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常说的好说不好听。如果你站在对方立场考虑,说话就会注意分寸,考虑到对方的感情变化。不过这样一来,自己就显得受委屈了,因为你要按照他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势必说起来不那么痛快,这就是好听不好说。就这么简单。

【2。话该怎样说出口】

那么我们到底是该说好说的话呢,还是该说好听的话呢?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朋友之间,还是开诚布公些好,因为你们是平等的,不需要谁顺着谁,真正的知心朋友也不会在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如果是对上级,那就要讲究说话的方式了。这不是让你学会拍马屁,而是要让你把握一个度,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感情变化和你不会有什么太大区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你还小心眼的人,他们是领导,面子比你薄,所以会更在乎说话。

说话其实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为啥这样说呢?比方说,同样是说话,话剧是艺术形式,吵架是生活本色。如果在舞台上,也像在生活中吵架一样,那你在家和老婆一起表演就行了,干嘛还要花钱去听他们折腾?对待领导也一样,你和他是工作关系,这个工作就是你们的舞台,而你和他之间的对话就是舞台表演,太生活化了肯定不行。

下级与上级对话最典型的,莫过于古代的劝谏与纳谏。这一劝一纳,其实已能说明问题的实质了。劝,就要有一个说的过程,就要讲究劝的方法;纳,就要有一个听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胸怀。这两个过程都按正常趋势发展,这劝纳才会并轨,才会成功。换句话说,事情其实并非那么简单,一方面检验的是臣子的智慧;另一方面检验的是君王的心胸。这对双方都作出了要求。

人的脾气禀性并不相同,而作为领导,心胸气量也不一样。事务繁忙再加上自我感觉良好,鼻孔朝天斜眼看人或是淡然冷漠,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官气。所以给他们提建议并要被顺利采纳,实际上并不很容易,这里面有个技巧问题。假如领导非常喜欢和欣赏这个下属,这个下属说话就会随意些。古往今来,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莫过于唐太宗和魏征。从魏征嘴里说出来的话,李世民喜欢听,心理上就容易接受,换个人就不一定行得通。但就是魏征,说话也不能太出格,还要把握一个度,像哥们儿一样大声吆喝不行。君王的威严,还是需要臣子们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去体现和帮衬的。

其实即便是魏征,一开始也不招李世民待见,不是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二位也是经过反复的磨合,才最终产生了默契。这个过程是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具体到刘邦和项羽,这二位也都有过纳谏和被人劝谏的经历,从中就可以看出方法问题。

【3。刘邦和项羽对别人的态度】

刘邦给人的印象和唐太宗一样,似乎也是个善于纳谏、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还有樊哙、陈平、彭越,都给他出过主意,他的江山就是在这些人的不断建议中一点点拿下来的。用郦食其计,取陈留;用张良计,取武关;用陈平计,解决荥阳危机。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刘邦之所以能对这些人言听计从,最起码说明了四个问题:一则,这些人说得有道理;二则,刘邦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或者说刘邦这人有判断力;三则,刘邦这人自己没什么主意,至少不会很多;四则,刘邦这人脾气还算随和。通过这四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邦同志是个好领导,而且是个相当不错的一把手。

一个好的一把手,不是看他具体做事的能力和魄力,而是看他对整体局势的掌控能力,是否能对事情作出准确预判,进而作出迅速的部署,屁大点事都亲力亲为的人根本不适合做一把手,要都那样还要手下人干什么?一把手可以不干活,但必须要有很强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这就需要他遇事有耐心,心胸开阔、脾气随何,能够冷静分析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让问题在脑子里有充分的停留时间。发挥群策群力,永远比自己独断专行好。

刘邦这方面做得很好。天下大定,刘邦大宴群臣,在会上做总结时,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意思是,论谋划的运筹,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障供给,我不如萧何;打胜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用好他们,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这是刘邦攫取天下之后的经验总结,是肺腑之言,张、萧、韩三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哪一个拿出来刘邦都比不了,但是刘邦能把他们绑在一块儿,共同为他效力,那么刘邦就是集合了三个人的能力,如此,三人中哪一个都比不上他刘邦了。这就是一把手的本事。

对于别人的话,项羽其实也并非完全听不进去,项羽从跟随叔父项梁起事,到破釜沉舟独当一面,最后成为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一路走来,也没少有人给他出主意。对此,项羽不但听,而且还能做到主动和别人商量。比如:项羽解除赵国危机,章邯军全部投靠了项羽,然后大军一起进发关中,行至新安时,项羽指挥的诸侯联军和投降的秦军之间,因为积怨太深而发生了争执。诸侯联军的官兵大都是穷苦出身,许多人以前曾被征戍到关中一带做徭役,饱尝羞辱和打骂,这下有如咸鱼翻身一般,把怨气全撒在这些秦朝的降兵身上,变本加厉地把秦兵当奴隶使唤,秦兵难以忍受,好多人便有了逃跑的念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这边的将士察觉了,便报告了项羽,项羽便召来黥布和蒲将军二人商量,最后三人达成一致意见:将这些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

抛开事件本身的对错,以及手段是否残忍、事件的影响如何不说,单就听取别人意见来说,项羽首先是听了,然后很重视,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还主动去和手下人商量。

还有:鸿门宴前夕,曹无伤向项羽告了刘邦一状,项羽打算向刘邦兴师问罪。没想到却遭遇无间道风云,叔叔项伯不但向张良泄露了军事情报,还被刘邦忽悠,做了口头上的儿女亲家,于是反过来帮着刘邦蒙项羽。他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意思是人家刘邦费力打下关中,你才这么顺利入关,人家立了功,我们还要出兵打人家,这是不义的行为,应该善待人家。项羽认为言之有理,于是“许诺”,答应善待刘邦。这也是鸿门宴刘邦没被项羽灭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否则项羽想杀刘邦,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十个樊哙闯宴也是白搭,刘邦借口上厕所更是门儿都没有。

再比如:刘邦伐楚,结果被项羽打败,追到荥阳,双方在荥阳展开拉锯战,刘邦“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筑起甬道,和运河相连,好用来运取粮食。项羽屡次出兵侵夺甬道抢夺粮米,最后刘邦军“食乏,恐,请和”。面对项羽狼一样的进攻,刘邦军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于是欲“割荥阳以西为汉”,咱别打了,我们服了,我就占荥阳以西就行了,其他还是你西楚霸王的。项羽“欲听之”,也觉得这样耗下去没劲,打算就此罢手,这时范增就说了:“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说现在刘邦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就会败的,现在我们要是收手,将来肯定后悔,项羽听从范增建议,“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不光是老谋深算的范增,就连十三岁孩子的话,项羽也能听。荥阳拉锯战,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多次失利,后来荥阳也被项羽军占领了,刘邦于是派彭越攻打梁地,截击项羽的粮道,切断其补给,以缓解项羽的进攻势头。彭越接连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逼得项羽只得回兵攻打彭越。结果在攻打外黄时,项羽遇阻,将士折损不少,外黄一战,项羽气到极点,把气全撒在城中百姓身上,下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驱赶到城东,准备坑杀。这时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刚十三岁,站出来面对威严而又愤怒的项羽说:“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这段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