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寐语者-帝王业(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的女孩儿都不愿意成年离家,我却嫌时间过得太慢,总也不到十五岁,不到及茾之龄就不能接受提亲。

子澹已经十七岁,可以册立王妃了,如果不是因为他母亲病了许久,早已经为我们向皇上请求赐婚了。

而我虽然才刚满十四岁,向父亲提亲的名门望族几乎快要踏断宰相府的门槛。

父亲以我尚未成年为由,一一婉拒。

然而,没等到我十五岁生日来临,子澹的母亲却去世了。

谢贵妃才三十六岁,美丽如淡墨画出的一个女子,仿佛岁月都不舍得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在我幼年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体弱多病的,却从来不会抱怨悲叹。每次去她宫中玩耍,她都会讲故事给我们听。

太美好的东西总是不易久长,谢贵妃因为一场风寒加重病势之后,等不及每年春天专门为她从千里之外进贡的梅子送到,就匆匆辞世了。

那条丝帕一直深深锁在匣底,上面淡淡晕开的一点水迹,是子澹的眼泪泅湿的。

那晚他独自守在灵前,默默流泪,泪水延着脸廓滑进颈项,湿了大片领口。

我站在他身后许久,他都没有察觉,直至我将一张丝帕递到他面前。

他抬头,一滴泪,溅湿丝帕。

冰绡丝最怕沾水,沾了水气就会留下印渍,用这种矜贵脆弱的丝料做手帕,是望族仕女们奢侈的习惯之一。

沾了那滴眼泪的丝帕,从此后,被我视若珍宝。

我用这条丝帕为他拭泪,他却将我揽到怀中,叫我不要哭。

原来我自己的眼泪,比他流得更厉害。

谢贵妃大丧之后,子澹做为她唯一的儿子,按祖例要前往皇陵守孝三年。

他走时,我没能去送他,怕他见到我流泪会更伤心。

侍女锦儿帮我带去一只小小的匣子,那里面有一件东西,会替我陪伴在他身边。

 4、犒军
生辰过后五天,哥哥带我去看犒军。

我们士族女子在家族中执掌婚姻衍嗣的职责,尽管仍以父兄丈夫为尊,女子地位却也并不低下。尤其王氏历代才女辈出,文采风流不下男儿,家中宴饮清谈,女子也时常出席,与士大夫共聚一席,诗酒为乐。当年,我的姑母王菀尚未被册立为皇后之前,更是与当世三大名家齐名的才女。

父亲常说,我王家女儿远胜寻常男儿多矣。

然而犒军这样的事,仍是少有女子参与的。也许是女子本性就厌倦刀兵,那个铁血金戈的世界是属于男人的,离红粉温柔的女儿乡太过遥远,有了父兄们的荫庇,我宁愿永远远离那个世界。

对于阅兵,我并没有太大兴趣,仅仅是好奇而已。

母亲总是说女儿家的好奇心太重,不是好事情,可我偏偏就有那么多的好奇。

让我好奇的,是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听得太多太多,别人说他是神也罢,是魔也好,这都不重要。

父亲和哥哥无数次提起找个人,也不足为奇。

直到,子澹也提到了这个名字,用一种我无法理解的复杂语气。

他说,天降此人,是家国之幸,恐怕也是苍生之苦。

几天前,爹爹一回府,就向我们宣布了好消息,我军南征大捷,即将班师回朝。

大军仅用九个月时间,远征南疆蛮族,一路势如破竹,南疆二十七部族全部归降,我国疆土向南拓展了六百余里,声威震慑四方,更截断蜀中叛贼南边退路,令贼寇胆寒心惊,退守剑门不出。

朝野上下闻之振奋,大军班师回朝,太子率百官出城相迎,犒赏三军。

消息传来,朝野振奋不已,只有父亲似乎早已经料到了这个结果,只是淡淡而笑,欣慰的表情中,隐隐有一丝忧虑。我却不明白他忧虑什么。

这次又立下赫赫战功的,正是那个人,镇国大将军,豫章王——萧綦。

上至宫廷下至市井,如果还有人不知道豫章王的赫赫威名,那人不是聋子就是白痴。 

——出身扈州庶民,少年时曾铸剑为生,十六岁从军,十八岁升为参军,被征入靖远将军麾下,北上征讨突厥。朔河一役中,率百名铁骑,定妙计,奇袭敌后,烧尽粮草辎重,以一人之力杀敌八百,尸堆成山,身受二十一处重伤,竟得以生还。突厥军遭此重创,又受大军迎面痛击,溃退千里,不但收复了被突厥侵占多年的朔曷二州,更一举占领朔河以北六百里的肥沃土地。

萧綦一战成名,从小小参军一跃而为前锋副将,深受靖远将军器重。驻守边关三年间,击退突厥百余次进犯,阵前斩杀突厥大将三十二人,包括突厥王爱子也命丧萧綦手下,突厥元气大伤,再无进犯之力,举族北迁三千里,北方边关从此固若金汤。萧綦威名远震朔漠,晋封宁朔将军,人以“天将军”呼之。

永僖四年,滇南刺史屯兵自重,勾结白戎部族,自立为王。宁朔将军萧綦征奉旨西征,一面将敌军前锋阻隔在罗朗关,一面绕道黔州,强行在崇山峻岭中开出栈道,出其不意直袭叛军心腹,沿途遭遇归附了叛军、抵抗朝廷的夷狄部,招抚不遂,萧綦一怒之下屠城而过,将夷狄灭族,乘势大破白戎,收复滇南,将叛军首领十三人全部枭首示众。萧綦趁胜追击,历时两年,夷平西南边陲,以赫赫功勋晋封豫章王,镇国大将军,统摄百万兵马,成为当朝皇族之外,唯一的异姓藩王。

永僖七年,南疆蛮族犯境,刚刚平定西南的豫章王,再度领军南下,在遭遇洪灾,瘟疫肆虐的南疆边陲苦战拒敌,又逢洪水冲毁道路,后方补给中断,几番身陷险境,萧綦临阵决断,以破釜沉舟之心强渡澜沧江,硬生生将南蛮逼退八百里,再无北犯之力。

永僖八年,豫章王大军在滇中休整半年之后,再度南下,有备而战,将南蛮击得溃不成军,仅用九个月时间,就将南疆二十七部族全部收降。

整整十年间,豫章王统率大军征战各地,力挽狂澜,匡扶社稷于危难,当之无愧为朝廷肱股,家国柱石。

此番大军凯旋回朝,朝野振奋,皇上原本决意亲自出城迎候,却因龙体抱病已久,只得命太子率领百官出迎,代天子犒赏三军。

一次次听父亲和哥哥说起前方战事,一次次被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况震骇。

“豫章王”这三个字简直有如魔咒,每一次说到此人,都会令我联想起着杀伐、胜利和死亡。

当我终于可以亲眼看见这个传说中如魔似神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莫名的畏惧起来。

哥哥在瑶光阁包下整层,那是朝阳门附近最高的楼阁,让我可以居高临下,远远看见大军入城的盛况。

十万大军不能全部进京,豫章王只带了三千铁骑入城,饶是这样,也足以让整个京城为之震撼。

成百上千的百姓将入城大道的两侧围挤个水泄不通,但凡可以看见城门的楼阁,都早早被人挤满。

朝阳门已经暂时关闭,入城甬道正中一条红毡铺路,两列御林军甲胄鲜明,侍立两侧,皇家的明黄华盖,羽扇宝幡层层通向甬道尽头的高台。

正午时分,礼乐齐鸣,金鼓三响过后,太子一身褚黄朝服,在百官的簇拥下登上高台。

远远地看过去,根本看不清每个人的面貌,只能凭服色猜测,站在太子左侧,一身朱红朝服的人必然是爹爹。 我扯了扯哥哥衣袖,冲他眨眼,“喂,你什么时候也蟒袍玉带,站在百官之首出出风头啊?”

哥哥重重一扇敲在我额头,“臭丫头,什么时候学会说风凉话了?”

我跳起来,正要夺过他那把装模作样的折扇,突听一声低沉肃远的号角响起,城门缓缓开启。

仿佛整个都城,都在一刹那肃穆下来。

正午耀眼的阳光陡然暗了下去,空气中仿佛骤然有了一种寒意。

刹那间,我以为眼前出现了无边无际的黑铁色的潮水,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寒光。

一面大大的黑色衮金边帅旗跃然高擎,猎猎飘扬于风中,上面赫然一个银勾铁划的“萧”字。

黑盔铁甲的铁骑,分作九列,严阵肃立,当先一人重甲佩剑,盔上一簇白缨,端坐在一匹通身如墨的披甲战马之上,身形笔挺如剑。他一马当先,提缰前行,身后九列铁骑依序而行,步伐划一,每一下靴声都响彻朝阳门内外。

礼乐毕,那黑马白缨的将军,勒缰驻马,右手略抬,身后众将立时驻足,行止果决之极。

那人独自驰马上前,在高台十丈外驻鞍下马,解下佩剑,递与礼官,一步步缓缓登上高台。

哥哥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紧涩,“那是萧綦。”

那个人离我们如此之远,远得看不清面目,仅仅遥遥望去,竟已让我生出压迫窒息之感。

他在太子三步之外停步,微微低首,屈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