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这就是禅让。省刑罚,就是要减免刑罚。军事上,
孟子反对争霸和并战争,而主张兴仁义之师。文教上,孟子主张君主要与民
同乐,重视民众的教育。
在孔子思想中,“仁”既是一个伦理的范畴,又是一个政治概念。而孟
子用“仁”和“仁政”将伦理范畴和政治概念区别开来,这是人学理论体系
严密而完善化的一种表现。
春秋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潮,但儒学开创者孔子
并没有对这种思潮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孟子的民本主义把“以民为本”的社
会思潮推进了一步,其特点是从君民关系上大胆地论述了民为国本的激进思
想。他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说,
民众最为重要,国家次一等,君比民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孟子认为,一方面,
按等级地位来说,君位是尊贵的,臣民地位是卑下的;可是,就道德意义上
来说,君对有德的臣是师事的关系,“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便谈不上随
便召唤了。孟子还认为,不仁的君主只会残害百姓,是不称职的,这种无道
之君,是可以杀掉或换掉的。
孔子在创立儒学时,曾经提出了“人”的问题,并从哲学、伦理、政治、
教育诸方面对“人”的价值作了一定的探讨,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由于孔子
主张复礼,在政治上有保守倾向,没有能够对当时流行的“以民为本”的思
想作出理论上的概括。孟子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看到了百姓的
作用,并对当时流行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作了理论概括。孟子的民本主义
思想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是很少见的。道家的庄子主张“小国寡民”,“使
民复结绳而用”,基本上没有民本思想。纵横家虽然有一些民本思想,但他
们注意的只是智谋策略,而不是民心臣力。法家则是民心民力的否定派,韩
非把哀怜百姓与国家安危对立起来,以“严刑重罚”来驱使平民百姓。孟子
的民本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前奏曲。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但并没明确指出人性的善恶。孟子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性问
题,并主张性善论。性善论的人性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
础。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都有四种善的萌芽,他称之为“四端”,即“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的扩充和发
展就是“四德”——仁、义、礼、智。孟子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边给予
我的,而是我先天所固有,不需要人去思索它已经存在了,认为人天生就具
有仁义礼智等善性。
孟子认为,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知道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兄长的,既然
包括孩童在内的人都有这种良能良知,说明人性是善的,孟子又从人的口味
… Page 31…
有相同的嗜好,耳闻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目观颜色有相同的美感,从而得出
人心对于理义也有相同的喜悦;说理义使我心喜悦,如同牛羊猪狗肉使我可
口一样。
孟子力排众议而提出了性善论,在当时与告子有一次激烈的争论。在告
子看来,人性好比急流水,从东方开口便问东流,从西方开口便流向西。人
没有善不善的定性,犹如水的没有东流、西流的定性一样。孟子反驳说,水
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向上或向下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
正好象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
跳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戽水使它倒流,可以引出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
吗?形势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技术和知识,经常是由于他处于患难之中。只
有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子,由于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
才能通情达理。因此可以说,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而安逸快乐足以使人
死亡。这段推论闪烁着孟子辩证思维的光辉。
辩证思维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重要贡献。孟子通过辩证思维,阐述了事
物的矛盾性及矛盾的转化。孟子认为,事物的大小、好坏、美丑,人的有为
和无为、忧患和安乐、生与死、知识上的博与约,等等,都是矛盾的表现,
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双方还有主次之分,比如,对于人来说,
志是主要的,是气之帅;气是次要的,是体之充;但对于腿瘸者,气反而影
响了其心志。这就既看到了矛盾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决定作用,又看到次
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反作用。正因为如此,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
化的。有一次,孟子与齐宣公讨论狩猎场的大小问题。齐宣王问:“周文王
的狩猎场纵横70里,有这回事吗?”孟子答说:“是这样。”齐宣王说:“既
然是这佯,你说周文王的狩猎场大吗?”孟子说:“我认为还是很小。”齐
宣公不解地问:“寡人的狩猎场才只有方圆40里地,你却认为很大,这是为
什么呢?”孟子回答说:“文王的狩猎场能与老百姓共享,所以虽方圆大,
而百姓仍嫌其太小;而宣王的狩猎场方圆虽小,却不但不与民共享,而且像
陷阱一样坑害百姓。百姓怎么不厌其大呢?”
矛盾双方的转化需有客观条件,这种客观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孟子谈到
楚子说齐语的例子。一个齐国人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打扰,纵使每天鞭打
他,逼他说齐国话,那也是办不到的;而假若带他到齐国的闹市住上几年,
纵是每天鞭打他,逼他说楚国话,却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客观条件不
仅重要,而且可以创造。在这里,孟子是重视主观能动性的。但是,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客观条件为前提的。他举“拔苗助长”的例子,来说明
忽视客观条件导致的结果。
孟子通过辩证思维,还认识到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在一定范围
内,事物量变不会引起质的变化。他谈了一个现在众所周知的“五十步笑百
步”的例子。战鼓咚咚一响,枪尖刀锋相接触,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
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
五十步的竟然耻笑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们胆子太小,这行吗?当然不行。因
为跑了五十步的同样是逃跑。二者虽有量的区别,却没有质的不同。但孟子
并没有否认量变的重要性,相反地他认为质变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比如
说,仁胜不仁,正像水可以灭火一样。如今行仁义的人,好象用一杯水来救
一车柴的火;火不能被熄灭,但能说水不能灭火吗?
… Page 32…
那么,如何把握量变和质变的界限呢?孟子认为关键是“执中”而有
“权”。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孔子那里继承来的,孟子又发展了它。孟子说,
掌握“中”的人应该教育熏陶那些没有掌握“中”的人,有才能的人应该教
育熏陶那些没有才能的人,故而人人都喜欢有个好父兄。相反地,如果掌握
“中”者不去教育熏陶没掌握“中”者,有才能者不去教育熏陶没有才能者,
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他们中间的距离也就相近得难以用分寸来计量了。简
单地说,如果不“执中”而教,那好与不好就没有什么标准了。前面在介绍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谈到孔子提出了“权”的概念。如果说“中”是原则
性,“权”则是灵活性。只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才是辩证的思维。
中国封建社会延绵几千年,封建制度发展水平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灿
烂的中国封建文化,而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不仅
对中国现代文化,而且对其他众多亚洲国家现代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以
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今日世界,儒家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人们研究的
热点。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