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萑说恼媸稻慈胧橹械摹J橹薪淮艘频牡氐闶恰胺胱嫌⒓依铩保裁床恍淳咛宓氐隳兀恳蛭闀N创作《红楼梦》时,已经把冯家的西溪草堂纳入了大观园,称作凸碧堂,总不能把三人不算文明的行为写到大观园中吧!所以只好含糊交代饮酒的地点是冯紫英家里。

  贾宝玉在大观园外的活动地点,还有一些是有原型可考的,例如随秦可卿送葬队伍所去的铁槛寺,就是洪家祖坟和家庙的所在地东墓坞(见图三)。这里是从洪昇的六世祖洪钟的墓地开始成为杭州知名墓地的,洪钟在明朝成化年间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死后皇帝亲自派员致祭,明朝著名大儒王阳明亲自撰写了墓志铭。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书中荣府的正厅中曾悬挂一幅由“勋教弟穆莳拜手书”的中堂对联,“穆莳”这个名字怪怪的,原来就是“墓石”的谐音,为洪家墓石“拜手书”的名人,就是王阳明。

  宝玉随老祖宗去打醮的清虚观,其原型应该就是西溪的“冲虚观”。这里在在南宋期间称“冲虚观”,后改称“抱朴书院”,现称黄龙洞,仍为道教圣地之一。黄龙洞距离洪园所在地深潭口不远,所以书中说,打醮的队伍后边的还没出发,前边的已经到达。至于“稀破的”瘟神庙,王一贴的道观等地方,是否有原型,已经很难考究了。西溪旧时庵观众多,许多规模不大的庵观,随建随废,缺乏历史记载,也无须逐一考证。

  洪昇出生于杭州西溪,成长于杭州西溪,家难后被迫离开杭州西溪,在北京过了二十多年极为困顿的生活,康熙三十一年再次回到故乡杭州西溪,直到六十岁去世。西溪是洪昇儿时的天堂乐园,青年时的浪漫沃土,老年时的避难场所。洪昇一生,都对故乡西溪怀有深沉的情感。西溪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积淀深厚,可谓杭州这个天堂中的一方净土。洪昇以自己的故乡风光为原型创作大观园,是文学创作最合理、最自然的选择。

  不知朋友们注意没有,《红楼梦》书中说大观园有“三里半大”,除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很少有这么大的,西溪的“五院”、“三庵”、“三馆”风景区连在一起,直径大约就是“三里半”左右(见图四)。西溪本来不是一座园林,但清初的西溪却到处都是优美的园林建筑,整体上构成一幅天然图画。书中宝玉题咏大观园时,始终强调“天然”的可贵,反对“人力穿凿”,可见西溪作为《红楼梦》大观园原型的原始风格,也可清楚看出《红楼梦》作者洪昇的审美观点。

  今天的杭州西溪公园,作为湿地保护区在加快建设。朋友们现在去西溪实地考察,很难直观看出大观园原型的模样,因为清初的建筑绝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了,必须拿着笔者这幅“导游图”,按照图上的标示,逐一去做实地历史调查,方能看出大观园原型的本来模样。西溪不难去,沿着天目山公路行驶,直奔蒋村,大观园的全部原型都在蒋村的南面和西南面,留下、五常、蒋村三个乡镇交界的地方。大观园的山水形势是“衔山抱水建来精”,这里恰是“衔”老和山,“抱”转山河水的形势; “芳园筑向帝城西”,这里恰好位于杭州城区的西面,《红楼梦》作者早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大观园原型的方位。杭州是古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正所谓“帝城”。 
 
 
 
第三节  大荒山 无稽崖 青埂峰


  《红楼梦》开篇,作者便交代,那块女娲遗弃的因“无才补天”而“自怨自叹”的顽石,那个“造凡历劫”经历了“风月繁华”的由顽石缩成的宝玉,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都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在哪里?红学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以脂砚斋为代表,认为是作者杜撰的地名,“大荒山”谐荒唐,“无稽崖”影无稽,“青埂峰”隐指情根,本无实地可考。另一种看法是后来的考证派,认为曹雪芹祖籍东北,“大荒山”指的是满族发祥地长白山,“无稽崖”谐音指满族先祖“勿吉族”,“青埂峰”指长白山天池,甚至进一步推断“绛珠草”就是长白山人参。

  显然,这两种看法均属凭空猜测,并没有任何根据支持。对第一种看法无须置喙,因为不是什么考证成果,也无从断定其对错。第二种看法貌似有理,但仔细审之,实经不起推敲。清代前期,满族虽有关于长白山的传说,朝廷也经常“祭祀”长白神山,但由于当时长白山地区原始森林密布,无路可通,祭祀活动都是“遥祭”,谁也没见到长白山什么样;“勿吉”、“肃慎”确实是满族的祖先,但这一学说是近现代学者研究出来的,清代前期无此说法,更何况曹雪芹家是“汉族包衣”,自无视“勿吉”为祖先的道理;长白山天池是18世纪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红楼梦》成书年代,尚无天池可言,不可能成为《红楼梦》描写“青埂峰”的借鉴实体。

  笔者在考证康熙朝洪昇是《红楼梦》初创者的过程中,对洪昇在几个重大人生遭遇发生时的行踪,进行了详细的追踪研究。笔者发现,康熙二十八年中秋,洪昇因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斥革”下狱处分,彻底断绝了仕进前途之后,由于极度悲愤,曾经骑着一头驴,抛妻弃子,独自一人,跑到京东的盘山,在“清泉白石”间流连多日,意欲跳出红尘,遁入“空门”。这段经历,在洪昇的诗作中有明确记载,应属信史。为了考证洪昇在盘山期间的详细活动,笔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盘山志》和《盘山志补遗》,翻阅之后,不禁大喜过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就在这两部志书中明明白白地记载着。

  盘山位于蓟县西北45里,现在隶属于天津市。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现时盘山的名气不算大,大概好多北京、天津的市民也不知道盘山在何处。但在清代前期,盘山却是一座与泰山齐名的名山,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名胜》集,还把盘山和黄山、泰山、西湖等地并列为中国十五大名胜。乾隆皇帝游盘山后,曾感慨道:“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可见当时盘山风景之美。据《盘山志》记载,从曹魏开始,唐、宋、元、明、清历朝,皇家都曾在盘山大兴土木、劈山建寺。如云罩寺、天成寺、盘古寺等。今天盘山遗存的寺庙建筑,多数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乾隆就曾在盘山按照承德避暑山庄的格局,修建一处规模浩瀚的离宫“静寄山庄”。康熙朝时,这些建筑尚没有,盘山经历了明末的长期战乱,还比较荒凉。考证“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必须借助康熙朝的志书记载,方可搞清楚。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指的就是盘山。盘山有“五峰”、“八石”、“三盘”之盛。上中下三盘中,上盘松胜,盘曲翳天,中盘石胜,千奇百怪,下盘水胜,涓流不息。盘山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共有八百多块形体大形象怪的石头。《盘山志》保存下来的洪昇《山中杂题》、《同拙公山行联句》等诗中,就有“八石余多怪石,五峰外有奇峰,”“青松乱插连云石,石面苔痕虎行迹”的记载。盘山的石头确实比较大,与《红楼梦》说的“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仿佛。由于石头又多又大又怪,盘山自古便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的传说,《盘山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在盘山建盘古寺,说明古人早已把盘山同“盘古”开天辟地传说联系起来,视此地为盘古由“混沌”中开辟“大荒”之处。洪昇在《红楼梦》中把盘山称为“大荒山”,称为“女娲炼石补天处”,确属事出有因。

  “无稽崖”的出处令人拍手叫绝。洪昇遁入盘山时,曾阅读明代一个大学问家曹能始所著《名胜志》,把书中对盘山的记载同实地加以对照,发现书中记载“多谬”:书云“山南有砂岭,高二百余仞,陡绝难行”。而洪昇发现“砂岭为入山孔道,亦不甚高”。于是洪昇发问:曹“能始有《盘山》诗,似曾亲游历者,何以多谬若此?”《盘山志》卷一保存的洪昇《驳名胜志》一文,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有趣逸闻。另据《盘山志补遗》记载,曹能始后,明“万历中僧明澄募资鸠工,去其挠确,凿为坦途。思未见昔日之险峭,”故误驳《名胜志》。请看,这一传说险绝而实为坦途的砂岭,在洪昇眼中,不恰是“无稽崖”的绝妙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