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误人子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教育局奉守不移的策略是:只进不出。任你有通天之法,有我门神当道,你就难移寸步。这是地地道道的〃 堵〃 策。

    以堵代疏,自有其缘。

    湟源县曾有一支颇具实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为数不少的人都出自全国各名牌学府,才高八斗,学识过人。只因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中箭坠马,被贬至此地〃 接受改造〃。以他们当时的处境而言,能以执掌教鞭的方式〃 被改造〃 ,不啻于上天堂了,无不珍惜这一天不绝人的佳缘,无不个个夹着尾巴,谨小慎微,惟命是从,唯恐有些微把柄落人之手。在这种心理驱动之下,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表现,虽不敢奢谈育人,但者竭尽全力从事教学,别无它图。这样一来,一方面得以使当地的教育稳步发展,声势渐盛;一方面又促使教育行政管理逐步形成单一而又无不灵验的〃 一贯制〃 :警告… 惩处,以致那时当过校长的人都时常恋恋不舍地说:那时当校长是如何如何顺手,如何如何轻松。后来,随着政治形势的由阴转睛,这些人出相继被〃落实政策〃,离开了湟源,远走高飞,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空档,而学生的数量却与日俱增,在这样的特定局面下,〃 即来之,则安之〃 的原则应运而生。

    以堵代疏,自有其弊。

    教育局的决策人物意识到这一空档的质量无论如何是弥合不了的,只好退而求其次,从数量上权且补之,堵死新来的退路,以安其心,相对稳定一段时期。动机情有可缘,但效果就不那么尽人意了,再加上必要的辅助性措施残缺不全,更使〃 堵〃 策无论从哪一方面权衡,都是利大于弊。

    新来的大学生与原先〃 夹着尾巴〃 之辈,可谓有天渊之别。他们没有沉重的政治镣铐,轻松自如。尽管比不上那些人的学识、才能,却有着超常的自傲,我行我素,不甘雌伏。他们理所当然地应受人尊重,却不怎么尊重他人。他们根本不把表扬、鼓励之类的雕虫小技放在眼里,也无所谓什么批评、点名、扣工资之类的惩处。总之,他们不是来〃 接受改造〃 的,而是来〃 改造〃 别人的。

    〃 堵〃 虽然滞留住〃 不安分〃 的形体,却使其变异,不停地滋长蔓延,不停地膨胀,往来冲撞,以种种扭曲的形象表现出来,冲击着教学,冲击着行政管理。只是后来以疏代堵之时,其才逐渐自生自灭。

    新来的大学生善恶观出奇地简单:放我者善,卡我者恶。

    这,完全是不同的一批人,对这样一些似乎不可理喻的人施用〃 一贯制〃 的镇山法宝,那可真如泥牛入海,踪影全无。可惜,这一点太容易被人忽略了。

    但任何人都不会忽略的是,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命脉。寄希望这样一批人提高教学质量,显然是很难的,但也并没有难过干沽河水,移动泰山的地步,只要措施得法,难能化易。不可能可以成为可能。

    遗憾的是:

    〃 一贯制〃 不灵,那就看看第二件〃 镇山法宝〃 下公社。

    矛盾在产生,在加剧,在冲击,在横扫……

    当时考虑到县城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于公社学校,也为了稳定人心,这才把绝大部分新来的大学生咬着牙,顶着下面的压力留在了县城里的一、二中工作。可谓一片诚心,可谓体谅至周了吧?谁想到不图报知遇之恩,反倒吊儿郎当,尽出难题。家长怨声载道,校长牢骚不断,真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既然如此,请君〃 下公社〃 锻炼去吧!

    这件法宝意在惩一儆百。

    这件法宝失在惩一惊百。

    当法宝落入某些心术不正,视权如命的人手中,其功能就会被无限制地扩大了,成为维系自我体系〃 家天下〃 的绝好工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横空挥舞,频频现身,恐吓威慑,尽使惩处的标准面目全非。

    这件法宝的确使人谈虎色变,人人自危。公社学校真实情景被恐怖地夸张了,就象是张着血盆大口,足以吞噬所有的大仙,所有的逆民。前无调回之径,后有落难之虞,自我保护本能自然驱使大仙们竭尽全力免遭第二次失落。工作吗,当然是无暇顾及了。这时候,理智与冲动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甚至不分彼此地混为一体。也正是在这时候,人际关系中的理解、坦诚、互谅、自责逐渐淡化,强化的却是角斗意识。只要能保护自我,何须顾及斯文、道义?只要能唯系自我,何须不厌其烦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也正是在这时候,在这种特定的温床上,怪异无比的〃 西宁帮〃 违人心愿地脱胎而出,拉开了悲剧般的〃 整体对抗〃 的帷幕……

    误人子弟,形于此焉!

    鹬蚌相争,谁人得利?

    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贺铸

    湟源一中,位于街市繁胜之地,常会引起过往行人的驻足观望。这所有几十年历史的学校,就因其在某个历史年代中曾跻身于全省十九所重点中学之列,因而被拥戴为此地的〃 最高学府〃 ,倒也称得上威风凛凛,气派十足,独掌全县普教之龙头,但其盛名之下,也有许多难言之隐。

    县城里的大部分人家子弟都在一中就读,望子成龙,这当然是家长的共同心理,那么一中也就频频引起此地大部分的关注,关注得差不多视其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关注的方式各异,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子弟不能亏。由此而来,有权者插手干预,无权者大兴舆论,一中的任一细小的震动,足以在全县引起轩然大波。由此推之,一中的婆婆就不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了,上至一县之长,下至个体商贩,谁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随心所欲地对其品头论足,摆一摆婆婆的架子。因而,一中所处的这种地理、社会环境,就决定了其内部的行政管理有着与一般学校不尽相同的特异之处:校外舆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校外舆论直接左右着一中,也就免不了有时某些基于此的具体的行政措施与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在规律相悖。而媳妇总得听婆婆的,哪怕婆婆不完全有道理,这是一中不可更改的传统,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一中的领导班子总是象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从81年到87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竟然有四套班子轮番上阵,各展其雄图大略。帅旗升降不断,朝代轮换不休,一时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道不尽多少风波,数不完多少逸事。

    师资队伍需要稳定,那么领导班子呢?

    这四届领导班子的头一届,就已经是处境不佳,但与其后任相较,倒也算得上无甚大起大落。从81年开始陆陆续续分配来的大学生不仅整日忙于适应这陌生的环境,而且也忙于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在一中还没有占有多么显要的位置,只是一开始就被当地人统称这〃 西宁教师〃。这些人大都很年轻,有的甚至比在校学生大不了多少。古怪、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着衣款式总是那么奇,令人咋舌;颜色又总是那么艳,令人目炫;说话总带剌,玩笑,正经话分不清;每星期至少必回一次西宁,每天都可能做出几件新鲜事。他们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然选择规律,朝夕相处,结伴而行。

    西宁教师仿佛是校长的克星,自打进校伊始,他们与校长的冲突就从未间断过。但这时的冲突,只限于零星的、个体的,虽不足以撼动校长的宝座,倒也令人伤透了脑筋。校长最头痛的就是西宁教师的请假回西宁。西宁教师请假的多,每星期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甚或整整一个星期,特殊一些的几个月。校长有一次翻阅请假条,惊异地发现有的西宁教师每一星期的具体请假日子,天数几乎是固定不变的,仿佛成了国家法定休息日了。西宁教师请假请得勤,今天请了,明日请,后天有事还要请,好象湟源呆不住,脚底老抹油。西宁教师请假的理由何其杂:拉煤砖,送亲友,买冬菜,搬房子……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而最让校长恼火的是西宁教师的请假方式,往往人走留条,批也得批,不批也得批,哪里由得着领导。与其说是请假,倒不如说是留言:老伙计,哥们儿有事回家了。请假的人走了,讲台就空了,学生回家如此这般地一说,家长就得跳。在家长的眼里,教师讲得如何另当别论,但没人上课就是误人子弟,一次发发牢骚,二次就要骂街了,三次非得怒不可遏地找上门,管你是谁,见面就来上一顿排炮,火气发了,还要求给自己的孩子调换班级,有的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