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政前后的一些事情还是比较正确的。
再后来,家里的一些老辈人都会在聚会的时候说起当年的事情。据说在给载淳举行了登基典礼后,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赐名为《治平宝鉴》,作为“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随后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一的那天,两宫太后携载淳在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在皇帝宝座之后设立两太后的宝座,中间用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这种举措更有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载淳已成年,两宫皇太后也撤帘归政。
但是非常不幸,同治皇帝由于自己的不争气,最后在亲政不到两年的时候就病死了。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慈禧决定立同治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得两宫皇太后又一次“垂帘”。到了光绪七年(1881年)的时候,慈安太后暴死,就只剩下慈禧一人垂帘听政。
这段历史我爷爷就记得非常清楚了。
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但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准备废掉光绪,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他的维新措施全部被废除,同时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这个时候,慈禧宣布重新训政,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才最后保留了光绪的皇帝称号。
对“垂帘听政”这个历史事件后人传说比较多,多是从反面去论述,但是从我们家族的观点来看,也许这是一件不得已而又必须为之的事情。
三、执掌江山(1)
慈禧曾经统治中国47年,关于这个人,历史将她划归为一个反面人物,一个卖国贼,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但是作为叶赫那拉家族的后辈人,从家族的观点看,我认为,咸丰皇帝身为一个男人都没有让江山稳定下来,而一个女人靠着什么能够让江山稳定下来呢?况且当时八旗的子弟是这样一种情况:提笼架鸟,吸食鸦片,无所事事,到处招惹是非。。。。。。那满清的江山又怎么能够稳固?从大清皇族的所作所为来看,谁都清楚满清的气数已尽,历数皇室贵族,换了谁也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186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二十年,英法联军从天津外面的大沽口登陆,然后打到通州,进入北京,把圆明园都给烧掉了。人们把这个责任都推到慈禧的头上,于是我就到处求证这一历史的真相,后来终于听到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的说法;慈禧是反对清朝跟英法侵略者和谈的。据说当时朝廷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跟英国和法国谈判讲和;而另外一派,主张要跟英法侵略者继续战斗下去。
我爷爷谈起这件事时也曾经说过,慈禧反对跟英国和法国谈判,她认为讲和是耻辱。另外,由于英法联军打到了通州,而懦弱无能的咸丰皇帝觉得在北京呆不下去了,就选择了逃跑。在咸丰要逃的时候,慈禧站出来,劝阻皇帝不要离开北京,如果皇帝留在北京,这个形势就可以镇得住。说如果皇帝您跑了,那么这个形势就乱了,北京就有可能受到洋人的践踏。这样,我也终于明白,人们对慈禧的诟病其实是片面的,很大的罪责,应该在咸丰的头上,说慈禧应该对这件事情全部负责,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当然,除了家族观点之外,在我听到的其他说法中,也的确发现慈禧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可推卸责任的。我认为这是比较客观的。
后来,我在杨天石先生的讲座中,还发现了很多与以往不同的观点。第一个就是当年慈禧曾经支持了中国的洋务运动,特别是支持成立天文算学(算学就是数学)馆。她的这一做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在这个情况下,她站出来用口头、用书面的形式,用皇帝的名义发了十道谕旨。谕旨上说:天文和算学是读书人、儒者所当知,不能够把它看成是一种技巧,而且这件事情不能再犹豫了,投考人员要认真考试,要送到馆里来学习。正是由于有了慈禧的支持,天文算学馆才算正式开馆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对洋务运动采取的是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对内是为了军事的现代化,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则是投降帝国主义。今天看来,过去的这些看法不完全正确。洋务运动目的是发展军火工业,建立兵工厂,建立轮船制造厂,当然有军事现代化的目的。但是,军事的现代化,会推动中国的工业及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在军事工业发展的同时,民用工业发展起来了,新式学堂建立了,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了自己的留学生,因此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是有推进作用的。
很难设想,如果不是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政治需要,没有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怎能在强大的守旧势力的阻挠下延续三十多年?很长一段时间里,慈禧被一些史家称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说她“一贯顽固守旧”,殊不知慈禧在这件事情上,并不缺乏改革进取之心。
爷爷说,当年洋务派每办一事,一定会招致顽固派和清朝流党的攻击,朝廷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对此,慈禧巧妙地施展其政治手腕。其实当年加设天文算学馆的议案一出,马上就有文渊阁大学士倭仁反对。他认为以中国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师事洋人”。慈禧见倭仁振振有辞,即令他保举数员精通自然科学的中国教师,另行设馆授徒,以与同文馆的洋教习相比试。倭仁看到慈禧在这件事情上头动了真的,于是赶快申辩,说所谓中国“不患无才”,不过是自己“以理度之”,这些都是想当然的事情,所以“应请不必另行设馆,由奴才督饬办理。况奴才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倭仁觉得自己的想法被慈禧遏制,最后请求开缺休养。
但是正当慈禧想要大张旗鼓地推行改革时,义和团运动开始爆发。一帮顽固派极度谄媚,极力怂恿慈禧利用义和团“排外”,酿成“庚子国难”。这个时候,局面无法收拾了,她只好携光绪仓皇出逃,一路上困顿风尘,颜面丢尽。痛定思痛,慈禧一面惩治坏事的顽固派官僚,一面急切地表达自己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改革的决心。
1901年1月29日,慈禧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根据爷爷的说法是她要求王公贵族、部臣疆吏“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上谕发布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其中尤其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二人联衔上奏的三道奏折最为完备。慈禧看完以后,认为“事多可行,即当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同年四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命奕、李鸿章等六人为督理大臣。至此,清末“新政”正式上演。
可见,人们总是把“保守”、“守旧”加在慈禧的身上的说法也不尽全面。再拿“戊戌变法”的这件事来说吧,按我爷爷的说法,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光绪皇帝在变法开始的时候,曾经颁布一个诏书——“明定国是”诏。光绪皇帝想通过这个“明定国是”诏,把变法、改革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策。光绪皇帝颁布这份诏书的时候,是请示过慈禧的,而且慈禧不仅表示同意,表现还相当激进,说此核心应是“今宜专讲西学”,这对于改革来说很进步、很彻底,进步到光绪皇帝的老师,变法的一个主要的支持者,都觉得受不了。
三、执掌江山(2)
说起这件事情,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因为光绪皇帝自己是不会亲自去起草文件的,所以光绪皇帝把起草这个变法文件的任务,交给了他的老师翁同把慈禧的思想“今宜专讲西学”告诉了翁同,他说慈禧走得太远了,所以后来翁同就在诏书里就私自改了一下,叫“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基,同时又需要博采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这个意思就是,翁同在慈禧的意见上,做了一点儿折衷,做了一点调和。他说我们首先要把中国的古代圣人的学问作为国家的基础,同时把西方学问里边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东西学过来。例如当时维新派主 张要废八股文,顽固派就坚决表示八股文不能废,双方在皇帝面前争论得很厉害。后来请示慈禧,她的意见是:八股文应该废!所以“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