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坚决表示八股文不能废,双方在皇帝面前争论得很厉害。后来请示慈禧,她的意见是:八股文应该废!所以“维新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废黜八股文。
  虽然光绪和慈禧一致同意“戊戌变法”,但是光绪在“戊戌变法”这件事情上的处理并不是很妥当。当年隆裕对我爷爷说过这样的话: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几个见变法已经下诏,就认为可以完全改变现状。但是他们认为皇帝控制在太后的手下,虽然太后同意变法,但是不可能完全由着他们的意思来。所以他们在密谋让太后下台的过程中,被袁世凯知到了,袁世凯到太后那里告了光绪的状。她听了非常生气,开始不信任光绪皇帝,想把他废掉。但是由于受到各国驻华使节的反对,英国和日本出面保护了维新派的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因此太后也非常不满洋人。后来她联合义和团,下令向八个国家宣战,首先就是进攻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区。
  从爷爷的讲述中我觉得,作为封建统治者,慈禧想为清王朝建立万年基业,建立永久的统治。为形势所迫,后来她进行了某些自我改革,但是她的改革不到位,她的目的仍然在于集权于满洲贵族,最终镇压了胁迫她的变法运动。
  对于慈禧执政的一些背景,我爷爷曾经对我做过这样的分析。
  第一点,咸丰皇帝撒手而去的时候,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中国的稍显富庶的东南地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英法联军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国内的民族矛盾激化,满汉之间、满回、满苗之间的关系存在相当大的变数。可以说,当时的大清犹如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举措稍有不当,国家随时可能会分裂,然后像印度一样全面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第二点,当时满族的八旗军队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蒙古的军队在与捻军的军事行动中也元气大伤。和军事力量比较,满族和蒙古的人才实力更是不能恭维。在财力上也严重不足。明朝崇祯到死时,皇家还有三千七百万锭白银和一百五十万锭黄金,而慈禧当时的军费都需要地方财政支出。曾国藩的大军围住南京时,因为没有饷银,就发生了几次哗变。如果慈禧完全依靠满族,一定会失败,但如果她过分照顾汉族利益而忽略满蒙的利益,政治风险会更大,这完全是一个两难选择,其中的回旋空间不大,加之她以女性执政,本来就有不少反对势力,稍不小心就可能身败名裂、身首异处。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慈禧执政之初,与汉族势力达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和妥协,某些领域从满族控制很严的状态下有很大的放松,比如军队和地方督抚,汉人不仅掌握了庞大的军队,任督抚的也越来越多,汉族势力得到较大发展,这有效地消除了满汉之间的离心力,缓和了中华民族内部各种危机,重新树立了中央政权的威信,维护了中国的大统一。她同时放手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兴办洋务实业,使衰退的国力重新得到恢复,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与西方列强对抗的军事实力。
  今天看来,爷爷当年的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
  说起慈禧的执政,也有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她和孝庄做比较。有人说她们都是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她们的权术水平都是第一流的。慈禧之所以专权五十年,而孝庄功成退于幕后,有人认为绝不是因为她们的道德不同,而是因为她们所处的客观背景不同。
  在慈禧时代,她很快就彻底铲除了辅政大臣的势力。到她想专权的时候,谁又敢反对.谁又能反对呢?等到她的权力高度牢固的时候,皇帝又靠什么发展自己的权力呢?而在孝庄时代,孝庄根本就没有专权的机会,如果她想专权必然会受到辅政大臣的强烈反对。辅政大臣们有这个力量。等辅政大臣被铲除后,皇帝已亲政了。相反,为了避免皇族势力被辅政大臣们吞蚀掉,整个皇族就只有不断地巩固皇帝的权力。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的权力自然很快地成长了起来,等到辅政大臣的势力被铲除后,皇帝的权力早已巩固了。
  换句话说,如果把孝庄放在慈禧的背景下,她也不会把权力交还给皇帝的。把慈禧放在孝庄的背景下,她也不会落得最后这样一个结果。
 
 
                  
四、养一个不争气的儿子(1)
  
  
  在外人的眼中,慈禧贵为皇太后,肯定有吃不完、穿不完的幸福。但是在家族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幸的人。首先是嫁了一个平庸的丈夫,其次又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对于一个要强的女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中国人对不幸的说法很多,其中最不幸的就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而这些都是说一个男人的不幸,而作为一个女人,这一切最不幸的事情都被慈禧赶上了。 
  慈禧的儿子,也就是同治皇帝,名叫载淳,也是我爷爷的表哥。爷爷说,他这个表哥6岁登极,在位13年,19岁的时候病死。关于同治,我也在阎崇年先生那里得到了求证:因为同治6岁就开始登极,并且还要念书,所以老师当然就管教很严。当时同治上学有陪读伴读,名义上是陪他读书,一块儿切磋学问,实为代同治受过。
  当时的同治是个小孩儿,上课的时候也免不了违反纪律,所以老师就要斥责或者惩罚他。又因为同治是皇帝,不能直接惩罚他,所以就斥责伴读,杀鸡给猴看。违反纪律很严重的时候,就要体罚,也不能体罚皇帝,同样体罚伴读。所以那两个伴读呢,就变成替同治受过了。
  在同治老师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同治困的时候,就打盹,有了精神的时候,就胡闹,就是不好好念书。老师也着急,但是却没有办法,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亲政的时候,已经17岁了,可看奏章还很困难,更批阅不了奏章。
  但是同治并不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爷爷说,同治6岁就已经登基,由于母后的垂帘听政,他到了18岁才开始亲政。他也想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但是更想讨得母后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是没想到,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按照清朝的惯例,同治14岁时就应该亲政,因为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但是慈禧就是不放心,要垂帘听政,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亲政的时间都推后了。等同治18岁的时候是不能再推了,于是同治亲政,太后退帘。而这一年慈禧才39岁,还很年轻。
  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分析是:对于这件事情,慈禧的打算非常明显,退帘之后,两宫太后还住圆明园,但是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联军给烧毁了,同治为了孝敬母后,同时又为了自己想做一点事情。所以在亲政之后,决定要重修圆明园。圆明园的恢复,要数以千万计的银子才可以,可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什么钱。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捻军的事情也刚刚平定,又办洋务,建工厂,开矿山,买军舰,制枪炮,都需要钱,最可恶的是还要给西方殖民者赔款,所以朝臣里就针对这件事情有了议论。
  但是同治执意要重修圆明园。他发了一个上谕,说要重新修建,让京城内外大小官员“量力助修”,捐钱只是说得好听,“量力助修”,最后也是不捐不行。奕呢,本来就不大赞成。皇帝说了,两宫太后也暗示要修,所以奕就先捐了银子,两万两,奕又指示户部拨库银两万两。各地的大小官员也捐吧,捐了三十万两银子,这点银子对修圆明园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这样就有一个官员和一个御史上了奏章,说经济比较拮据,建议暂缓修园。同治一听就火了,罢了他们的官。从此以后,任何人都不敢再出面阻挠了。但是没钱,圆明园怎么能修建起来呢? 当然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实现,这让他非常郁闷。而更让他郁闷的是自己的婚姻。
  关于这一段,我们家是有说法的。
  爷爷告诉我,当年所有的秀女都到宫里来了,但是究竟选谁,慈安和慈禧意见特别不一致。慈禧看好一个,凤秀的女儿。而慈安看好另外一个,叫阿鲁特氏。两人交换了意见以后,意见不一致,慈安觉得这个女孩子好,慈禧觉得那个女孩子好,但总不能娶两个皇后,就让同治自己选择。同治就挑了阿鲁特氏,就是慈安选的那个。于是慈禧也非常不高兴:我给你选的皇后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