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德战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芏笫乜死锬景氲壕哂卸啻蟮恼铰砸庖澹惨蘼砟嵫遣慷映烦隹死锬景氲海蛭淮蛩阄硪淮巍八勾罅指窭照揭邸背械H魏卧鹑巍!�
  在战线西移越来越靠近德国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些其它难题,这些难题把德罗之间残存下来的一点点相互谅解与信任破坏得踪影皆无。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之间的关系不好,特别是罗马尼亚由于1940年维也纳仲裁而丧失领土之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和。布加勒斯特还将集结在罗马尼亚边境附近的匈牙利部队看作是一种威胁。1941年7月以后比萨拉比亚归还了罗马尼亚,但是,德涅斯特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外德涅斯特地区,只是在行政上归罗马尼亚管辖。然而,罗马尼亚却在元首的许诺下强行化该地区为自己的领土。可是,随着柏林与布加勒斯特间的关系恶化和苏军向西推进,该地区的地位便成了问题。不久,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依赖穿过外德涅斯特地区由罗马尼亚控制的交通线。柏林向外德涅斯特派遣一名德国军官,即奥勒布中将,收回对这一地区的某些控制权,组织后方防御。但是,当罗马尼亚一发现外德涅斯特地区的控制权要被夺走时,它马上将该地一切可以搬到罗马尼亚的设备都掠走了。 
  德国同其他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关系在1943年期间急剧恶化。秋季,匈牙利驻苏部队未经与德国磋商便自行开始大规模调动。11月14日,匈牙利参谋长索姆巴西尔伊要求蔡茨勒将三个匈牙利军撤离作战地区。仅仅在两个月之前,也就是9月6日,附庸国斯洛伐克的国防部提出了足以使柏林大为吃惊的要求:今后未经斯洛伐克政府许可,德国不得动用斯洛伐克的两个野战师,而且德国如果不首先确保这两个师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手段,就不得赋予他们任何战斗任务。德军最高统帅部战时日记专职撰写人员评论道,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其根本原因大概是怀疑德国能否取胜。到10月,西班牙要求归还蓝色师,葡萄牙也自作主张同意将亚速尔群岛作为英、美在大西洋上的基地。瑞典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有倾向的中立交成了严格的中立,拒绝德国过境到挪威。安卡拉在英美的压力下参加了战争,并对德国采取了冷若冰霜的态度,元首为此搞得心神不安,他已下令机动部队预备队随时准备向土耳其边防部队显示武力。这支预备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装甲护卫师,也是他拥有的全部机动预备队。 
  世人皆知,1943年期间的德国已如江河日下。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潜艇战中开始受挫。德国空军,主要是由于美国使用了远程战斗机,在昼间已丧失本国领土上空的制空权。德国城市遭到了昼夜轮番轰炸,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德国陆军不仅丧失了它原来的进攻能力,而且再也没有那么充足的部队来保卫与驻守被占领的欧洲。德国的人力缺乏,甚至已不足以维持现有数量的野战部队。 
  10月,陆军总部东线外军处处长格伦制作了一张东线兵力对比表。他对双方兵力的估计是,德国驻在苏联的兵力为二百五十万,苏军的兵力为五百五十万;在前线,德国防守的部队为一百七十七个师,苏联进攻的部队相当于八百六十个师或旅一级的部队。据他估计,苏军坦克与火炮的数量至少以三比一超过防御一方。格伦的这些数字尽管是以不完全的情报资料为依据估算出来的,但是却使人们对双方兵力对比有了一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它的不足之处是低估了苏军的兵力,而且没有在数量上反映出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1941年6月,德国陆军有一百五十三个师进入苏联。那时德国在东线的兵力将近三百二十万人。到1943年11月,整个东线兵力(其中包括驻芬兰的第20集团军)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万人,尽管德国陆军师的数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个左右。除了基地部队和第20集团军的十七万六千人以外,德国各种类型的地面部队与集团军群加起来的总数只有二百零二万六千人。仍受德国控制的那些朋友(毫无疑问不包括芬兰)的残存兵力仅有十三万六千人。除此之外。还有五万二千名有点不太可靠的外国部队。 
  东线是德国全力以赴要防守的唯一的一条战线。德军最高统帅部对各条战线的重视程度不应只以所部署的陆军师的数量来衡量,因为很多师遭受伤亡后剩下的只是个空架子。为此,还应同时考虑到战区的实际兵力。 
  英美在欧洲,除意大利外,没有实施过有任何重大价值的地面作战。正如朱可夫后来所说,在意大利本土上进行的战役,并没有使德国对其兵力部署进行任何重大的调整。另一方面,1943年秋季意大利的背叛与巴尔干半岛的“真空”,确实使德国不仅很担心英美在法国与荷兰登陆,而且还很担心英美在东南欧登陆,威胁到曼施泰因南方集团军群的后方,并使德国失去一个石油与原料的来源。在德国看来,英美在法国登陆,正如希特勒预言的那样,将决定整个战争的结局。9月2日,当约德尔反对继续将部队从西线调往苏联时,瓦尔利蒙特扼要地记载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看法,即:根据所有迹象判断,西线的一场进攻已迫在眉睫,而且这场进攻与东线的情况不同,直接威胁着德国的边境。这种忧虑,八周后元首也在第51号指令中再一次作了重点说明。元首强调指出,东线有危险,但是西线更危险,因为东欧有足够的机动余地,不会危及德国的生存,然而一旦英美登陆成功,情况就迥然不同了。 
  有人可能自以为是地说,希特勒在1943年秋季对苏联估计过低,而对英美在西欧与巴尔干半岛登陆的严重性义估计过高。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只是事后充高明。希特勒所忧虑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根据的,而且还由于游击队的活动和抵抗运动而变得尤为现实。虽然在西欧(不包括德国本土在内)德国只部署八十四个师,但在1943年秋季,德国在该地的总兵力却不少于二百四十四万,而部署在苏联的德国总兵力有二百八十万。 
  蔡茨勒以及东线的集团军群司令们不断地争着要从西欧调出部队;相反约德尔却强调德军最高统帅部所属战区的兵力还不足以应付它们必然遭到的进攻。9月11日,西线司令官的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提请最高统帅部注意,自从去年10月到目前为止的十二个月中,他迫不得已地为苏联战区调了六个装甲师或装甲护卫师和二十二个步兵师(大部分是采取对调的方式,调进来的都是损兵折将疲惫不堪的师),还为突尼斯、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等战区贡献十个装甲师或装甲护卫师、九个步兵师。就在这同一天,听厌了这些无休止的怨言的元首作了这样的规定,即: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如果当事人不全部在场,他决不单独听取一方的请求。这些当事人中包括凯特尔、约德尔、蔡茨勒。那年秋季,约德尔作了短期的战略调查,研究是否有可能减少义务、节约兵力,然而却得不出什么结论。他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丢失芬兰,德国就要丢失镍矿与波罗的海。德军从挪威撤出,瑞典就会卷入战争。他的看法与希特勒一样,也认为根本的目的是尽可能将敌人阻挡在德国边境之外,越远越好。为此,对意大利、法国与荷兰应以武力控制。同样,丹麦作为通往挪威的陆桥也是重要的。至于巴尔干半岛与东南欧,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守那里的海岸比守内陆防线所需的兵力少,而且成功的把握大。 
  元首满脑子想的都是筹建新的师,因此他在1942年的深秋废除了德国陆军现有的训练与补充制度。弗罗姆的后备军编成内的国内后备部队是以后备营为单位组成的。每一个营与一个野战团挂钩。这些后备营负责新兵的征召与训练工作,尔后将这些新兵连同养伤与休假人员一起作为步兵营的一部分输送到野战部队。为便于指挥与行政管理,这些后备营又编成后备团与后备师,归弗罗姆司令部下属各军区领导。到1942年底,补充与训练工作分了家。国内的征召工作象以往那样仍由后备营、后备团与后备师负责。训练工作则由新建的、但配属给野战部队的预备营、预备师与预备军负责。这些单位不在德国而是到欧洲占领区实施新兵训练。在东线的预备师中有些已成了隶属于集团军群的野战训练师。因此,1943年10月,德国陆军的战斗序列中便有了三十一个驻国内的后备师(这些师只是行政单位而不是作战单位)、四个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