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掷碛擅矗�
土默热先生的系列论文中,有关这方面的考证文章最多,考证得也最细致。如《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洪昇初创〈红楼梦〉的蛛丝马迹》、《洪昇家族与〈红楼梦〉家族之比较研究》、《甄士隐考证》、《〈红楼梦〉“作者自云”解读》、《三秋挽歌》、《封建大家庭矛盾综合症》、《〈红楼梦〉十个为什么》等。
四、《红楼梦》“闺阁昭传”创作目的与洪昇的“闺友闺情”
《红楼梦》作者开篇就交代,创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当日的“闺友闺情”,是为了使当日心爱的姐妹们得以“闺阁昭传”。作者要“昭传”的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女子,而是“一干女子”,用通俗的话说,是一大帮女子。事实也是这样,书中仅“正册”、“副册”、“又副册”就记录了三十六个女子,更何况还有不入册的众多女子!任何一个高明的作家,要想写好这么多活泼可爱、活灵活现的青年女子,没有生活原型是不可能的,没有同生活原型的长期密切接触也是不可能的。
土默热先生指出,曹雪芹是个独生子,遗腹子,没有亲姐妹,也没有证据证明有众多的表姐妹,即使有少数几个远亲姐妹,他同这些女子也没有一起长期共同生活的可能,从这一点推论,曹雪芹不具备创作《红楼梦》的基本条件。而洪昇作为一个“百年望族”的承重孙,作为一个风华绝代的翩翩佳公子,青少年时期确实同一大帮同年龄段的、有着很高文化素养的姐妹们有过美好的生活经历,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既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也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的初始动因,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是洪昇《红楼梦》作者身份的有力证据。
除上文提到的洪昇妻子和两个亲妹妹之外,土默热先生以其渊博的历史知识和古典文学功底,考证出《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原型,就是清初活跃在杭州文坛上的“蕉园诗社”“前五子”、“后七子”——十二个活生生的青年女诗人!这些女诗人都出生在名门望族,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她们的家族都是明朝的“望族”,在清初均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她们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婚姻生活都非常不幸,落得“千红一哭”的共同悲剧下场!这些女诗人与洪昇都是亲姐妹或表姐妹关系,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吟诗作画,一起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她们是第一个公开结社的女性文学团体,她们是第一个冲破世俗禁锢公然踏青踏雪、招摇过市的开放女性组织。据土先生考证,她们在结社期间,每个人都为自己取了诗人的别号,并公开出版过个人诗集。她们还不顾社会上的世俗禁区和偏见,公然集体评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她们经常和表哥洪昇、洪昌等人,一起在西溪的洪园、竹窗、柴门、花坞、山堂、水阁中游玩,春歌桃花,夏咏芙蓉,秋颂芦花,冬赞雪花,联袂寻梅赏菊,一起分韵赋诗。她们一起游玩的这些地方,在《红楼梦》中则被写成了怡红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凸碧堂、凹晶馆等,构成了“大观园”的基本格局。
洪昇因“家难”被迫离家出走后远赴北京谋生,姐妹们也陆续出嫁,由于明末清初那特定的历史和时代原因,她们婚后都十分不幸,有的因为婚姻问题青年早死,有的因为家庭破产痛苦挣扎,有的因为官府抄家妻离子散,总之,这些聪明美丽的女诗人都没有逃脱悲剧命运!二十年后,洪昇返回故乡,重新安葬了自己的弟弟妹妹,在祭奠仪式上,洪昇痛哭失声,连续写了六首感天动地的悼亡诗!
土默热先生这方面的考证文章很多,主要见《大观园诗社和蕉园诗社》、《〈红楼梦〉是蕉园姐妹传记性小说》、《妙玉与徐灿》等文章。土先生进行了以上考证后指出,《红楼梦》作者“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必须同时具备五方面条件:一是作者必须有这么多在一个共同故园生活的姐妹为原型;二是姐妹们必须普遍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并曾经结成文学团体;三是作者与姐妹们必须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感情基础;四是姐妹们的命运普遍不幸,具有共同进入所谓“薄命司”的悲剧命运;五是作者必须具有为姐妹们“闺阁昭传”的强烈愿望。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在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真实地并与这五方面条件完全契合的青年女性人群,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只有洪昇和他的姐妹们,具备《红楼梦》人物原型的条件,只有洪昇,具备作者的资格!
五、“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考证
断定洪昇是《红楼梦》的初创者。那块“自怨自艾”的石头,简单地把《红楼梦》内容同洪昇经历对号入座是不够的,还必须解决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石头,并放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以证明《红楼梦》的作者确实是“这一个”而非“另一个”。否则,封建社会中破家的纨绔子弟多矣,怎么能说只有洪昇才是《红楼梦》的初创者?读了土默热先生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新证》、《〈红楼梦〉诗词的离愁情结》、《〈红楼梦〉故事原型考》、《〈红楼梦〉创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推论》、《洪昇创作〈红楼梦〉始末》等论文后,我们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决无是其他人的可能,只能是遭逢苦难后逃到盘山逃禅的洪昇!
据土默热先生考证,康熙二十九年春,洪昇因“聚演《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遭遇了“斥革下狱”之难后,满腔悲愤,万念俱灰,骑着一头毛驴来到京东一百四十里的盘山,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盘山青沟禅院的智朴和尚,倾诉委屈,并通过“逃禅”去寻求心理解脱。盘山的智朴和尚著有《盘山志》,根据这本志书的记载,这里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盘山有“盘古寺”(被乾隆皇帝误写为“盘谷寺”)相传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大荒山”;盘山还有“女娲庙”,相传是“娲皇”炼五色石“补天”的地方,山中著名的“摇动石”,传说就是“娲皇”炼后未用的一块。盘山有个砂岭,在明代大文人曹能始的游记中,砂岭地势险峻,而洪昇到此发现,砂岭乃入山坦途,遂向僧众发问,僧人告之:砂岭原来确实险峻,是后来僧众感到入山不便,聚众凿平,辟为坦途的。洪昇遂把砂岭称为“无稽”的悬崖。至于青埂峰,说来更是离奇,就是洪昇所投奔的盘山“青沟寺”的谐音。何以寺庙称为“峰”呢?原来另有极为可信的过硬理由。康熙皇帝曾到盘山游历,在青沟寺谈禅吟诗,心情大为高兴,御笔亲书“户外一峰”四字,赐给青沟和尚。从此文人雅士都称青沟寺为“青沟峰”。
盘山后来不太有名了,但在乾隆朝以前,盘山是天下“四大名山”之一,盘山的掌故文人学子都耳熟能详。后来随着盘山地位的衰落,这些掌故逐渐湮没无闻了。但《盘山志》有详细记载,清初文人的文章中也多有记载。《红楼梦》中使用这些掌故,进一步证实了《红楼梦》的初创者,就是到盘山逃禅的洪昇。土默热先生推断,洪昇在盘山“逃禅”期间,坐在摇动石下抚今追昔,正是产生《红楼梦》创作冲动的最佳时间地点。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娲皇”炼而未用于“补天”的“五彩石”自况,也正是洪昇被“革去功名”后必然产生的心理反应。《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写石头的故事,并说“试谴愚衷”的时间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写作时正处在“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际”,充分证明了小说创作的酝酿之初,是在康熙二十九年的盘山。
土默热先生对《红楼梦》书中的诗词经过精心解读,发现其中有明显的“离愁”情结,其中以黛玉诗最为浓郁,经常出现“雁断”、“蜇鸣”、“砧声”、“秋声”、“游子”、“离人”等古诗中描写“离愁”的常用典故。其他如湘云、探春、宝钗乃至宝玉的诗,也不时有“离愁别绪”表现出来,流露一些思亲思乡的情绪。黛玉父母双亡,少小离家,“湘江旧迹已模糊”,也无亲可思。其他女儿和宝玉,就更谈不上有什么理由抒发“离愁别绪”了。
曹雪芹完全没有在书中流露“离愁”的理由,他自小离开南京,南京也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