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唯一准绳;“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才能派定官职,对群臣暗中考察等;而“势”就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很好治理国家。韩非的思想成为秦王朝为政的指导思想。韩非还提出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新圣”说,并明确提出“理”的范畴,与“道”区分开来,提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在于靠实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影响较大的学派,还出现了诸多其他学派,像提倡阴阳五行说,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辩论名实为特征,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及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也促成了思想界的大解放,催生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刻。
6。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姜姓齐国,于公元前386年被它的世卿田氏取代,从此我国的历史翻开了剧烈争战的新篇章。
这时,小国林立的时代过去了,鲁、宋等几个小国只是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七个大国的诸侯都在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推动下,先后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和整顿军队,确立和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进而为扩大势力范围和争夺人民,彼此展开了规模宏大而频繁的进攻战和防御战。胜利者扩大疆土和增加人口,战败者丧失土地和人口。因此,七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是不断变化的。秦在函谷关以西,其他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称为山东六国。
战国初年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魏文侯选用有才能的人管理国家和军队,西门豹在邺郡革除社会恶俗,使百姓安心生产;吴起驻守西河郡治军有方,秦国不敢东向染指;内有李悝等人出谋划策,魏国很快崛起成为一等强国。魏国的疆土大致占有黄河西岸的陕西东部,以秦为邻;山西南部,北与赵相交;河南北部一带,东与齐交界,南与韩、楚接壤。魏惠王因国都迁至梁,又称梁惠王雄心勃勃,轻视积蓄多年力量的东方齐国和变法之后蒸蒸日上的西方秦国。结果公元前353年在桂陵被齐国打败,将军庞洞被擒;接着在西方又败于秦国,国力大衰。惠王害怕秦国的进逼,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黄河西岸的大片国土陆续被秦吞并,失去了防御的天险黄河,魏国无力阻止秦国东进了。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把国都从平阳迁至新郑。这时韩国的范围包括河南中部和南部,山西东南部、东方和北方受到魏国的威胁,西方守着东进的强秦,南方是不断开拓疆土的楚国,国又无险可守,经常受到周围诸侯国的攻击。韩昭侯任申不害为相,进行了某些改革,国力暂时有所加强。申不害死后,韩国又连年遭到诸侯国的攻伐,毫无抗击之力,只得听任大国摆布,战战兢兢地等待着灭亡的降临。
赵国建都邯郸。赵烈侯时任用贤能,节俭财用,国势渐强。
赵武灵工又提倡胡服骑射,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拓土千里。疆域包括了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河套一带。西方和南方临魏国,东方为齐国,北方是燕国,西北和胡人等少数民族为邻,成为一时的强国。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葬送了赵国40多万军队,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战国时期燕国建都卞易,国力较弱。燕昭王时为了强国,报齐国破国之仇,遍求贤能得乐毅,联合其他诸侯国出奇兵攻齐,连下70余城,一度成为北方的强国,致使山戎不敢掠夺燕地。燕国的疆土达到东北辽宁,河北北部,内蒙南部。
进入战国以后,齐国更加强盛,占有山东大部,南与楚接界;河北东部,隔清河与赵为邻,北与燕为界;东临大海。建都临淄。齐威王时推行法治,反对弄虚作假,屠杀了欺上瞒下、贪赃枉法的阿大夫,各级官吏莫不尽心竭力。同时又贯彻邹忌提出的鼓励批评朝政的建议,于是齐国大治。军事家孙殡和田忌也得到重用,他们统率大军在桂陵打败魏国的强兵,创出了齐国威慑东方的局面。至齐湣王因骄傲自大,放松了对魏国的警惕,结果被燕国将军乐毅趁机出奇兵横扫齐国,只有即墨未陷落。后来田单利用乐毅遭诬陷离燕军的机会,以火牛阵破燕军,收复了国土。尽管如此,齐国往日的繁盛再也不能恢复了。
楚国是南方的强国,不断拓地开疆,灭了越、鲁以后,北与韩、魏、齐接壤;西达湖南沅陵和四川巫山县,与秦相交界;南至湖南九嶷山;东临大海。楚国还曾派将军庄娇率军入云南。战国中后期在秦兵的接连打击下,楚国把国都先后从郢迁至陈,又迁于巨阳,最后迁到寿春。
战国初年,秦国还是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到了秦孝公时重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一跃而成为强国。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大力推行奖励耕战的政策,使民风质朴的秦国很快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赶上和超过了山东六国,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秦始皇首先挫败劲敌魏国,夺取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进而占领函谷关以东的韩国辖区,秦兵就可以自由往来攻打山东六国。在秦兵连连打击下的山东六国迫于灭亡的危机,在苏秦倡导下联合起来实行合纵政策,妄图抗拒秦的统一。针对山东六国的合纵政策,秦国采纳张仪的连横主张,即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方针。就这样,秦国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役,秦将白起率军于公元前278年攻破楚都郢,又于公元前260年坑杀赵兵40多万于长平。此后,秦始皇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山东六国,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历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7。商鞅变法
齐威王称霸以后,燕、赵、韩、魏等国怕他三分,纷纷前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原来,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下了一道命令:
“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些时候的门客,也没受重用。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对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同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卫鞅举出从古到今的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