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灰翱诓┦坑峙芾凑攵云渥饔霉蹋馐土肆揭匙笥摇�
好不容易读完这些段落,我将手伸向咖啡杯。咖啡早就凉了,我甚至不记得服务生是什么时候送上来的。
我将目光落在《超理科杀人事件》上,接下来还会继续出现那样的内容吗?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这本书简直是莫名其妙。同时,我也觉得看这种书看得兴高采烈的自己有毛病。
我在国中教自然科学,自认自己是个理科人。但在现今的世界里,学理科的人非常难生存,只要稍微提到理科方面的话题,就会被他人摆臭脸。
正因如此,既然有小说挑明了就叫《超理科杀人事件》,我岂可不读?我也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基于何种创作理念写出这本书。
故事背景设在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其实这是实际存在的机构,令我有点惊讶。这种真实机构的名称可以在虚构小说中写出来吗?不过转念一想,警视厅和科学技术厅等名称向来便常出现在各种小说中,或许公家机关的名称是可以出现的吧。
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于两年前成立,聚集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日夜从事最尖端先进的科学研究。所内进行何种研究向来不对外公开,所以光是看在能够一窥其中奥秘的份上,买这本书就很值得了。
目前我看到刑警将犯人锁定为遭杀害的一石博士的死对头法金教授的段落。
4
摘自《超理科杀人事件》
“听说教授你前一阵子和一石博士大吵了一架,是吗?这个消息没错吧?”刑警询问法金教授。
这里是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法金教授的研究室。
法金教授没想到会被怀疑,雪白胡子下的嘴角都扭曲了。他的胡须很浓密,头顶上却是寸草不生。
“吵架是个误会,我们只是在辩论。就彼此的研究进行激烈的辩论是提升学术成果的优良养分,你懂不懂啊?”
“这道理我懂,但是根据在场人士指出,你们的情绪相当激动,然后……,一石博士骂法金教授你是,呃,那个,金橘头……。于是教授你喊道:‘我要杀了你!’。以上的说明是事实吧?”
“哼!”教授以鼻子不屑地哼了一声。“我不记得了。”
“能不能请你扼要说明当时两位说了什么呢?”
“好吧。”教授重新在椅子上坐好。
“我们争论的重点是,如何解释哈伯定律(* ,星体互相远离的速度与其相互距离成正比。)与银河年龄的矛盾。我想你应该知道哈伯定律的内容,哈伯(* 艾德温·包威尔·哈伯,二十世纪的知名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膨胀现象。)在这篇论文中发表了银河后退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公式中的比例常数,并以此为根据,这张宇宙正在膨胀。但是问题在于哈伯常数是多少?那篇论文发表当时是五百三十km/sec/Mpc(* Mpc,兆秒距离。),若以此为计算基准,将产生宇宙年龄比地球年龄短的矛盾结论。对此有学者提出‘宇宙正在膨胀,但其年龄无限大,状态不会改变。’这种稳态学说(* 由霍伊尔提出的一种宇宙模型,目前已被学界弃置。这种模型主张宇宙并不会演化,而是永远保持同一状态。)。天文学界研究后,最终发现问题出在哈伯常数的决定方式,美国方面终于发表了堪称决定版的哈伯常数。美国卡内基天文台的温蒂·弗来德门使用哈伯望远镜,以高精度求得位于处女座银河团中的银河M100的造父变星(* 造父变星,变星的一种,由于半径会周期性的胀缩,使得亮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亮度变化一周的时间与光度成正比,因此可用于测量恒星与星系的距离。)的光度周期关系,因此决定哈伯常数为八十±十七。”
“教授和一石博士对那个数字的意见分歧吗?”刑警汗流浃背,边作笔记边问。
“不,这个数字我们双方都接受,争论点在于以此计算出来的宇宙年龄。若以这个数字计算,宇宙年龄只有八十亿年左右。以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推得太阳系与地球的年龄约为四十六亿年,这点没有问题,令人在意的是银河年龄。推求银河年龄的各种方法中,目前精确度最高的方法是借由球状星团的年龄来推定。球状星团指的是诞生时间相同、重元素少的小行星集合。质量大的行星会随着时间消失,若以脱离主星系的行星寿命为理论模式计算,便能推得球状星团本身的年龄。以此推定球状星团的年龄为一四〇±二〇亿年,也就是说,这比用哈伯常数求出的宇宙年龄还久远。或者还有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推测银河年龄的方法,这是基于铀和钍的相对含量比,反求银河必须于何时诞生。当然,这种方法必须考虑到星球自爆炸诞生而开始提供重元素的时期,以及星球被吸进太阳系后停止提供重元素的时期,解明元素转换的过程。以此法推算出的银河年龄为一五〇±四〇亿年,竟然还是比用哈伯常数计算出来的宇宙年龄久远许多。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呢?我和一石博士在此有了争议。”
“噢,原来是这样。”刑警已经放弃做笔记了。
“我对这个矛盾的看法是这样的。基本上,单一的哈伯常数是否适用这整个宇宙呢?我对测定方法和数值本身没有意见,但那不过是观测百兆秒距离内的宇宙所得的结果罢了。我认为如果以千兆秒距离以上的宇宙规模来看,哈伯常数应该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已有研究报告为我的说法背书。那份研究报告显示,以重力透镜观测从类星体(* 类星体,二十世纪新发现的一种在极为遥远的距离之外,形状、性质与恒星类似,具有高光度的天体。)同时发出的两道光线受重力扭曲的程度,求出位于千兆秒距离的哈伯常数,所得的数字低于五十。听说这份研究报告的结果之后,使我对自己的假设有了自信。但是那个排骨男,不……,我是说一石兄……”法金教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他想要拿出宇宙常数那种过时研究的产物来解释,我真是不懂他在想什么。宇宙常数能够产生未知的宇宙斥力,如果将它代入宇宙方程式中,确实能够让宇宙保持稳定,延长宇宙年龄,以远方银河或是重力透镜求得的数字也会趋近计算结果。可是啊,那不过是特意使它合乎逻辑罢了,为了使理论与结果相符合而提出缺乏根据的常数,这并不是研究员该做的事,即使是第一位提出宇宙常数的爱因斯坦也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我一提出这点研究常识,他就骂我是个不懂事的……金、金橘头,还说……,呃……,哼,就算他头顶还剩了几根毛,话也不能乱讲吧。所以我才对他大吼,说要杀了他。哼,这明明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我才没有错!”
5
自埋首阅读中抬起头来,我招来服务生再点了一杯热咖啡。我还没有厚脸皮到只点一杯咖啡就在咖啡店里赖着一个小时以上不走。
小说中持续描述刑警们如何一一调查与遇害的一石博士相关的人物。那些关系者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员为主,刑警每调查一个人,就会出现与法金教授交谈时相同的情节。各个研究员会针对自己的研究主题论述,我猜作者似乎是想从中告诉读者,他们是否与一石博士处于对立的立场。
“宇宙泡沫结构”、“摇晃”、“大引力子”等理论接连出现,光是一一阅读那些说明,就要耗费许多精神。不过我觉得那是甜蜜的负担,这让我有一种正在接触理科世界的喜悦。
法医检查了一石博士的遗体,发现果然有人刻意使他的血管老化。在这段描述中,从未听过的医学与生命科学专门术语也如洪水般袭来,令我感到非常畅快。
四处调查之下,警方发现这间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正在进行一项规模庞大的计划,那就是隔离培育理科人。而这项计划的主导人物正是一石博士。
这一段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更仔细阅读。
6
摘自《超理科杀人事件》
“能不能请哪一位仔细说明这项计划?”县警总部的刑事部长问道,这起命案不是光靠搜查一课的一个小组就能够处理的。
刑事部长的面前是一张圆桌,围坐着来自各自研究小组的十多名研究员代表,其中并没有人立即回答刑事部长的问题。不久,一名坐在中央的研究员起身,他就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