心中也就晃过一丝阴影。

张说很会说话,禀道:“陛下念旧,其实为仁心待人的缘故。陛下起事之初,臣等率然响应,正是看到陛下顺应大势讨逆兴世,且有仁者的风范。”

张说并未参与景隆之变,他若与在座的数人相比,论与李隆基密切的程度,终归要逊上一筹。他如此说话,也有顺势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想法。

那边的钟绍京刚刚揩去脸上泪痕,闻此言语又止不住哭泣起来,其哽咽道:“陛下念旧,微臣……微臣心中感激。然臣数年以来被陛下弃身草莽,心中其实很苦啊!陛下,当初同事立功者,有人身骨已枯,所余者不过数人,恳请陛下垂悯啊。”

张说三人闻听此言,觉得钟绍京所言过于直接,皆看着李隆基的脸色不敢说话。

李隆基闻言,先是闭目仰头思索了一会儿,然后起身走至钟绍京面前,伸手取过那方湿巾替钟绍京揩去泪水,叹道:“绍京兄,你们被贬出京,肯定会怨朕忘了你们的功劳吧?朕不会忘记的!然朕为国君,面对的是国家大势,让你们受一些委屈,那也是难免的。嗯,不可再哭。”

钟绍京想不到皇帝亲自替自己擦泪,急忙就势俯伏在地,口称:“谢陛下圣恩。”

李隆基毕竟年轻,一把将钟绍京搀扶起来,说道:“我们今日为故人聚饮,不许如此多的规矩。大家都就座吧,我们边饮边谈。”

高力士见状,急忙传令开席。侍立一边的宫女流水般地缓步过来布菜施盏。众人依序归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