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L.政治观。
M.文化观。
讨论问题。
第七课 卫斯里约翰与福音主义。
I.引言:宗教改革仍须改革。
II.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更正教世界。
A.理性主义的危机。
1.缘起。
2.危机。
B.民族主义的困局。
C.社会与文化的激变。
1。中产阶级兴起2。工人阶级的需求。
III.福音主义产生的背景:启蒙运动後的英国。
A.社会问题迭起,教会无力回应。
B。自由传道者出现,福音主义运动兴起。
C.自由传道者——威特菲德。
IV。卫斯理约翰。
A.家世与教育:清教徒与高教派的结合。
B.初期活动:在牛津创办圣会。
C.思想的改变:莫拉维运动的影响。
1。运动的缘起
2。卫斯理约翰所受的影响 。
D。卫斯理约翰与敬虔主义。
1。敬虔主义的缘起。
2.影响举隅。
E.转捩点:'重生'经历。
1。导因。
2。卫斯理约翰的成圣观与 二职斯郑呢皴知脍悠璨改革示的异同。
3。对华人教会的影响。
V。循道主义。
A.循道派的雏型。
B.循道会的成立。
VI.福音主义运动对基督教的影响。
A。自由布道家的带动。
B。突破宗派及牧区观念。
C。鼓吹情词迫切的宣讲。
D。以讲员为中心的讲道。
E.注重实际而少神学争拗。
F。带动各种教会运动。
G。推动社会改革。
G。讨论问题。
第八课 李文斯敦与海外宣教。
I.引言:宣教还是侵略?。
II.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A。革命时代的来临。
B.英国福音主义运动的影响。
1。福音派人士继起。
2.其地教派的发展。
C.运动的发生及扩展。
1.始终东北部。
2。扩展至西南部。
D.影响。
1。平信徒兴起。
2。新兴事工的发展。
III.海外宣教运动。
A。更正教的海外宣教事工。
1.起步迟缓。
2.传教与帝国主义。
B.更正教宣教之父:威廉克理。
l.生平。
2。宣教的心志。
3。印度的宣教的工作。
C.海外宣教组织的设立。
D.宣教运动的扩展和影响。
IV。李文斯敦的影响。
A.非洲宣教。
B.历险之旅。
1。第一次非洲之旅。
2.第二次非洲之旅。
3.第三次非洲之旅。
C.宣教与殖民地扩张问题。
1.宣谈的召命还是民族主义的策动。
2.宣裁事业还是情报搜集。
3.宣教士还是帝国主义者?。
4.一个生死攸关的课题。
讨论问题。
第九课 穆德与普世合一运动。
I.引言:合一理想知易行难。
II.普世合一运动之父:穆德。
A.一切由青年会开始。
1。在奋兴运动中成长。
2。投身青年会的事工。
3。拓展学生志愿运动。
B.从青年会到普世合一事工。
1。成立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
2。推广联盟会异象。
3。促成国际宣教协会。
C.对普世合一运动的贡献。
III。 十九至二十世纪的普世合古一运动。
A.普世合一运动的起点。
1.合一的困难。
2.学生与青年事工。
3.宣教运动。
B.普世合一运动的促成。
1。国际宣教协会。
2.生活与事工运动。
3.信仰与教制运动。
4。普世基督教协会的成立。
C.普世合一运动的成与败。
讨论问题。
第十课 司徒德与福音派教会的发展。
I.引言:在历史中发现自己。
A。 历史中的所属传统。
B.在传统中认识传统。
C.在传统中求变。
D.福音派的神学传统与代表。
II.司徒德生平简介。
A.家世与求学。
B.诸灵堂的事奉。
C.学生福音事工。
D.圣公会福音派的建立。
E.合一与分裂的争论。
F.参与普世福音布道事工。
G.社会和文化的关怀。
III。自由主义与基要主义。
A。自由主义。
1。定义。
2。基本信仰。
B.基要主义。
1。定义。
2。历史缘起。
3.信仰内容与自由主义多于立。
5。基要主义的成败。
IV。福音派的兴起。
A.战后福音派的崛起与发展。
B.福音派的身分与信仰。
1。福音派信仰的四个重点。
2.福音派逢动的特徵。
3。福音派与基要主义的分别。
C.突出人物。
D.联合性事工。
E.福音派的发展。
1。事工发展。
2。未来展望。
3。讨论问题。
基督教会史书目举隅
第一课 保罗与初期教会的奠立
I.引目一:何谓十人十事?
教会历史是一道漫长的河流,前浪带动後浪,後浪推拥前浪,所有事情都是互相紧扣、互为因果的。没有任何事件能孤立於历史之内;也没有任何人能独自做其'创世英雄';每个人都是首先承继了无数前人的成果,又依循著有形无形的传统,然後才能对他所处的时代有所言说及作为。个人与传统於此是密切相关的。
这课程的题目是'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它要讨论的不是十个特立独行的人或是十件孤立事件,乃是要研读二千年教会历史中较具代表性的十个人和事,他(它)们见证著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甚至标志著历史的某个分水岭。因此,在这课程中,我会以描述十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为进路;继而借助这十个人物所做的事,以小喻大,藉此说明二千年来教会发展的主要脉络。换言之,我既讲述十人十事,亦同时兼顾到教会历史的概要。这样的课程设计无论对初学者或教师来说,都是颇有难度的。要在材料的详略之间作出平衡,既勾勒整个历史大纲,又清楚说明个别故事,当然是我的责任,我定会尽力撙节兼顾;不过,你们过人的智慧与努力是我的信心所由寄处,也是我敢於这样尝试的原因。
还得补充说明的是,我虽然以'十人十事'为题,但在这个课程里,明显地'人'比'事'来得更重要。因为人一生几乎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或只有一桩事值得提及:就如保罗毕生可资讨论的事,便远远不止一件。所以,我们毋须太过斤斤计较'十事'是具体指哪十件,了解每讲的讨论中心才是更要紧的。
在第一课,我们将研读保罗与初期教会的建立。一方面,我会缕述保罗的生平事迹(他是这一课的领衔主角);另一方面,也会全面地讨论第一世纪基督教的发展梗概。由於本科不是'保罗生平'或'新约历史',而是'教会历史',故我们关注的重点其实不是保罗这位圣经人物,而在於第一世纪的教会历史。那麽,举凡此时期与保罗相关的事情,都得通遍浏览,不能只集中缕述他的宣教事工,又或者只讨论他的文字工作。保罗只是帮助我们进入历史场景的引子而已,他是我们用以贯串第一世纪教会各种情况的焦点人物。
1.保罗生平简介
有关保罗的生平,舍薛勒(John Ziesler)的《保罗的基督教》( Pauline Christianity)很值得推荐。这本属於'牛津圣经丛书'(Oxford Bible Series)的小书,除让读者了解保罗的生平事迹外,也将一些近代有关保罗的研究与争论,清楚地介绍出来,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此题目,甚有帮助。
A.信主前的保罗
保罗的籍贯是基利家(Cilicia,位於今日土耳其境内)的大数。基利家是当时罗马帝国所建立的一个省份,大数是它的省会。在保罗时代,基利家的大数是一个说希腊语的城市。早於波斯统治时期,它已经是基利家的省会。大数曾一度沦陷於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56BC-323BC)之手;主前67年,罗马帝国吞并今日的土耳其。主後47年,罗马凯撒大帝(Gaius ulius Caesar, 102BC-44BC)曾出访此地,当地人为了向他献媚,乃特别将这地方易名为凯撒城(Juliopolis)。
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