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音乐的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峰,是其丰碑。没想到他的情感在第一阶段后竟会有这么强大和丰满的发展!然而,在《英雄的生涯》里,他再也找不到他早期那部作品中的细腻心理描写和旋律的纯净了,青春的洒脱也荡然无存;后者在他的《贡特拉姆》中还光艳四射,但接着便偃旗息鼓了。

*  *  *  *

自1889年以来,理查·施特劳斯一直在魏玛指挥瓦格纳乐剧的演出。他边感受着瓦格纳音乐的气氛,边把注意力转向了戏剧,写下了自己的歌剧《贡特拉姆》的剧本。疾病迫使他中断了工作,等他再拾起来时他已在埃及旅游。第一幕的谱曲在1892年12月至1893年2月之间完成,其间他在开罗与卢克索之间流连。第二幕的谱曲是1893年6月在西西里岛完成的。第三幕的音乐则在1893年9月初在巴伐利亚写成。尽管如此,这部歌剧的音乐却没有一点东方的味道。意大利风格的旋律倒颇有几段,折射出那里柔和的光线和与世无争的平静。我从中能感受到这位康复期病人的倦怠和慵懒,几乎能触摸到一位泪水说流就流的年轻姑娘的心,虽然她对自己的伤心梦也感到有点可笑。我觉得施特劳斯肯定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的灵感直接来自他康复期的深刻印象。他的狂热在曲中沉睡了,某些段落充满了大自然的温柔抚爱,让人想起柏辽兹的《特洛伊人》。但是剧中音乐又常常失之于浅薄和俗套,瓦格纳的影子随处可见——这在施特劳斯的其他作品里可是很罕见的。剧中的诗文很有意思;施特劳斯在这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很多个性,使人可以感受到他在创作理念上的矛盾——既胸怀宽广博大,但又常常自满自足和首尾失调。

施特劳斯一直在研究历史上的游吟诗人或歌手这一神秘现象。这种现象产生于中世纪的奥地利,游吟歌手们以其优美的歌曲来抵制艺术的堕落和挽救人类的灵魂。他们称自己为“爱情的武士”。当时深受新基督教(neo…Christian)理念熏陶和瓦格纳及托尔斯泰影响的施特劳斯迷上了游吟诗人这一题材,于是从“爱情武士”们中挑出贡特拉姆来当他作品中的主人公。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的德国。第一幕的背景是小湖畔上的一片林中空地。乡民们起义反抗贵族失败而来到这里。贡特拉姆和他的师傅弗里霍尔德在他们中间分发救济品,随后这群被打败的乡民逃进森林。只剩下他一人后,贡特拉姆开始梦想春天的快乐和大自然的美妙觉醒。但一想到在这美妙背后埋藏着残酷的现实,他心情又十分沉重。他想到了人间的罪恶,穷人的苦难,以及连年的战乱。他感谢基督把他领到这个不幸的国度,亲吻了十字架,然后决定去一趟属于这一切祸根的暴君的宫廷,并当面让暴君了解神的启示。这时弗莱希尔德出现了。她是贵族中最残暴的罗伯特公爵的妻子,并对周围正在发生的暴行深恶痛绝。她似乎仇恨人生,并想投湖自尽。贡特拉姆阻止了她;他起初怜惜她的美貌和烦恼,随后,这种怜惜随着他认出她是可爱的公主并是不幸大众惟一的救星而不知不觉地演变成爱恋。他告诉她,是上帝派他来拯救她的。之后他就出发去城堡,坚信自己是负双重使命——既拯救人民也拯救弗莱希尔德——而去的。

第二幕,王公贵族们在公爵城堡中庆祝胜利。在官方游吟诗人慷慨激昂大放了一通厥词之后,贡特拉姆应邀献艺。由于观众的邪恶及觉得自己的歌唱毫无意义,他事先已经泄了气;他犹犹豫豫,真想马上离开他们。但是弗莱希尔德伤心的表情使他又不忍离去;看在她面子上他唱了起来。他的演唱起初还平静适度,表达了他在这庆祝强权胜利的欢宴上胸中充满的哀伤。但随后他就陷于梦幻,仿佛看见和平女神的婀娜身影在人群中梭游。他以青春的甘美和柔情描述她的芳姿,当唱到获得自由的人类的理想生活画面时,他达到近乎狂喜的境地。接着他又描绘了可怕的战争和死亡,及其散播全球的混乱和黑暗。他直接对那王子讲话,向他申明其职责,以及人民对他的爱才是对他的报答。他还警告王子,把不幸的民众逼到绝望的境地十分危险。最后,他呼吁贵族们重建国家,释放囚徒,援救百姓。他的吟唱在观众极为感动中结束。罗伯特公爵听出这些大胆陈词十分危险,遂命令手下逮捕贡特拉姆。可是诸侯都站在贡特拉姆一边。在这紧要关头有人报来消息:起义农民又发动了进攻。罗伯特号召他的人武装起来,可贡特拉姆觉得周围的人都会支持自己,反命令把罗伯特逮捕。公爵拔剑行凶,被贡特拉姆刺死。这时他的心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原因将在第三幕中说明。在接下来的情景中他一言不发,剑也从手中掉落,听任他的敌人再次对庆功会上的人群恢复行使权威,并听任敌人把他绑住押往监狱;那群贵族则闹闹嚷嚷地分头去抗击叛乱者。但弗莱希尔德却对贡特拉姆一剑把她解救出来不加掩饰地欣喜若狂。她心中充满对贡特拉姆的爱,一心一意只想把他救出来。

第三幕发生在城堡监狱里。这是令人吃惊、迷惑和十分有趣的一幕。它不是前面剧情的合乎逻辑的延续。你会感到诗人(指施特劳斯)的理想突然发生了混乱,他在创作过程中发生了感情危机,遇到了他最终未能成功解决的难题。他的思想转向出现得十分明显。施特劳斯在初创这部作品时过于虔诚,以致无法逃避用新基督教的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来结束这部歌剧;所以他只好用彻底重塑他的剧中人物来作这种逃避。于是,贡特拉姆拒绝了弗莱希尔德的爱情。他见到自己也同别人一样被笼罩在罪恶之下。他在向别人宣讲仁慈博爱的同时自己却充满了自私自利;他杀了罗伯特与其说是为了把人民从暴君统治下解救出来,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他动物般本能的妒嫉。所以他抛弃了自己的欲念,以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来赎自己活着的罪过。但是这一幕的有趣之处还不在于这种可以预料的结局(自瓦格纳的《帕西法尔》问世以来,这种结局很普遍),而在于另一个场景(虽然是在最后一刻临时插进去的,所以它同整个剧情脱节得让人很不舒服,尽管它的场面特别宏大)。该场景是贡特拉姆同他以前的伙伴弗里霍尔德的一场对话。弗里霍尔德以前曾把他引入教门,现在却赶来指责他犯下的罪过,并把他带到(游吟诗人的)会社(Order)〔1〕面前,听候它对他的审判。在这部长诗的最初版本里,贡特拉姆屈服了,并为自己立过的誓言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可是施特劳斯在游历东方时,曾突然感到基督教的这种对个人欲望的彻底压制十分可怕,所以他现在同贡特拉姆一道造反了,让后者拒绝屈从于本会社的法规。贡特拉姆摔碎了象征人类通过宗教信仰得到赎罪和拯救的诗琴,并从他过去一直坚信的光荣梦想中清醒过来;因为他看出这些梦不过是虚幻的一厢情愿,是要被现实生活所粉碎的一些影子。他并没公开放弃从前立下的誓言,但他已不再是当年立下这些誓言时的他了。在他幼稚不成熟时,他可以相信一个人应该服从法规,生活应该有法制。而现在只有一个小时他就受到了启发。他现在自由、也孤独了——单独同他的灵魂在一起了。“只有我单独才能减轻我的苦难;只有我单独才能赎清我的罪。只有通过我独处上帝才对我说话;上帝只对单独的我讲话。Ewig einsam(德文:永恒或永远的孤独——译注)。”这就是个人主义孤傲的觉醒,是“超人”的那种强力的悲观主义。如此情感的表达使剧中人物敢于放弃甚至否定(宗教),因为此举是对个人意志的强大肯定。

我之所以对这部歌剧谈了这么多,就是要肯定它的思想的真正价值,尤其是要强调人所称之的它的自传性质。施特劳斯的思想正是在创作该剧时开始定型和成熟的。他以后的经历将把这种思想形态进一步发展下去,但不会再有任何重要改变了。

《贡特拉姆》是作者深深感到失望的起因。他把它在慕尼黑搬上舞台的努力没法成功,因为乐队和歌唱家们都宣称剧中音乐没法演奏。据说他们甚至请了位著名评论家起草了一份正式文件,送到施特劳斯那里,证实《贡特拉姆》不是用来演唱的。主要困难出在其主角的戏太多,沉思加上道白总共占去了一幕半的篇幅。他的某些独白像第二幕的那首长歌一样,都持续半个小时之久,不过,《贡特拉姆》还是于1894年5月16日在魏玛公演了。之后不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