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褪枪ぷ髂芰τ写徊教岣撸褪亲鞣缛怼�

作风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此人性格直爽,脾气火爆,体现出的作风就会急促、硬朗;彼人性格温和,脾气柔顺,作风也会绵软、和顺。当然也有例外,外柔内刚或者外刚内柔的也不少,也是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平时看着柔柔弱弱的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却表现得很坚定,而那些平时咋咋呼呼的,关键时刻也会掉链子。毕竟人是复杂的,环境也是多变的,不是靠哪一点就可以定性的。

人的作风还和他的内心想法有关,受内心支配,表现出来就不一样。进入咸阳,刘邦和项羽便表现出不同的作风:刘邦约法三章,秋毫无犯;项羽火烧咸阳,杀光抢光。这都给人留下极强的感官冲击:一个至阴至柔,一个至阳至刚;一个慢条斯理,像一个狡猾冷静的老辣政客;一个风风火火,像一个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

【2。约法三章与火烧咸阳】

刘邦是反秦诸侯中最先进入关中的,面对金碧辉煌的咸阳宫,想到几年前看到秦始皇威风出行时的感慨,大有功成名就、天遂人愿的惬意。尽管十分不情愿,刘邦最终还是听从樊哙、张良的建议,抵制住了强烈的物质诱惑,把金银珠宝全部封存,然后大手一挥,回军灞上。

一旦忍痛割爱,刘邦接下来的表现便十分清醒了,他把关中一带有头有脸的头面人物召集起来,给他们开了个会。会上,刘邦作了重要讲话,介绍了自己是打哪儿来的,以前是干什么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一路闯关的光辉历程,声音几度哽咽,讲话屡屡中断。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这段话虽短,但高屋建瓴、微言大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解读清楚的话,也须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咱们老百姓不讲究,就像项羽学文学武一样,不求甚解即可。简言之,刘邦大概说了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宣布政策措施。秦法太苛刻,“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老百姓连说个悄悄话的权利都没有,太不是玩意了,我来了没那么多事,就约法三章,很简单,以后你们的政治环境就轻松了;二是稳定民心。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是解救你们来了,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你们都看见了,所以请父老乡亲们放宽心,该干嘛还干嘛,卸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上阵,稳稳当当地别耽误了生产生活,从此你们就当家做主人了;三是为自己称王造势。我刘邦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我来之前,我们有个约定,按照这个约定,反秦诸侯中,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当关中王,现在我先打进来了,毫无疑问我就是未来的关中王,也就是你们这里的父母官,所以我一定会对你们负责任的;第四,最近一段时间的打算。我现在之所以还军灞上,没住在咸阳,是因为我懂规矩,要等各路诸侯到齐了,然后再一块儿宣布任命我这个关中王,所以这段时间先不安排具体的工作,“诸吏人皆案堵如故”,维持秦朝原有的官场秩序,工作上不能断档,要保持连续性。我不搞特殊化,一切按约定来。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第二、三、四条,刘邦其实都是在夸自己怎么怎么好,给老百姓打打预防针,为自己将来上任做铺垫,真正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也就是刘邦重点强调的第一条:约法三章。老百姓看的是实惠,要的是自由,才不关心你谁当关中王呢。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莫名其妙地被治罪了,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出气都均匀多了。

刘邦不慌不忙、侃侃而谈,一切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把握。

如果说刘邦入咸阳是张弛有度、步步为营的话,那么项羽入咸阳则就简单得多、也威风得多了。他先“引兵西屠咸阳”,再杀“秦降王子婴”,然后“烧秦宫室”,最后“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一连串的动作,基本可以用烧、杀、抢、掠四个字概括,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从咸阳城“所过无不残破”、咸阳宫大火“三月不灭”的情势来看,项羽此次屠城基本是毁灭性的,无怪乎杜牧先生在《阿房宫赋》中大发感慨,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金碧辉煌的昔日皇城变成了漆黑的焦土,那是连草都别想再长出来了。

项羽的行为也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项羽对秦国的态度是除恶务尽。项羽军事上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推翻秦朝的统治,这也是他和叔父项梁两辈人的奋斗理念。即是如此,那么杀掉秦王、烧掉皇宫就是计划内的事了。在项羽看来,只有毁灭秦朝具有标志性的人和物,才算彻底覆灭了秦朝。

第二,项羽崇尚武力。这个咱们前面说过,项羽力能扛鼎,也让他对武力产生了依赖。起事之后,项羽攻城略地,一直在打打杀杀中度日,破釜沉舟的壮烈之举,让他的武力征服达到巅峰,所以也就对武力更加迷恋。他坚信:武力和屠杀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这就是他的作风。应该说,这次屠城的震慑力还是很大的,秦国旧臣对秦国的最后希望就此破灭,而关中的百姓目睹此景,也是惊恐万分,“不敢不服耳”,只剩下战战兢兢、两腿筛糠的份儿了。

第三,项羽不注意群众影响。杀子婴、烧皇宫这个可以理解,而“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就是强盗行径了。老百姓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不可能没有看法,他们在害怕的同时,势必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敢情这主儿比那暴秦还暴呐,将来还不定会怎样,所以“秦人大失望”,先前刘邦留下的美好印象至此荡然无存,代之是对项羽的无限恐惧。

同是进入咸阳,刘邦和项羽的行为却大相径庭,其根本原因,还是他们二位的目标不同。刘邦志在为政关中,关中现有的一草一木迟早都是他的,他当然舍不得毁掉;项羽志在灭秦,想要打回楚国的威风,找回家族昔日的荣耀,当然是怎么解气怎么来。都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刘邦就要聚拢民心,以改变秦朝的旧秩序;项羽则要耍尽威风,以毁灭秦朝的旧秩序。

在第一章中,我们曾说到,面对秦始皇出行时的威风,刘邦和项羽说了不同的话。到现在为止,他们的话可以说都基本得到了兑现,我们也就更能理解他们彼时说话的深刻含义了。刘邦羡慕秦始皇,是想做秦始皇的位置,尽管那时的愿望还是个美丽的传说,即使是成为汉王后,他也好一阵子没敢做当皇帝的美梦,但他骨子里是有渴望的;项羽痛恨秦始皇,是要毁灭秦始皇的东西,消除秦国的影响,像当年秦国灭楚国一样灭掉秦国。正是因为二人出发点不同,所以才会说出不同的话,这也注定了他们在关中会做出不同的事。只要看看他们二人行为背后的隐情,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行为了。

【3。约法三章的真实用意】

“约法三章”,乍一听,这里面似乎只有三件事:杀人的要处死,伤人和盗窃的要判刑。况且后面还跟进了一个司法解释:“余悉除去秦法。”这就更加加深了这种认识。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应该说,这个政策的出台,刘邦是耍了心眼的。他的所谓“三章”,并非只有“三条”这么简单。刘邦简化的是秦法,秦朝的法律依据的是《法经》,《法经》是春秋时期李悝所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典,共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按照《晋书》后来的说法,此法典是“集类为篇,结事为章”。按犯罪的不同类型分出篇目,篇中含章,章中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就像现在的刑法民法,第几章第几条第几款一样,并不是简单的六项内容。六篇其实就是六大类,每篇之中又分多少章,而“一章之中或事过数十”,又包含了诸多条款。如此一来,刘邦精简后的“三章”,其中就应该包含了几十甚至上百的条款,内容并不少。也就是说:刘邦颁布的“三章”并非三条,但他就是要让关中百姓认为它只有三条。那么,刘邦为何要故意混淆视听呢?

刘邦之所以这样做,应当是当时形势的一种需要。秦末之所以天下大乱,酷法苛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秦始皇“灭礼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