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与不幸,总是时不时地跑来敲我们的门,就像抛起的硬币一样,你永远无法预测即将来临的是哪一个。生命即是如此,是一种无法强求的机缘。许多东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从容中不期而至。有句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月亮太高,凡尘的力量难以企及,但是开启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就会笑在掌心。人生就是如此,从容淡定中,就是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与命斗,其乐无穷
普通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
——《理想人生》“论命运”
“人定胜天”,人们不断地发出如此的呐喊,一方面想证明自己身为万物主宰的巨大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在为面对无能为力之事时提供勇气与希望。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人们努力想要改变与战胜的,只是可以改变的环境,而不是毫无预兆的命运。他说:普通所谓努力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至于“命运”,照定义讲,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
显然,于冯友兰先生而言,虽然人的一生中,总是难免会遭遇一些无法预知与掌握的“命中注定”之事,但人也不应只是任由命运的发展,而毫无作为,毕竟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力范围之外的,像环境,就是人们可以掌控与改变的。因而,人还是应该竭尽全力地去改变不利于自己的环境,使可控制范围内的人生,变得尽可能的顺遂。如果将一切都交到环境的手中,便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有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将他的靴子和袜子撕成碎片后,便狠狠地啃起村夫的双脚来了。正好这时有一位绅士经过,看见村夫如此鲜血淋漓地忍受痛苦,不禁驻足问他,为什么要受兀鹰啄食呢?村夫答道:“我没有办法啊。这只兀鹰刚开始袭击我的时候,我曾经试图赶走它,但是它太顽强了,几乎抓伤我的脸颊。因此我宁愿牺牲双脚。呵,我的脚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真可怕!”
绅士说:“你只要一枪就可以结束它的性命呀。”村夫听了,尖声叫嚷着:“真的吗?那么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吗?”
绅士回答:“我很乐意,可是我得去拿枪,你还能支撑一会儿吗?”
在剧痛中呻吟的村夫,强忍着撕扯的痛苦说:“无论如何,我会忍下去的。”
于是绅士飞快地跑去拿枪。但就在绅士转身的瞬间,兀鹰蓦然拔身冲起,在空中把身子向后拉得远远的,以便获得更大的冲力,然后如同一根标枪般,把它的利喙刺向村夫的喉头,深深插入。村夫终于扑死在地了。死前稍感安慰的是,兀鹰也因太过费力,淹溺在村夫的血泊里。
或许人们会问:村夫为什么不自己去拿枪结束掉兀鹰的性命,却宁愿像傻瓜一样忍受兀鹰的袭击呢?在这则故事中,兀鹰只是一个比喻,它象征着萦绕人生的各种危险与困难的环境,人们很容易将其视为命运的安排,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其实,眼前遭遇的事情到底是命运还是环境,人们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在没有结论之前,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默默地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像一个旁观者般眼睁睁地看着人生转变;二是用尽全力地去尝试改变,不论是命运还是环境,也不论努力之后是否能有想象中的结果出现,起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与命斗,其乐无穷”的激情时,即便环境再恶劣,不利的因素最终也能被克服,甚至成为人生前进路上的重要一环。
伊米莉只会说一点点可怜的法语,却毅然决然飞往法国,去做一次生意旅行。虽然人们曾告诫她:巴黎人对不会讲法语的人是很看不起的,但她坚持在展览馆、在咖啡店、在爱丽舍宫用法语与每个人交谈。伊米莉一点也不怕结结巴巴,不担心出丑。因为她发现,当法国人对她使用的虚拟语气大为震惊后,许多人都热情地向她伸出手来,为她的“生活之乐”所感染,从她对生活的努力态度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他们为伊米莉喝彩,为所有在不适的环境中仍有勇气做想做的事情的人欢呼。
无论何时,都不要轻易地将发生的事情视为命运,一旦这样认定,便会有听之任之、一无所获的结果出现。视一切均为环境所致,心中自然会涌现出人力可以战胜的勇气与力量。丢弃心存侥幸与听天由命的懦弱,执起“人定胜天”的魄力与活力,一定能在“与命斗其乐无穷”的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各适其适,无为中的大作为
人如有所不同,最好听其自然发展,各适其适,顺其性情。
——《理想人生》“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莱布尼茨,17世纪最有才气的知识分子。在担任“宫廷顾问”期间,他曾在对皇帝解释哲学问题时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为此特地到御花园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结果大失所望。这便是莱布尼茨提出的经典论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不单树叶如此,对于复杂得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会是体力、心智这些内在的不同,也会是家庭、朋友、经历这些外在的不同。即便是一卵同生的双胞胎,也永远不可能在人生的路途上重合。
以哲学为终生事业的冯友兰先生,自然知道莱布尼茨的这一观点,对此也表示赞同。这位习惯于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解释哲学的哲学家,同样用他自己的话,对莱布尼茨的观点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他说:“人如有所不同,最好听其自然发展,各适其适,顺其性情,不必使其整齐划一。”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与此背道而驰之事。很多孩子并不喜欢音乐,而喜欢运动,但在家长的坚持下,必须去上钢琴课;许多孩子并不喜欢背诵唐诗宋词,而喜欢各种观察动植物,但是在家长的坚持下,必须每天在家中学习唐诗宋词……家长们可能会说:这是为了孩子好。然而,学钢琴、背古诗并非对每个孩子都好,唯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冯友兰先生的母亲,便深知此理。她明白子女间的差异,从不强求子女和当时的同龄人一样去学大家都在学的东西,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她鼓励孩子们去做适合他们自己的事情,去发展自己的潜能。于是,在她的教导下,冯友兰先生成了哲学家,他的妹妹景兰成了地质学家,沅君成了著名作家,在唐河一带被尊称为“三冯”。不可否认,在冯友兰先生三兄妹的成长过程中,冯母的顺其自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冯母的各适其适,才使得他们三兄妹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其实,人生亦是如此,唯有各适其适、顺其自然,才能从容地度过。否则,将长久地被失败与挫折的愁苦所折磨,永远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与逍遥。
美国的圣地亚哥是一个浪漫而富有魅力的海边城市,从它的边境走过去就是墨西哥的一个小城市。走进墨西哥,你立刻会感觉到一种十分不同的氛围,从城市面貌上讲,毫无疑问,比起邻居——幽静美丽的圣地亚哥——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凡尘。墨西哥的贫穷落后,使人感到有点像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尘土飞扬的马路,简陋的餐厅,卖小玩具讨钱的小孩子……
然而,游人能立刻被这里的欢乐气氛所感染,穿着朴实、热情友好的人们脸上写着喜悦,带给人一种久违的感动。不远处,三五成群的个子不高的墨西哥男子边拉手风琴,边卖烤肉,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味。实际上,这只是当地人极为平凡的一天。
墨西哥民族有着豪放欢快、热情洋溢、无忧无虑的性格。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确实,只有怀抱一颗顺其自然的心时,才会认真地环视周围的一切,而不是去遥望不可及的东西,唯此才能单纯、快乐地享受当下的生活。无论过去的生活甜蜜还是苦涩,也无论即将来到的日子是否舒心,让过去的成为过去,让未来的自然到来,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无须让自己的生活如别人般奢华,也无需苛求自己的人生与别相同,就让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明智的人生哲学。
冯友兰先生说:“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