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称汗建国,建元天命,史称后金。随着后金的崛起,明朝渐感威胁,就采取措施进行限制。努尔哈赤一心图谋大业,开始与明抗衡。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大举侵明,攻占并烧毁抚顺城。明调大将杨镐为辽东经略,镇守沈阳,出兵四路,反击金兵。由于中路首领轻敌,在萨尔浒遇伏,全军覆没。其他各路也因军队素质低劣、将帅不和,被后金部各个击破。萨尔浒一役巩固了努尔哈赤在东北的地位,是后金发展中的关键性战役,从此以后明朝在军事上陷入了被功防御的地位,后金则转向战略进攻。
萨尔浒之后,明王朝改任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构筑辽河防线,防备森严,与后金相持了很久,后因阉党陷害被革职,辽东边界开始松弛。努尔哈赤乘机率兵攻克辽阳、沈阳,占领70多个城池,并随着战线的南移,于1621年迁都沈阳。明政府又重新起用熊廷弼,同时任用王化贞为巡抚。王化贞独断专行,掌握着实权,处处牵制熊廷弼。1623年后金军渡过辽河后,王化贞弃城而逃,熊廷弼被迫退守山海关,被阉党害死。其后继者孙承宗继续他的战略,并采纳老将袁崇焕的建议,构筑了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锦宁防线,但他也被阉党排挤去职,锦州等地尽失,只有袁崇焕拼死守宁远一城,金兵受阻,努尔哈赤阵前受伤,1626年死去,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继续发动侵明的战争。
皇太极知道袁崇焕是他进军的最大障碍,就利用阉党与袁的矛盾,离间明朝君臣。崇祯帝以为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通敌,将袁崇焕下狱处死。1641年,皇太极重兵围攻锦州,洪承畴率兵求援,被困于松山城内弹尽粮绝,被俘投降。不久,固守锦州的祖大寿也被迫降清,明廷关外的战略据点被金兵彻底扫清,为清军入关进京打下基础。
对明作战的同时,皇太极统一了黑龙江流域的女真各部,绥服蒙古,完成对明的新月形包围战略。皇太极在定鼎北京前,先后5次率兵突入长城,进入中原地带,大肆掠劫,因人民的反抗未能驻足内地。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皇帝,定族名为“满族”,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国家机器基本确立。
59。吴三桂降清
崇祯末年,正当李自成农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北京进军之际,清摄政王多尔衮接受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及时调整战略,为进取中原、统一全国加紧准备。农民军占领西安后,满洲贵族曾致书招降,遭到李自成拒绝。不久,李自成率军进入北京。
1644年3月18日,崇祯帝在煤山(现北京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满洲贵族乘机大举入关。
在此之前,皇太极就多次想在关内立足,但终因受阻于山海关而未能成功。于是他就采取先取关外锦州、宁远诸城,次取山海关,步步为营的战略。皇太极逝世后,其子福临继位后来的顺治帝,由亲王多尔衮摄政。这时驻守宁远至山海关一线的是宁远总兵吴三桂,他是辽东名将祖大寿的外甥,拥有精兵四万和地方武装八九万,实力强大,是镇守北方的劲旅,为明政府、清军、农民军三方面所关注,在当时形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吴三桂多次成功抵抗清军进攻,被封为平西伯。崇祯帝命他弃守宁远,入京勤王,吴三桂于是率军民50余万人撤进关内,准备进京。三月崇祯帝吊死,他便停止进军,孤军立于两强之间,前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后有清军部队虎视眈眈。
李自成进京后,派人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审时度势,知道自己没有力量抵抗农民军,再加上父亲吴襄及家人都在北京,于是决定率领军队进京见李自成,领受新命。三月下旬,大军行至玉田时,吴三桂听说父亲吴襄被农民夹打,索银20万,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掠去,勃然大怒,便率兵折回山海关,发誓与农民军势不两立。陈圆圆原是扬州名妓,貌美温娴,十分受宠于吴三桂。吴三桂势单力孤,仅据山海关一隅,根本无力与农民军对抗,便想到与清兵联手对抗农民军,于是派信使去见多尔衮。
这时,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正计划由蓟州、密云地区破城墙而入,行军至翁后遇到了吴三桂的使者,便改变行军路线,直接向山海关进发。当时,李自成已亲率大军进逼山海关,准备与吴三桂展开激战。多尔衮4月21日到达山海关,屯驻于欢喜岭,蓄锐不发,按兵观望。4月22日吴三桂亲自出关,面见多尔衮,提出条件,正式降清。吴三桂与多尔衮约定,清兵帮助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后,黄河以北归清,以南归明,并封吴三桂为王。当日,多尔衮就率军进入山海关,不费一兵一卒便实现了多年夙愿。此时,吴三桂军与农民军已激战多时,双方都筋疲力尽。养精蓄锐的清军突然闯入战阵中,大败农民军,李自成连夜撤退至北京,不久因孤城不便据守,主动弃城而走。多尔衮一路尾追,顺利进军北京。1664年9月,顺治帝将都城从沈阳迁至北京,清王朝正式入主中原。
进驻北京后,多尔衮采取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措施:为崇祯帝发丧三日;宣布明故官员一概录用,以笼络汉族官绅地主;减免赋税,奖励垦荒。这些措施收揽了人心,稳定了政局。清朝也推行圈地、迁海、剃发等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以维护满族利益。吴三桂降清改变了当时整个战局,是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性转折,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60。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是郑芝龙的儿子。郑芝龙是南明的主要支持者,也是福建地区最大的实力人物。他早年经商积蓄了无数家资,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在海上,他既有能远行南洋和日本的商船,又有许多战舰;在陆上,他有数不尽的田庄。然而,最让人骄傲的,是他有一个能文能武、英俊有为的儿子郑成功。郑成功从小就聪明好学,他15岁时就考取秀才。郑成功到国子监读书时,听到关于史可法的故事,深受感动。后来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郑成功跟着父亲去朝见。隆武帝一见郑成功,十分喜爱,就赐他国姓朱,并封他为招讨大将军。在当时,能够姓皇家的姓是一种特殊的荣耀,因此国内外的许多人都尊敬地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后来清军攻入了福建。郑芝尤见大势已走,投降了清朝。郑成功那年23岁,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郑成功和叔父郑兰豹再三劝告无效,只好带着少数志同道合的将士出走厦门,在水上组织起一支抗清义军。郑成功还给父亲写信,表示从此断绝关系。郑成功到广东南澳岛去招兵买马,很快集合3万人的队伍。两面抗清大旗很快在郑成功的军营前树立了起来,一面上写“明忠孝怕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一面上写“背父救国”。
郑成功出身武将家庭,熟读兵书,富有带兵的才能。郑成功多次进军长江沿岸。有一次在崇明岛登陆,连下瓜洲、镇江,包围南京,眼看没几天就可以攻下南京,可惜清军赶到,猛烈反攻,郑成功只好撤出长江口,退回到舟山等海岛上。在战争中,郑成功深深感到自己的地盘太小,要长期抗清,非要找个大一点的地方作根据地不可,于是决定渡海去台湾。
正在这时,台湾来了一个人,要见郑成功。郑成功听说台湾来人,马上把他请到室内密谈。
原来虽在明朝时候,台湾来了一伙荷兰殖民主义者。他们欺骗当地高山族人民说:“只要给我们牛皮大的一块地方,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可以。”纯朴的高山族人民信以为真,答应了这个要求。
但是,这伙强盗不仅圈占了大片土地,还用枪炮逼迫老百姓给他们修建了两座城,一座叫做台湾城,另一座叫做赤嵌城。两座城堡隔海相望,封锁了通向台湾的洋面。城堡由荷枪实弹的荷兰士兵把守,不许中国人随便出入。从此,台湾岛的中国居民不但要为荷兰人服劳役,还要缴纳各种税,过着万分苦难的生活。
在郑成功的父亲年轻的时候,郑氏家族就经常派商船到台湾贸易,或途经台湾到南洋和日本经商。荷兰人占领台湾以后,常常干扰中国海外贸易,也常常和郑氏家族发生冲突。郑成功组织义军之后,就下令禁止大陆船只到台湾去,不同荷兰人做买卖。
大陆的商船不来,台湾的日用必需品就严重缺乏了。荷兰人十分焦急。他们只得准备了厚礼,派通事相当于今天的翻译何斌到厦门求见郑成功,要求同大陆通商。
何斌虽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