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睦,下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是有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 

不应苟同。 

      “尊五美,屏四恶”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孔子:“怎么样才可以 

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尊重五美,屏弃四恶,这样才能从政。”子张又 

问:“那什么叫五美呢?”孔子答道:“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 

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即为五美。”“那什么为四恶呢?”子张问,孔 

子说:“不进行教育便动不动杀人,谓之虐;不说明意图便要别人做出合乎 

自己心愿的成绩,谓之暴;起先懈怠不管突然限期完成,谓之贼;答应给人 

钱财物却出手悭吝,叫做小气。以上即为四恶。”“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是讲经济方面的惠民政策。惠民之道,不是要政府向人民提供给养和 

废除徭役,而是要从政策上保证人民从生产对象中获得利益,并把徭役放在 

非农忙季节,使之不超过人民所能负担的程度,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既有物 

资生活保障,而政府又不必花费财力;既能完成必需的国家公役,而又不引 

起人民怨恨政府。政府才称得上“欲而不贪”,政府施仁于民而自己也得到 

的好处,怎么能叫做贪呢?“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此二美是对施政 

者作风的要求。孔子认为,无论人数多少、势力大小,一律不摆官架子,不 

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衣冠整洁、举止庄重、使人产生敬爱之心而又 

不以势压人,即为“威而不猛”。 

     在惩与教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反对单纯使用惩办手段,主张把惩办同教 

育结合起来。如果不是在这方面花力气,而只是发现不好就进行惩办,就是 

虐政、暴政和贼人之行。孔子要求把教育置于首位,显然包涵一个思想前提, 

即承认公布法律的必要性。各国司法现象中层出不穷的法律制裁和社会犯罪 

使他强烈感到,不仅要反对严刑苛法和滥用刑法,还要加强法令、法律方面 

的教育,以免除民众因不知法而招致的灾难。 

     五美全是从两面立论,把每一个问题的利与弊都联系起来,兴其利而防 

其弊,以防弊为兴利所应掌握的度,这就是孔子所要求的中。而四恶中,在 

惩与教的问题上,联结两端,以教育为惩治之前提,以惩治济教育之所不及, 

二者互为补充而取其中。这充分表现出,孔子力图用中庸之道去探讨一条切 

实可行的治国方针。尊五美、屏四恶就是中庸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应用,它 

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教育、道德和领导作风等诸多方面,实际上是一篇 

施政大纲。 

     儒家学说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书》、《易》、《礼》、《乐》、 

 《春秋》的思想为育人的内容,崇仁厉义序人论为儒家的思想中心,培养君 

子人格,成为贤人圣人为儒家育人的最高理想;把仁的思想扩大到政治上, 

实行德治,重民生,行教化,旨在维护以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为核心内容的 

封建社会。儒家各学派虽有其共同的特征,自从孔子制立儒家学说后,儒家 

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而且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轲,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 


… Page 29…

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轲幼年 

丧父,家庭贫困,孟母特别重视对孟轲的教育。据说,孟轲幼年的时候,他 

家住在坟墓旁边,小孟轲做游戏就学埋葬死人,孟母惟恐这样下去对孟轲产 

生不良影响,就把家迁到集市附近去住。小孟轲在集市旁边,又去学商贩叫 

卖。孟母感到这不是教育孩子的环境,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使孟轲从小就 

学习礼仪。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小孟轲有些贪玩,读书不努 

力,孟母问他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小孟轲借口说,我的东西弄丢了,我去找 

东西去了。孟母听了很生气,就用刀子把织机上正在织的布割断,小孟轲又 

惊又怕地说:“为什么要割断布呢?”孟母说:“要你读书,增长知识,就 

是要你成名。现在你不读书而去玩耍,就像我割断机上的布一样。现在学习 

不努力,将来就只有干点勤杂劳累的活了。”孟母的严格教育使小孟轲养成 

了用心读书的好习惯,“断机教子”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孟轲稍大以后,从学于孔子的嫡孙子思。孟轲通《五经》,尤长于《诗》、 

 《书》、《春秋》。孟轲是孔子的崇拜者,一生的出处进退也与孔子相似。 

壮年以后从事教学,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访问各国,是游士阶层中很有名 

望的人物,经常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所到之处,国王都以宾客 

相待。他曾任齐国卿相,但无职守,后来因为不赞成攻打燕国,与齐宣王意 

见不一致而辞去卿位,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实际成就。晚年时候,他退居讲学, 

与弟子万章等人著有《孟子》七篇。该书在北宋以后被列为封建大夫必读的 

经典,而孟子则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为“人学”的奠基,那么孟子的思想则是“人学”的 

发展。他的仁政学说和民本主义,意味着“人”的初步发现,其理论基础是 

性善论,并蕴含着不少的辩证思维。 (“人学”指探讨有关人的价值,人的 

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的思想学说。) 

     孔子“人学”的核心范畴是“仁”,其基本含义:一是“爱人”,二是 

 “复礼”。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孔子“人学”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也讲“礼”,但他所讲的“礼”在一般情况下是指聘辞受等的礼仪 

而言,没有维护奴隶制度之意。实际上,他对周礼关于等级身份关系的种种 

规定是很不满意的,孟母死时,他埋葬母亲用了很好的棺木。有个弟子以请 

教的口气批评他说,棺木似乎太好了,暗示按等级身份,其母亲不该有这等 

待遇。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椁的尺寸没有一定的规炬,到了中古,才 

规定棺木厚七寸,椁的厚度以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椁,不仅 

是为着美观,而是这样才尽了弟子之心。为法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当 

然不称心;能用上上等木料,没有财力,也还是不称心。既能用上上等木料 

又能买得起,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呢?” 

     孟子将孔子“爱人”与“仁”引深到人心中去,他说,“爱人”就是一 

种“不忍人之心”,即不忍看到别人困苦危难之心。他打比喻说,如果突然 

看见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有惊骇同情之心。这种心情的产生, 

不是为了要和这孩子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誉, 

也不是厌恶这个孩子的哭声,而是不忍看到孩子痛苦危难。这种发自内心的 

同情心,就是“仁者爱人”。另一方面,孟子又把这种“爱人”精神扩展到 

政治上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别人之心。先王因为有同情别人的心, 

这才有同情别人的政治。凭着同情别人的心去实施同情别人的政治,那么, 

治理天下就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之上一样容易。因此,他主张以“爱人”之 


… Page 30…

 “仁”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这就是孟子的仁政学 

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上,主张 

正经界、行井田、薄税敛。他说,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不正确,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也就不会公平 

合理,所以暴虐的君王和贪官污吏一定要打乱正确的田间划界。田间划界正 

确了,分配人民的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禄,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出决定。二 

是政治上,主张实行禅让制、尊贤使能、省刑罚,尊贤就应该像尧对舜那样, 

把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这就是禅让。省刑罚,就是要减免刑罚。军事上, 

孟子反对争霸和并战争,而主张兴仁义之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