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晌灾鳌<涛灾鞯慕墓ㄇ�636~前628在位)继续抗拒楚国北进,主持了践土之盟。此后,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称霸于西戎;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则北向窥测周王室,于败晋后称霸中原。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倡议召集弭兵之会,各国承认晋楚霸权。前6世纪下半期,江南吴国崛起,一度进占楚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开江淮运河北上,会诸侯于黄池;成为霸主。公元前473年,越灭吴。
中原地区的国家,本来是许多块不相衔接的垦殖区,春秋时期逐渐连结起来。各国接触增多,战争频繁。私田垦辟增加使井田制趋于破坏。租税制也出现相应改变。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变化的关键时期,但对于变化性质史学界迄无定论;有说是封建领主制转向封建地主制;有说是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有说是奴隶制由较低阶段转向较高阶段。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牛耕、施肥、水利应用于农业,耕垦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铁、铜、盐、纺织、陶器、漆器等手工业都相当发达,有官营也有私营。市场商品种类多,金属货币大量使用。城市人口大增,齐都临淄多至七万户。商人兼并农民、农民弃本(农)逐末(商)的现象引起统治者和政治家的忧虑,许多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社会结构变化显著。新的自耕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手工业者、商人具有独立的身分。宗法贵族分化;出现了俸禄制的官僚和各种士。士可以上升为官僚,也可以下降为农民。雇佣劳动时有所见,奴隶劳动仍广泛使用。豪强兼并农民并使之成为依附者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各国竞用士人,推行变法。魏、楚、齐、韩、秦国相继变法,其中秦用商鞅变法成就最显著。商鞅立什伍连坐法以控制人民,把民间大家庭析为小家庭以增加纳税服役的单位,力耕致富者减免负担,经商及怠惰致贫者罚为奴隶,以军功受爵高低决定其占有土地、奴隶数量。以后又令统一度量衡,以县制代替封邑制,废除井田。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富强起来。
文化学术也有相应变化,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儒家创始人孔丘(前551~前479),没落贵族出身,熟悉古代典籍,多有新解。孔子重人事而不重天命鬼神,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他主张为政宽惠而不苛猛。他本着有教无类精神,把教育向较低社会阶层推广,这种精神,正是战国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言论被汇集为《论语》一书。后世的儒家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加《乐》则称六经);据说都曾经孔丘审定。战国时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轲(约前372~前289)和荀况(约前313~前238)。孟子主张人性善,鼓吹行仁政;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人定胜天。孔孟的儒学在后世处于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及中国民族发展影响很大。
战国时诸子百家竞起。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创始人墨翟(约前468~前376)反对战争,提倡兼爱;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墨家还主张假鬼神力量以制约人主的行为。道家的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而治。他认为对立因素可以转化,这是朴素的辩证思想。庄周(约前369~前286)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持相对观点,崇尚自然无为。法家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前进有赖君主权威,而加强君主权威必须法、术、势并重。法家学说集大成者为韩非(约前280~前233)。李悝撰有《法经》;已佚。出土的云梦秦简保存了战国时秦国法律的许多内容。诸子中的兵家;留传至今的有孙武所作《孙子兵法》,是杰出的军事著作。近年山东出土了《孙膑兵法》以及《尉缭子》等书。
文学方面,屈原(约前340~约前278)的《离骚》,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史学、天文历算和其他科学技术,春秋战国时都有贡献。
各国经济发展和变法改革,加强了国力,刺激了兼并欲望,因此战争规模更大,也更频繁。战国前期魏国最强,于公元前344年率先称王。接着秦国崛起,蚕食韩、魏、赵国;并向南取蜀;并吞楚国汉中之地。燕、齐等国战争也不少。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史称秦坑赵降卒四十万。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筹划攻灭六国。公元前230至前221年;秦军陆续灭韩、赵、魏、燕、楚、齐,统一天下。
秦至南北朝(公元前221至公元589年)
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以咸阳为首都的东至海、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阴山和辽东的大帝国。他尊称自己为皇帝,制定尊君卑臣的各种制度。在中央,设立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下辖诸卿的政府机构。在地方,郡县制代替了西周的分封制,郡守、县令由中央委派。县以下设乡、里以及司治安的亭。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统一法律,加强了政治统治。秦始皇还采取了许多削弱六国旧贵族的措施。
秦朝拥有强大的军队,其中三十万驻守北边以防匈奴,五十万屯戍岭南以防越人。秦朝筑成由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凿通灵渠以沟通湘漓水系交通;修通了自咸阳至燕、齐、吴、越的驰道和至北方边塞的直道。
秦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特色。大量人力、财力用于战争和兴建;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秦始皇生前已是“群盗满山”,死后立即爆发了陈胜领导的农民战争(见陈胜、吴广起义)。东方六国的残余力量也群起反秦,因此灭秦后呈现分裂局面。项羽、刘邦分别以楚、汉的名义进行了三四年的激战,刘邦获胜,在统一的秦帝国的废墟上着手建立比较稳定的汉帝国(见楚汉战争)。
西汉政治和汉末社会危机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建立的以长安为首都的西汉(前汉)帝国,继承秦朝规模;沿袭秦朝各种制度。但又力求休养生息;避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刘邦给罢遣的军士赐爵授田,培养出一个有军功爵的中小地主阶层和一部分较富裕的自耕农民,他们在汉初复兴农业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轻徭薄赋和慎刑政策的执行,是所谓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
汉高祖仿效秦始皇,迁徙六国后人于关中。他消灭楚汉之战中形成的东方异姓诸侯王;代之以同姓诸王;并立下非同姓不王、非功不侯的誓约。同姓王强大后,同样形成割据。景帝接受晁错“削藩”建议,并压平了吴楚七国之乱。武帝继续削弱同姓王,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前140~前87),西汉国势最盛。他削弱丞相的权力,在宫中形成一个新的权力中心,称为中朝。中央军力得到加强,司监察职任的部刺史开始设立,以执法严酷闻名的酷吏成批出现。郡国岁举孝廉以补充官员队伍;长安和各地分别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各级官员。经济方面,统一汉初以来紊乱不堪的货币;实行政府专营盐、铁以及均输、平准之法;打击大商贾(见两汉均输、两汉平准)。汉武帝维持了政治的稳定,并以聚集的钱财发动对周边各族的战争。
越人散居东南各省。羌人和西南夷人则散居西南地区。汉在各族居地列置郡县。汉与匈奴的战争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汉将卫青、霍去病等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夺得河西走廊之地,并于西北边境之地修筑长城、烽燧,列置屯田。汉与西域诸国的交通,也逐渐开通,西域三十六国陆续内属,从而形成了经由河西走廊;分沿天山南北两路;西越葱岭,以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陆上交通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在探索西域道路和使西域内属的事业中,张骞起了卓越的作用。
汉武帝完成了辉煌事业,也耗尽了国力,加重了农民的困苦。货币制度重新混乱起来,豪强兼并现象日益严重,流亡的农民或沦为奴婢、佃客,或聚众暴动。武帝晚年转变政策,缓和矛盾,导致昭帝、宣帝时期的小康局面。此后社会又险象丛生,官吏贪暴;商人盘剥;更甚于前。农民暴动、铁官徒暴动,所在多有。外戚王氏乘机逐步控制了政权。统治者多方探索摆脱危机的办法,都无效果。公元8年,外戚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托古改制。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有:①公私土地一律改称王田,不许买卖。私田按井田制度核算,每家多余土地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